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瓷都醴陵-寻求金融与非遗产品的深入融合


http://www.tccang.com/news/1/213.html

    瓷器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都称为“CHINA”,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釉下彩瓷是中国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尤其是醴陵出产的釉下彩瓷,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自古就有“天下名瓷出醴陵”之称,被称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8月24日,华强艺术品交易中心走进醴陵,寻访湘瓷之光,也是为扩大文交行业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块的影响力作出进一步探索。作为文化艺术品电子交易行业内的领军平台,早在7月30日,华强艺术品交易中心就已成功开辟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块,并已有首支产品滩头年画——老鼠娶亲正式上线。该产品自上线以来,行情颇佳。这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在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馨品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娟女士,湖南纳义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娜女士的陪同下,华强艺术品交易中心副总经理邵光振先生一行向醴陵出发,一睹醴陵瓷器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进行交流。

      一个产业支撑一个城市近2000年不衰

      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江南小城,享有“瓷城”美誉。我们一入醴陵,就直奔醴陵市醴泉窑艺陶瓷有限公司。这里,既是醴陵市总工会职工陶瓷技能培训中心,也是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学实习、艺术创造基地。

     仅隔一条马路之遥,对面就是醴陵凤凰大道“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外部造型独特的醴陵陶瓷博物馆座落在这里,外形就像几个硕大无比的瓷器,十分惹人注目。我们由此翻开了醴陵瓷业的历史。

     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以一个产业支撑一个城市近2000年不衰,湖南唯有醴陵。

     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后,醴陵瓷器不仅走进了首都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而且飘洋过海,出口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醴陵瓷器的瓷质细腻,图案画工精美,釉下五彩瓷器,五彩缤纷。有目共睹的是,醴陵瓷业发展的今天比昨天更五彩斑斓,更加美好。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各家精品层出不穷,由单一的日用瓷向工业陶瓷、建筑陶瓷、高低压电瓷、工艺美术瓷等多元化发展。

     聆听毛瓷的故事,红色官窑的前世今生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是业内对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最高评价。这也反映在如今盛名美传的“毛瓷”上,让人尊宠不已。

     1958年4月11日,中共湖南省委奉命为中央首长试制一批茶杯,这一光荣任务由当时的醴陵陶瓷研究所(现为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承担。中央派专人送来一个在延安使用过的无花、无盖、瓷质粗糙、颜色灰白的桶状茶杯。经陶研所反复设计修改,增加杯盖,创造出杯底带釉工艺,共试制六种造型式样,先后四次送长沙鉴定,终于烧制出既实用又美观的茶杯,从此毛主席用上了醴陵特制的瓷器。

     1974年,为庆祝毛泽东主席82岁生日寿宴,醴陵又专门烧制釉下手绘双面花五彩瓷,现代生产的属于再造毛瓷。馨品吉特供“毛瓷杯”由陶瓷大师黄小玲、李人中、曾学福监制,集醴陵陶瓷手艺人之力精彩呈现。

     可以说,毛瓷是现代陶瓷大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毛瓷的设计和制作,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陶瓷人才,是陶瓷大师们呕心沥血的巅峰之作。同时,毛瓷作为伟人毛泽东的专用瓷器,也蕴藏着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信息。这些都是其他任何瓷器无可替代的绝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