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倡导的价值决定理论所包括的范围来看,在日常的社会经济实践中,一些没有包含人类劳动的自然资源等产品却以较高的价格形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并且随着人类社会重化工业的不断深入发展,这种没有体现人类劳动的自然资源在商品流通中的价格呈现出越来越大的上涨趋势。理论上而言,没有凝结人类劳动的自然资源价格在重化工业社会中所表现出的不断上涨的趋势,其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商品价值决定理论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另一方面,其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供求决定价格的理论。笔者认为,就没有人类劳动凝结的自然资源货币化而言,一方面自然资源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必须通过人类劳动才能实现,这些人类劳动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勘探、开采及运输环节,如果没有这些人类劳动的参与,自然资源是不会成为有价值形式商品的。例如,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大批沉睡于地下的未勘探的自然资源,不会自动地跳出来,成为有价值和交易价格的商品。在日常经济实践中,一些矿产勘探机构通常以预先向政府支付勘探费的方式,取得自然资源的探矿权,但其并不能作为没有经过人类劳动的自然资源可以预先取得价值增值的依据,因为,矿产勘探机构在探明矿产资源之前向政府支付的勘探费,实际上只是一种单方面的价值支付。只有矿产勘探机构在探明矿产以后,这部分单方面的价值支付才能作为费用计入矿产资源的成本。而一些已勘探的自然资源,如果不进行有效地开采,自然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所体现的较高交易价格也无法体现,而只能作为储量资源形态以较低的价格参与市场交易。在自然资源开采发掘之后,由于其蘊含了较高的人类开采挖掘的劳动,所以,自然资源价值得到了快速增值。随着自然资源由“开采地”向“使用地”的转移,自然资源在运输过程中也加进了一定程度的人类劳动价值,从而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增值。由此可见,虽然在重化工业时代自然资源交易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的趋势,但是,不管自然资源价格如何上涨,附加在自然资源之上的人类劳动是构成自然资源价值的基础,也是以货币形态表现出来的自然资源较高价格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在重化工业时代,鉴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重化工业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巨额需求,使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存量供给与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之间矛盾突出,在供求规律作用下,自然资源价格出现脱离其体现人类劳动价值约束的快速上涨,使自然资源拥有者获取了丰厚的利润。必需指出的是,在重化工业时代,自然资源价格出现快速上涨,除了受重化工业发展所导致的对于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巨额需求因素的影响之外,也与信用货币条件下信用货币不断的超额发行密切相关。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如果政府发行过多的信用货币,根据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与货币发行量、流通速度的价格公式,这部分信用货币首先会通过提高流通商品价格的方式,来将超发的货币分摊至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态做支撑的商品中去,由于一定时期体现人类劳动的商品总量相对有限以及人类对于商品消费自身存在的刚性约束,因此,在商品价格受信用货币发行影响上涨较多时,一些超发的信用货币,很难通过价格上涨的方式,将其超发价值完全分摊至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态做支撑的商品中去,而寻求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形态的实物做支撑,是超额发行的信用货币实现其价值的必然选择。在重化工业时代,没有经过先天人类劳动的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但是其却具有使用价值,因此,一些没有实现价值形式向使用价值形式转化的信用货币,通过购买自然资源的方式,来实现其由信用货币的价值形式向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使用价值形式转化。当然,在自然资源使用价值向价值转化过程中,虽然在自然资源的货币化形态中也包含有人类劳动的价值,但是,在超发货币资金追逐下,自然资源以货币化形态表现出来的价格远远高于其所包含的人类劳动的价值。理论上而言,由于自然资源属于政府所有,在超发信用货币通过自然资源货币化的方式实现其价值的时候,作为自然资源拥有者的政府,如果将其出卖自然资源而回收的货币销毁,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以自然资源天然的使用价值形态吸收了由政府超额发行的信用货币,由于政府通过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对于超发的信用货币进行了有效的对冲,因此,在这种条件下,经济运行中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如果政府将自然资源使用价值货币化的收入再用于增加政府支出,那么,这种超发的信用货币仍将重新投入货币流通领域,其通过与其它使用价值商品相交换的方式,实现信用货币由价值形态的信用货币向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转换,并且由于政府对于自然资源货币化收入的支出方向不同,政府信用货币超发对于经济影响的层面也各不相同。例如,如果政府支出用于补贴一般消费者,那么,信用货币的超发就可以突破粮油等日用消费品刚性消费约束而对于其价格上涨产生制约作用,一般消费者信用货币收入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会推动粮油等日用消费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如果政府支出用于增加投资,那么,其在很大程度上会推动投资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由于自然资源构成投资品的主体,因此,投资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在很大程度上会推动自然资源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从市场需求与价格之间属性关系来看,由于投资品之间存在着不断内循环的关系,投资品的价格上涨受投资品需求刚性约束较小,并且在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影响下,自然资源价格在有限的存量约束条件下会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以此推动其他环节投资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理论上而言,只要自然资源的存量不被完全消耗完,自然资源价格与其它环节投资品价格之间所呈现的这种不断上涨的趋势,就可以无限地延续下去。由于在投资品的生产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劳动力的参与,在投资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劳动者就业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一般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突破一般消费品需求对于价格上涨的刚性约束,从而使需求刚性约束较大的一般消费品价格出现明显上涨,而一般消费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又在很大程度上使劳动者就业所必需的工资水平处于刚性增长状态,由此相对提高了投资领域的劳动者工资成本,而投资领域劳动者工资的上涨,又在很大程度进一步使投资品的价格不断上涨。总体来看,在这种以侧重投资支出的政府支出模式下,政府变卖自然资源所获得的收入进入投资领域,可以使政府通过自然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投资领域内循环式的发展特征,获取较多的自然资源货币化收入,以此实现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使超发的信用货币通过这种方式顺利地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GDP发展规模。总体来看,虽然自然资源在供求规律作用下其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但是,就自然资源价格出现上涨的原因而言,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体现人类劳动的其它投资品或商品的需求推动所导致的。而从自然资源在信用货币化经济条件下实现使用价值向价值转变的最终用途来看,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货币化收入只能通过与其它凝结人类劳动的产品相交换的方式,才能顺利地实现自然资源由价值形式向其它使用价值形式的转变,从而使这部分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顺利地参与商品流通。如果这部分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不通过与其它商品相交换的方式,将其价值形式转换为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形态,那么,其只能停留在单纯地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态,其一方面表现为银行存款形态信用货币资金;另一方面表现为以价值作为交易对象的资本市场领域的信用货币资金的存量。如果自然资源的价格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价值,那么,以价值方式参与流通的自然资源进入生产领域之后,不会通过价格的传导机制对于经济运行产生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而自然资源以价值形式进入流通领域,使政府在信用货币发行上缺少了使用价值形态的实物做支撑,其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政府不断发行增量信用货币的行为,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使社会物价总体水平保持在较低的状态。
根据以上论述,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自然资源价格超出其价值所出现的大幅度上涨,其本身并没有否定商品价格由生产商品的价值所决定的规律,理论上而言,自然资源价格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之所以会出现快速上涨,一方面与重化工业发展对于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在信用货币发行规模上的不断扩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