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全球化,谁来拯救?


  历史的发展如同一条长河,有急有缓,可能静如平湖,也可能瀑布飞流。2016年的半年已经过去,每个人的眼球都经历了一次次的冲击,这一年中的“黑天鹅”都飞起来了,让人不得不怀疑,天鹅是不是就是黑的?!从英国脱欧到萨德入韩、从南海仲裁案到土耳其政变,每一次都充满了意外,也超出了人们的常识以及常规理论的解释范围。世界错了,还是我们的脑子不够用了?肯定是后者。冷战结束快三十年了,我们接受并适应了“全球化时代”的假设,也愿意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安全感与满足感,可以说,全球化已经变成了我们的潜意识。犹如空气一样,它很清新的时候,你无法感觉到它,直到雾霾了,才发现,清新的空气来之不易,至少你需要一个空气净化器,才能让自己的小房间比较适合呼吸。全球化也是一样。

  全球化的首要基础还是大国政治

  最近一个月中,“全球化”这样的词汇似乎不合时宜了,人们谈论最多的还是地缘政治,大国之间的博弈。这也让我们看到,全球化的首要基础,还是大国政治、大国协调与大国治理。说到底,当下的国际秩序还是以国家为基础的,虽然跨国公司可以无远弗届,资本可以自由而无形地流动,这些连通性,也是一种大国政治提供的公共产品。没有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共识与合作,全球化就缺少了政治基础。

  回首望去,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高歌猛进,它的政治基础就是美国一超独霸。全球化被认为是美国化,或者麦当劳化,一个地区和国家是不是进入全球化的范围内,看看这个地区有多少肯德基就可以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赋予的。冷战终结于苏联解体,美国的对手不在了,权力的真空被美国填充进去,但是美国并没有做好全球霸主的准备,只是将美国在冷战期间的一系列装置加以扩充,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联储、华尔街以及美国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网络,这些构成了全球化的政治基础。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大国能够真正建立起全球霸权体系,可能大英帝国算一个,但美国真正实现了全球化在全球地理空间的覆盖,建立了一个开源的体系。美国主导的全球化面临着两个根本的困境:一是全球化不能解决公平分配的问题,反全球化就要反美,9·11就是对美国的一次重击;二是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多极化获得了更多的物质支撑,南北之间的失衡正在被重新调适过来。

  从单极到多极,看上去很美,其实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因为这中间会经历一个空档期,那就是无极世界的到来。美国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就在自己的竞选纲领中提出“美国优先”的口号,其实也是孤立主义的回潮。即便希拉里当选为总统,恐怕也难以恢复美国一言九鼎的状态。未来的趋势就是大国政治的回潮,权力政治的回潮,欧亚大陆越来越成为大国政治的棋局。美国在二战之后核心的利益就是防止欧亚大陆出现一个可以挑战美国的大国,冷战,说起来就是遏制苏联的一场持久战。冷战结束之后的近三十年来,欧亚大陆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但是这种状况或许正在发生变化。

  在东欧反导系统重启之后不到两个月,萨德入韩,在欧亚大陆东西两端部署高级的反导系统,美国的目标是谁呢?当然不是伊朗和朝鲜,而是中国和俄罗斯。中俄就战略稳定的问题发表了联合声明,不点名地批评了美国破坏战略平衡的行为。在核武器时代,大国的战略平衡就是核威慑的平衡,美国在东欧和东亚搞反导系统,就是破坏了中美俄之间的核威慑平衡,必然让大国之间的基本共识和信任受到破坏,这对于当下国际秩序,可以说是地动山摇的影响。美国在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同时挤压中俄两个大国,足以说明,虽然美国主导欧亚大陆的时代正在慢慢过去,但是由此带来的权力真空会变成黑洞。中东地区的乱局,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国治理已经远去,朝核问题、南海问题背后都是大国博弈。

  反全球化内含着一种对公平的诉求

  全球化能不能带来繁荣?当然可以。但是全球化不能带来公平。更重要的是,信息的全球流动,让世界越来越透明,豪富与赤贫之间不过隔着一层玻璃墙而已。虽然你能知道富人的生活,但是却无法感受,这种相对剥夺感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不断被放大,反全球化其实内含着一种对公平的诉求。

  2008年金融危机是对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一次打击,“占领华尔街”运动代表着对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的反抗。美国经济经过几年之后,正在恢复,但是经济危机的后遗症却没有消除,相反,当下的世界更像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经济衰退的地缘政治后果在显现。英国退欧,可能是一个闹剧,卡梅伦没有想到游戏会玩得这么大,仅仅二十天之后,英国首相换人了,英国和欧盟也“离婚”了。这只大大的“黑天鹅”会不会让欧洲的天空盘旋着崩溃的幽灵呢?虽然英国退欧很难说是理性的举动,但是这些自由流动的逻辑已经让英国不堪重负,欧盟东扩和布鲁塞尔集权带来的双重挤压,让英国与之渐行渐远。

  欧债危机爆发之后,希腊退欧一度成为热点,但是这只是个经济的问题,用欧元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英国退欧则意味着用欧元都解决不了了。英国退欧是不是对全球化的逆转呢?至少对欧盟来说,一体化是可逆的,如果不能解决公平的问题,恐怕还有更多的政党效仿英国。全球化可以实现资本、商品和服务的流动,但是很难真正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毕竟,人不仅是劳动力,更应该是全球化的主体,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欲望的主体。

  从2006年多哈回合谈判无果而终之后,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力就下降了,地区性的自由贸易协定成为全球化的推动力,但也放弃了全球层面的自由贸易。尤其是美国主导的TPP和TTIP,不仅是自由贸易的协定,更是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防止非西方国家来主导未来的世界经济规则。这是美国的退缩,也是一种防御,大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性开始上升。

  经济危机如同一场大病,来势汹汹,要康复却需要耐心。去年以来的油价暴跌,已经成为今年的常态,美国居然向中东出口液化天然气,全球能源供需的格局正在发生逆转。更重要的是,油价暴跌让各个产油国陷入了困境,这些国家基本算是半全球化的国家,资源已经全球化了,依靠出口能源获得大量的美元,但是产业却处于原始状态,无法抵御经济风险,经济危机很快变成社会危机,甚至政治危机。

  新兴国家也在失去往日的荣光,巴西政局动荡,罗塞夫被停职,俄罗斯也是压力山大,寻求各种赚取外汇的机会。土耳其的政变除了军队和政府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分歧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土耳其这几年经济发展比较低迷,埃尔多安面临各种社会经济挑战,最终引发了部分军官的不满。

  可以说全球化需要新的动力,那个大宗商品周期已经过去了,干什么事情都可以赚钱的时代过去了。中国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到2015年亚投行建立,可以说,中国的全球化图景已经浮出水面。当然,这一推动欧亚大陆走向互联互通的大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建成,而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如深圳卫视拍摄的《共赢海上丝路》的纪录片说描述的,海上丝路的梦想需要企业家、技术达人、小商贩等各种各样的市场主体参与其中,与不同文化、思维的人们共同编织一张市场之网,将中国与世界从“实践”和日常生活的层面联系在一起,那“丝绸之路”的梦想才可能更进一步。

  不可否认的是,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中国周期,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使得很多国家的经济面临困难。回首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由陆向海,融入到一个海洋的经济圈之中,成为世界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本身也是对中国自身经验的总结,中国的全球化图景也必然是这一历史经验的放大。从企业家、市场的角度去观察中国,可能不会像政治倡议那么恢宏,但却是中国走向全球化国家的根本基石所在。

  一个大众民主对精英政治发起挑战的时代

  法国尼斯在国庆日遭到恐怖袭击,重型卡车碾压观看烟火表演的人群,造成严重的死伤,而嫌疑人是突尼斯裔的法国公民。最近一年来,欧洲国家频频遭遇恐怖袭击,且恐怖主义越来越带有文明的意涵,全球化所需要的文明之间的融合与共处,遭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亨廷顿所预言的文明冲突不仅发生在地缘政治的断裂带,也发生在一个国家的内部。

  恐怖主义从根本上挑战了当代世界秩序的基石,那就是世俗的主权国家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行为体的地位。不能不说,全球化带来的是一个“诸神回归”与“诸神争吵”的新时代。大国政治的复苏与文明的复苏是同步的,多元权力中心时代已经来临。每个大国都在历史中寻求自己的身份,被欧洲主导的世界历史正在回归它应有的轨道,在近代几百年中被遮蔽的非欧洲的历史正在复活,因为它的后来者在世界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

  近代以来,不同地区的地理空间被置换为文明发展的空间,欧洲的今天就是非欧洲世界的明天。吊诡的是,中东的今天正在描绘欧洲的明天,如果不能重塑中东秩序,那欧洲恐怕就要在内部消化冲击。

  这是一个缺少文明共识、缺少共同理想的时代,不仅是自扫门前雪,也是自以为是的时代。互联网让世界空前联系在一起,但是既有的政治参与和动员的机制却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在权力大门之外的愤怒人群,就成为民粹主义的后备军,挑战着当权者。大西洋两岸已经是民粹泛滥,政治思潮的转变借着选票的力量正在改变大西洋两岸的政治风貌。如果法国、意大利的极右或者极左的政党上台之后,他们会不会举行公投,以直接民主的方式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呢?如果是的话,大众民主正在将精英政治挑落马下,这也是近代国家体制的一次逆转。

  无论用文明、思潮或者什么其他词汇,都不能否认一点,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这不仅是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也是人人都是政客的时代,世界走向更加民主的明天,还是跌入乌合之众的深渊呢?

  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都在发生变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化已经结束了,而是处于下一轮全球化的转折点上。互联互通还是大趋势,核武器意味着大国之间不能发生战争,那大国博弈会发生在什么领域呢?竞合能力,也就是被别人认可和追随的能力。这是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也是惊心动魄的时代,更是每个年轻人奋发有为的时代。记得在《共赢海上丝路》里面有个小伙,大学毕业之后就去了非洲,学会了英语和法语,跑遍了非洲几十个国家,成功地建立了商业网络。他是个很好的商人,更是难能可贵的非洲问题专家,很少有哪个专家能够提供非洲第一手田野调查的资料,相比于我们卖到非洲的商品,从非洲获取的扎实靠谱的知识,可能对中国成为真正的全球化国家更重要。如果你要拯救全球化,那就要真正懂得什么是全球。全球就是由无数个分子构成的,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还是印象式的。当然,越来越多的人和商品走出去,带回来的是真实的体悟和知识,这也是中国贡献于全球化的最关键的财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