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絮叨起大盘鸡
在新疆,大盘鸡是再喜大普奔不过的饮食了。从1993年第一次吃,到后来自己做,负责任的说,近十年来,本人很少在外面吃了。并不是本人矫情,确实是因为现在的鸡没有那么好吃了,一般做大盘鸡都用三黄鸡,为了降低成本,一只鸡出栏也就45天左右,这样的鸡能好吃吗?!所以每逢想吃大盘鸡的时候,我都会去乡间购买农家的散养鸡,至少自家养自家吃的鸡会更接些地气。另,本人好吃勤作,手艺确实可以。
由于本人生于斯长于斯,所以对大盘鸡也没有区外人那种好奇感和猎艳感。每每看到各种沙湾之乡大盘鸡的广告,如:休闲、温泉、大盘鸡、一个人的村庄,并没有产生我的某种冲动,会平静的想起1999年的刘亮程,访之却没有泡的沙湾温泉,难以忘怀的鹿角湾和炖得糊烂的带皮沙土豆……
但沙湾大盘鸡像是已一起生活很久的爱人,知道她在着,见或不见,就在那里。
2016年9月,中秋将至。公司领导说今年我们不发月饼来尝尝沙湾的大盘鸡。还特别介绍说:他的朋友李校长,在沙湾搞大盘鸡产业链,不仅要做沙湾大盘鸡的饮食文化,而且还要把地标食材标准化,通过中央厨房定量化操作,达到统一标准的产品特质。然后通过地面体验店和线上电子商务,让“宝味源”沙湾大盘鸡走向全国。
话说的再好,我也是呵呵而已。毕竟咱新疆本地人,谁整不熟个大盘鸡呢!
“宝味源”,真心好吃的大盘鸡
但这一次我被惊喜到了,2016年9月1日午时14:10分许,办公室里同事撕开了一袋“宝味源”真空包装大盘鸡,呀,这小味道窜的,瞬间整个办公室满满都是大盘鸡的香味。但这不是重点,当把鸡肉塞到嘴里时,久违的土鸡的筋道甚至让我有些感动。大家你一块我一块忙碌地吃着,除了咀嚼声就是由衷的赞叹声。
吃后感颇多,概括如下:
1、 哎哟,不错哦。
2、 这包装也很不错。
3、 真的是土鸡呃。
4、 要是有块馕,有个皮带面就好了。
5、 那我拿这汤冻拌米饭了哦。
6、 怎么没有土豆?(李校长说,放土豆的话,汤汁就太糊了。)
7、 这鸡拿回家加点土豆、蘑菇一块炖会更好。
8、 大盘鸡炖豆腐也好吃呢……
总体评价:负责任的说,“宝味源”大盘鸡很不错哦。好评90分+。
于是乎,有些想有机会整几份让亲近的人也尝尝。截止9月7日,本人已成功购买六盒,哈哈,一般人这次可就吃不到喽,我主要先安排家人。
开始琢磨,这“宝味源”是个啥意思呢。文人矫情——“宝”:珍贵的东西;“味”:体会;“源”:来源。这么说,“宝味源”就是珍贵的体会来源。
2016年9月6日,我跟爱人下班都晚,她正发愁吃什么,做不做饭的时候。我神秘兮兮的打开一袋“宝味源”大盘鸡速速的装盘呈上(我没有热,因为我凉食就很赞了。)然后满怀期待地看着她——“咦!”吧唧吧唧,“嗯,这鸡肉是土鸡。”吧唧吧唧,“这大盘鸡里纯肉哩。”吧唧吧唧……看着她这节奏,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再来一次……这是根本停不下来的节奏嘛!好吧,我弱弱地给她开了个夺命大乌苏,一齐整给。
也许正如“宝味源”名称里蕴含的真意,“珍贵的体会来源”——这打动人心的味道才是产品立足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无独有偶,在品尝过“宝味源”沙湾大盘鸡的“早期少数”消费群体里,第二天重复购买的人大多每人都追加了四到五盒。应了句老话:好东西要与亲近的人一起分享!
至少我是这样想的:自己去乡村购买土鸡,然后还要花费时间收拾炒制,说句实话,也不一定能比“宝味源”做得好吃。这一包纯鸡肉,如果想添加土豆、蘑菇等配菜,就一起炖给,想吃面就扯点皮带面,方便不说,最可贵的还是来源于这“珍贵的体味”。
我想有空去沙湾,见识下李校长和他的“宝味源”。
第一次吃大盘鸡
1993年,21岁的我彻底结束了高中生活(期间复读了两届高三),同班又同班的小伙伴们面对着未来也没有太多的思考,只是躁动着扑面而来的假期,至于以后,那是以后的事情,打等待录取通知的幌子,说要一起出去散下心。
家长们也正好做一个顺水人情,那时候,我以为家长们不懂我们的心。现在定居成都的老高(其实比我还小几月,跟我侄子同月同日,呵呵。)怂恿我说:“走,到乌鲁木齐我哥那儿玩几天,他在喀什路开了家大盘鸡店,保证给你整一盘外加啤酒!”哈哈,这投我所好的,要知道,在那个年龄,为了远方朋友约好的一顿酒肉,我是完全不顿一切的!
对第一次吃大盘鸡的记忆不是很强烈,可能与几瓶啤酒有关,断片或是其它。依稀记得,高同学找到了喀什路的大盘鸡店,但老板说,他哥哥已经把店盘掉了。年少要脸的高同学像是以优惠价让做了份大盘鸡,反应弧自小就很长的我,没觉得这鸡有什么特色,就是有好多土豆,大块的鸡和辣子,而且当天,我们并没有吃上面。可能就当时的我而言,哈酒比吃肉更儿子娃娃吧。
第一次请朋友吃大盘鸡
1993年10月,这时我进入一家石油大学学习(计划外地方委培的),在乌鲁木齐明园。从高考结束我就知道,以我的成绩根本进不了前几本招生的学校,所以在吃过第一次大盘鸡后,我去新大学习电脑打字(五笔字型),期间认识了其它技能班的学员(都是不被承认学历的所谓大专班),他们有来自石河子团场,后峡跃钢厂、哈密盐湖的年轻后生,因为不愿意像父辈们固守一隅,所以怀揣着梦想来到乌市求学谋生。
在一起近两个月的时间,让我们有了些许的同病相怜,所以,在分开两个月后,他们中的三四个人找到在大学学习的我,时逢中午,那时我已经开始旷课了(是的,班级里的考勤班长很铁),来到学院后门,那里是大学生就餐的天堂,五元小炒盛行,但对我来讲,有朋自远方来,唯有大盘鸡能代表心意,还有啤酒,还有加面(当时像是无限加面)。
尴尬也在这里,一行人貌似只有我吃过大盘鸡(我败家,其他都是节省过日子的主。)因为上学,一学期150元的生活费,看人店招上写:大盘鸡按人头加面,我勒了个去,35元一个大盘鸡+人头面,再客气的一人来瓶啤酒,60元搞定定的!只是我不知道这大盘鸡加得是啥面,就一遍遍的问老板,三番五次,老板看出我也是个生瓜蛋子,笑着说,没得给你加过油肉拌面呢嘛,嗯嗯,我真是这么想的……
当宽宽的皮带面一份份的加在风卷残风般只剩辣子和汤的大盘子里,一次次的加着面,我们也顺带着吃光了辣皮子、大葱、生姜、蒜,其畅快又每人顺走了两个啤酒,虽是超支,并使得我该月的伙食提前透支,但我很开怀,这大盘鸡也成为我待客的不二之选!
学做大盘鸡
1999年离开学校了,说是毕业也是失业。当时跟女友在昌吉,她在一家上市水泥制品公司的子公司里上班。那时的日子过得很慢也很悠闲,我在家继续自考并等待着一家应聘单位的回话,便自然而然担负起家务事儿来。
会有些在学习经历中大浪淘沙依旧走动的朋友,像韦同学,会带着一块半肥的羊肉和从楼道里顺来的土豆,为我做餐汤饭。还有一直到现在都如亲人的曹同学,在一个我盼着她回来的周日,一起去集市买了只鸡和大盘鸡的辅料(葱、姜、蒜、土豆、青辣子、辣皮子、花椒),当时我待业在家,曹同学早已技校毕业工作了数年,所以当仁不让的这些都是他来操办(事实上从初中开始,曹同学就给我买过酒,但凡家中烤个鸡烧个肉都会骑自行车拉我去吃),我只是臆断着她回来的时间,让曹同学开始炒鸡。
宰杀好的鸡破膛后两斤八两的样子(选了只小的,花钱少点。)快刀剁成大块(大盘鸡刚出来那几年,确实块都剁得很大,现在块小了很多。)五六公分的葱段,姜用刀拍松,蒜整粒拍松,辣皮子要抓两把,青辣子也是滚刀大块。
油要多放,糖起泡上色,然后依次下了辅料,曹同学炒制的这只鸡整个过程没有加水煮,大约30分钟就炒熟了。说实话,我多么希望这鸡再晚点熟,因为她还没有回来。但此后,我经常都在做大盘鸡,有时糖色过了,就偏苦。糖色浅了,就偏甜。有时做得好吃,有时做得不好吃,人生似的,有阴有晴。
第一次吃沙湾大盘鸡
常年在乌鲁木齐及周边生活,所以认定的大盘鸡是柴窝堡的。也说不上有何正宗、唯一之说。在乌鲁木齐传说柴窝堡大盘鸡的好在于干辣椒是整颗的线椒,用油炒得很香,然后土豆有些是过油的,也很香,调料够味,鸡是门店后院鸡舍中的,看中哪只就宰之,所以给人感觉很农家也很新鲜。
第一次吃沙湾大盘鸡是在老国道边上一个叫杏花村的饭店,是一个连排的平房,当时中午,店内坐满了食客,大多是来吃鸡的。这家沙湾的大盘鸡最突出的是土豆,一个小女生拳头大小的土豆,带皮一剖为二,经高压锅压制出的淀粉与鸡汤融合在一起,汤浓郁味绵长,配上出锅前放入的新鲜红绿辣椒,确实别有风味。
记得《舌尖上的中国2》中是这样描述沙湾大盘鸡的——“四川风味的辣,甘肃人喜食的土豆、陕西人的裤带面和西域豪情大块的鸡肉装入到一个大盘中……”我个人是不喜欢这样表述的。即便笔者想强调新疆这个移民城市的特点,想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在此整合聚居,相濡以沫。但我想说:这里就是我们新疆。在沙湾一片土地上,祖国各族人民在这里勤劳奉献,发挥着各自的聪明才智,所以才会在这片热土上,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地道的沙湾大盘鸡:沙湾散养土鸡、博尔通古的土豆、乌兰乌苏的大葱、安集海的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