邵阳市委市政府2016年征文课题16《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研究》
邵阳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研究
邵阳市统计局 邓联日 唐红艳 范跃东
一、 邵阳市健康养老产业现状
(一)、邵阳市老龄化现状
1、老龄速度加快。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 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就被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邵阳市60岁以上人口76.84万人,65岁以上人口51.25万人,分别占总人口11.04%、7.36%,说明从2000年起,邵阳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新世纪以来,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阶段。邵阳市65岁以上人口2010年69.66万,占总人口9.85%。2015年86.24万,占总人口的10.5%。近年以来,每年以新增0.18个百分点的占比,新增1.5万老人的速度增加,以现在人口发展趋势推算,2020年邵阳65岁以上的人口将达94万,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2%,失能、半失能老人将达到20万人。
2、空巢老人增多。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421”甚至“8421”家庭结构的普遍增加使居民家庭养老负担日趋加重,同时空巢家庭比重近年来也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据市老龄委对邵阳中心城区部分居民家庭调查,老年人家庭中空巢家庭比例已由2000年的25%上升至2015年的42%。此外我市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超过100万,农村空巢比例高于城镇。空巢家庭比例的上升给家庭照料老人增加了难度,调查显示,65岁以上空巢老人90%需要心理慰藉和居家养老服务。
3、抚养系数升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被抚养的老年人口增加,直接导致社会的抚养系数升高,劳动人口的负担加重。1990年邵阳每9.3个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抚养一个老人(65岁以上),2000年为8.2个,2010年下降到7.0个,2015年只有6.7个。这一数据说明劳动人口除了自身生存和发展进行生产劳动外,还要负担更多的老年人口生存的费用。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高龄老人增长数度加快,需要社会赡养的老人越来越多,退休费,福利费用随之增加,社会负担日益加重,这给当地政府财政带来巨大压力。
(二)邵阳市健康养老产业现状
1、医疗卫生水平提升。机构增加、人员增长、服务改善。2015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137个,比上年增加64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296个,拥有床位总数3.3万张,比上年增长10%,卫生技术人员2.79万人,增长7%,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85万人,注册护士1.1万人,增长6%。
2、健身设施相对加强。体育健身是健康养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逐年提高,已经形成体育休闲、体育用品、体育彩票等为主的相对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目前,邵阳市已基本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体育设施网络,90%的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显示,目前,邵阳市共有体育场地5872个(不含铁路系统和军队系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30%。2015年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活动223次,参与活动的人数达209万人次,建成体育健身工程215套、室外健身路径工程22个,邵阳健儿在省以上竞赛中获金牌48块,其中国家级金牌3块。
3、健康养老服务加强。邵阳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开始进入转型期。在政府职能上,从政府包办向政府购买服务、发挥社会力量主体作用转型;在发展重心上,从注重养老事业发展向注重养老产业发展转型;在体系布局上,从注重发展机构养老向突出发展社区居家养老转型;在服务人群上,从主要服务“三无”、“五保”老人向服务全社会老人转型;在机构建设上,从重数量发展向重质量发展转型。2015年邵阳市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为辅助,功能完善、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4、健康保险保障加强。近年来,邵阳市基本医疗保险不断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建立。城乡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险主要险种覆盖率达97%以上。2015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73.00万人,其中在职职工47.4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0.00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52万人,较上年增加0.0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人数52.63万人,其中在职职工34.7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49.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为33.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参加农民人数623万人,比上年增加8.4万人,参合率到达98.3%,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9.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作为健康养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服务商业保险近年来也得到长足发展,健康服务商业保险种类不断增多,覆盖率不断扩大,年末全市共有25家保险公司,其中财险9家,寿险16家。全市保费收入合计4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76亿元,增长25.3%,人身险保费收入30.56亿元,增长12%。保险密度600.15元/人,比上年上升57.15元/人,保险深度3.43%,比上年略有下降。全年完成各项保险赔付金额达15.62亿元,增长17.7%,其中财产险赔付额6.68亿元,增长18.9%,人身险赔付额8.94亿元,增长16.8%。
5、生活环境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市级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纪念馆9个。有线电视用户68万户,比上年增加1.2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文化产业逐步壮大,实现增加值62.7亿元,占GDP的4.52%。“送戏下乡”演出583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6.6万场次,为5542个农家书屋配送图书240万册,洞口“棕包脑”、新邵孙氏正骨术和隆回滩头手工抄纸技艺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市森林覆盖率6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三边三区三年”绿色行动深入推进,植树造林39.6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完成投资2.1亿元。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市区绿地率达到31.46%,绿化覆盖率达到35.12%,人均公园绿地达9平方米。
二、邵阳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存在问题
1、资金筹措困难。市县乡三级多为“吃饭型”财政,普遍困难,财力不足,加之筹资渠道少,难以形成规模,致使为民办实事资金投入短缺,基本上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支付,县级财政配套的资金难以配足和到位。全市现有五保对象5.7万人,按照国家规定,五保对象的医疗费用除在卫生部门报销的以外,其余均由民政部门兜底解决。目前这部分人大部分是70岁以上的老弱病残,据统计,2015年全市仅农村五保对象住院费用缺口3600万左右。同时由于这些五保对象无亲无故,生病住院无人护理,本人又无法支付护理费用,各级政府目前也没有该项财政支付费用,护理问题也是一个亟待破解的大难题。
2、经营不容乐观。调查显示,我市养老机构多在微利或无利情况下运转,盈利空间甚小。目前36家民办公寓中,医养结合型效益好于普通公寓,规模大的效益好于规模小的。8家略有营利,25家持平或基本持平,3家表示经营非常困难,难以为继。通过自身积累扩大规模、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入住率存在较大难度。市区养老机构床位不足、农村养老机构发展困难。目前市内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仅800张;批准发证的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总数不足200张。农村大量出现的留守老人让养老需求空间大,但养老机构却近乎空白,各乡镇只好利用敬老院来解决“五保”老人的养老。居家养老服务滞后。一些独居老人得不到照料,孤单寂寞,甚至个别老人患病、死亡也无人知道。心理慰藉、情感关怀、家庭病床和医生上门等老年人人性化服务空白......
3、设施有待完善。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档次较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生活需求。一是医疗配套程度不高。国办及民办老年公寓配备专职医生的仅在10%左右;二是活动区间狭小,活动设施缺乏。许多老年公寓院落活动空间严重不足,由于资金困难,已多年未购置活动器材,有的公寓为增加床位还关闭了活动室等。
4、专业队伍匮乏。从各类养老服务模式的从业人员看,多数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多为“4050”人员及外来人员,文化素质、专业程度不高,除“医养结合型”养老院外,管理和护理服务人员持证上岗的很少。加之社会上对其社会地位和劳动力价值认同感低,工作辛苦待遇低,导致服务人员不足,流动性大,与市场需求相比,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除第一福利院每年组织护工进行培训外,其他各县区中心福利中心和民办养老机构基本上没有经过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缺乏专业社工和专业技术人才,影响了服务内容的扩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制约因素
1、优质医疗资源少。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健康养老产业的核心,是牵拉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引擎,其中优质医疗资源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到2015年底,邵阳市三甲医院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仅6%;500张病床以上的医院数量占所有医院数的15%; 50张病床以上的卫生院占卫生院总量的20%,优质医疗资源较匮乏。从所有制结构角度看,邵阳市医疗服务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县城所在地中心镇,特别是大型的综合医院,比如邵阳市中心医院。民营医疗机构的力量还很弱小,市场份额很低,其诊疗总人次数仅占总数的20%,接诊的住院病人和营运收入仅占市场份额的6%。 同时,部分三甲公立医院的超负荷运营现象非常严重。门诊人满为患,病床十分紧张成为一些医院的常态。这反映出邵阳市的健康医疗服务市场中有效供给不足,也折射出民众对民营医疗机构缺乏信任度,民营机构发展受限。
2、人力资源数量少。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关键是依靠高素质的人才。邵阳无论是在人才数量还是结构上均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邵阳市2015年年末常住人口726.17万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和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3.76人、1.64人、1.38人。北京、上海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达到5.58人、4.0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6.36人和4.74人,这些指标数据均远远高于我市水平。邵阳还低于全省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91人及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1.88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两指标数值均为2.04人),更低于OECD(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分别为3.1人和9.56人)。邵阳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目前仍然停留在“初始阶段”,产业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医院几乎成为提供健康服务的唯一主角。诊所、卫生所、医务室等流动医疗服务份额很小,明显发展不足。然而,在医院“一业独大”的供给结构下,巨大的供需缺口已经显现。比如,老人的医疗、陪护、保健、疗养需求就在目前以医院为主的健康服务产业组织状况下得不到充分满足。同时,这种结构性的不合理、以及我国医疗体制下医疗服务价格的长期扭曲,导致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趋向三级综合型医院集中。
3、医疗保健支出少。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健康养老产业仍以医疗卫生服务为主,疗养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尚未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医疗旅游业有待开发,各相关产业缺乏互动合作、资源共享和统一规划,应有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没有很好的释放。我国居民家庭全部消费支出按统计口径分为八大类,即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其中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较低。2015年,全市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支出12733元,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只有660.8元仅占5.2%,这说明人们所希望的用于医疗的刚性消费支出降低,也显示用于保健方面的健康消费不足。
4、健康保险占比少。健康保险意识不足,健康保险发展相对滞后,行业基础和服务能力较薄弱。2015年,全市健康险保费收入1.35亿元,占总保险收入的3.1%,在国外这一比例一般在30%以上。全市保险共赔付 15.62亿元,其中一年以上健康险的赔付仅占到9%。健康保险产品体系还不够健全,健康产品多为医疗、疾病保险,占到健康险保费收入的八成以上,社会需求较大的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护理保险等产品还比较稀缺。此外,目前市场上同类健康保险产品在保障责任和服务上区别不大,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5、健康管理监管少。亚健康观念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健康管理、亚健康服务将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但是邵阳市健康管理行业发展相对不足。体检中心、健身会所、健康咨询公司、健康网站等企业和机构都从事健康管理服务,市场相对混乱,缺乏权威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也缺少专业性的行业协会或学会的引导,品牌企业和产品服务都还没有确立。没有一个为健康管理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康复护理机构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缺乏数据管理、交流的标准和规范,造成个人健康信息缺乏持续性和可用性,制约健康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管理行业的发展。在国家大力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带动下,邵阳在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法律法规依然不健全,如人才、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扶持与倾斜政策缺乏,致使邵阳健康养老产业中很多新生微小企业难以发展壮大;在法律、规范及标准上依然缺乏监管,致使人员流动受限,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率低,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三、邵阳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健全服务体系。一是在养老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方面,出台明细政策规定。目前邵阳新建小区几乎都建有幼儿园,却没有养老服务机构,希望政府出台办法,逐步在进行小区项目审批时,将设立养老服务机构纳入小区规划;二是降低准入门槛,加大对养老机构的管理。既要建小型分散、收费低廉的普及型养老机构,也要建一些服务一流、有示范作用的综合性养老机构,以满足各个层次老年人的需要。加大对养老机构的管理,保证养老机构健康发展;三是政府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和外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对民办养老机构实行运营补助试点。四是县级财政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级在积极向上级争取转移支付资金比重的同时,市县二级财政应想方设法克服自身财政困难,抓好资金配套指标的落实。
2、完善养老政策。社区居家养老将是未来养老的主要模式,通过设立公益岗的办法,安排一定比例的公益岗位从事养老事业,改善目前社区居家养老中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无专人负责的局面,以便充分发挥作用;适当增加运营投入,以解决社区居家养老中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各类设施维修所需资金问题,保证社区居家养老中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正常运转;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支持社区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等企业,兴办和运营老年供餐、社区日间照料、老年活动中心等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站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做到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公开、透明。
3、提升设施水平。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区医生到养老机构兼职;对设有专职医生的养老机构,符合条件的给予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待遇,以鼓励养老公寓特别是民办养老公寓在公寓内设立专职医生;利用社会捐赠资金,采用参股的形式增加养老公寓的投资,对养老环境差、活动设施不足的老年公寓进行改造,以提升机构集中养老服务模式服务配套设施水平。
4、加强队伍建设。增加为老年人服务领域的社工岗位,鼓励和吸引专业社工和高级社工专业毕业生从事为老年人服务工作,增加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护理员数量,扩充医护人员编制,提高其薪酬待遇,提供特殊岗位补贴;推行职业资格制度,保证为老年人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提高从业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为老年人服务水平。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以“4050”服务“7080”,整合社会资源支持老年公益事业。
5、优化资源配置。患者抢占优质医疗资源,造成挂号、候诊、拿药时间长,医生问诊、检查时间短,看病手续繁琐,服务态度差等现象发生,影响了对患者的诊疗。要解决“看病难”的问题,需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配置资源。一是要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医,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总量。二要推进医疗资源的合理规划布局,强化农村及城市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优质资源配置,尤其要增加农村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优质资源供给。三是探索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人员有序流动机制,打破地域壁垒、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之间壁垒,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医务人员有序向基层医疗机构流动、向农村定点支援帮扶,为广大基层群众就诊提供方便。四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设施平台,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公立医院医疗资源优势,开展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影像诊断、会诊、监护、手术指导、远程教育等项目。五是继续大力支持社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在舆论上给予宣传引导,在经济待遇、职称晋升等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医学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从事社区全科医生职业。
6、加快体制改革。一是要健全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补偿现状,切断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及医生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真正实现医药分离,从体制上解决“医药合一”抬高药价问题。二是鼓励建立规模较大的平价药品批发市场和平价药品零售市场,理顺药品价格体系,规范药品定价标准,遏制药品虚高现象,对进入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的药品实施低利率供应。三是政府要强化平价药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加大药品统一采购的力度,完善药品器械招投标制度。四是加强对医疗机构定价和收费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规范医疗行为,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健全监督考核机制,规范其管理和服务行为。
7、加大建设力度。一是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公共体育休闲健身场所的投入,按照城区、街办、社区和县、乡、村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消费人群、不同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分层设计、合理布局,形成多样化的体育健身场所。二是政府应支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体育休闲健身场所建设,并对可以普及但费用较高的体育休闲健身项目,给予一定的补贴,培育壮大消费群体。
8、完善保障制度。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已不再是以是否生病为标准,而是要使人们的心理、生理和生活方式都要健康。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身心健康保障需求,一是要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和人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居民具备释放压力、管控不良情绪的能力。二是要完善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提高群众抵御重大疾病能力,重点建立城乡基层群众大病救治机制,医疗费用在一定范围内给予补偿并适当简化报销程序,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商业保险公司一是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综合实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产品和企业,提高公众的知晓度;二是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突出以人为本,用优质的服务,提高公司的信誉赢得市场;三是要创新思路,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