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拥抱工业革命


  最近十年的中国经济,似乎一直是挑战众多经济学家的论题,在你一片看好的时候,他似乎也没有质的飞跃,而在遇到危机唱衰时,他也没有一蹶不振,还是保持小步快跑的方式,一步步向成为第一大经济体而迈进,对此,我们将其定义为“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而这究竟是指哪些因素,却很少有明确的说明。

  钱穆先生是中国的文史大家,在其《国史大纲》中开宗明义,应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保持温情与敬意。在其晚年新亚书院讲学中,也专门讲到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关系,经其弟子叶龙整理成《中国经济史讲稿》,倒是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深层次原因。西方经济学往往将经济与社会、政治结合在一起分析,但很少计算文化、传统、习俗对经济及经济方式的制约。比如,按照凯恩斯的推算,只要银行降低利率,企业存款意愿就会降低,投资意愿就会加强,对应的就业率就会升高,消费就会拉动经济增长。但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欠债消费、寅吃卯粮却还是败家的恶行,所以美国的次贷危机及个人信用破产,目前还很难大规模在中国涌现,对应的,通过拉动房地产和刺激消费来促进经济发展,也很难持久。在这点上,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并非是制度,而是文化传统和习惯。

  全汉昇先生台湾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专家,在他的弟子叶龙整理的《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的讲稿中,体现了对钱穆先生经济观念的继承,以及在融合了西方经济学研究成果后的发展。相同的是,经济研究都离不开“财”与“物”,在古代中国即为“食货”,而在工业革命之后,决定经济的因素则增加了资源、技术和制度几个因素。全汉昇先生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将中国经济如何从小农时代迈向工商业时代做了一个详细的勾勒,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转型的时间很长,历朝历代的经济政策往往只是“无为而治”,只有赋税方式的调整,以平衡社会矛盾,而没有国家层面力推的创新和飞跃;一是工商业在中国从萌芽到发展,一直被外力和内乱所中断。但在我看来,这正好是中国的“后发优势”——也是“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原因所在,工业革命引发的激烈冲突和人性异化并未在中国产生,在今天迎接第四轮工业革命时,经历过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中国新生市民阶层依然充满热情,不是如同今日的欧美一样,为了自身利益沉迷于罢工和街头抗议。

  所以,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先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得到了中国官方和民间的一致推荐。与以往工业革命旨在征服自然、释放劳动生产力不同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化和信息化,也就是说,要在技术的发展中注入人性的因子,真正做到“科技以人为本”,无论是物联网、人工智能,还是数字化身份、3D打印,所有这些新产品和黑科技的共同特点都是,人的智能和意识、情感通过技术在自然中渗透和延伸。从这点来看,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后的未来,影响经济最大的变数不在于制度,而在于不同的文化与传统习惯的冲突。文明的合作与冲突,将会是经济兴盛与衰退的根源。

  说到文化,近年最大的热点的莫过于IP(“知识产权”)。在吴声的《超级IP:互联网新物种方法论》中,作者似乎为文化内容生产者找到了一个新的盈利增长点,并断言“一切商业皆内容,一切内容皆IP”。应该说,这也是在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旗帜下诞生的“新物种”,与以往的工业产品不同的是,它是以文化ip为起点,在小众文化逐渐变成大众流行的过程中,往往能从产品变成人群的聚集地,从而成为具有温度感的平台,在移动互联网目前没有统一的超级入口时,最简洁的方式便是通过内容和ip来找到适合的人群,通过内容运营、网红直播、社区粉丝运营作为新的流量入口,进一步,微商和电商还将通过ip授权、增加了ip的logo的文化衍生品也成为了新的行业增长点。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一本很专业但确实是很重要的书,《架构即未来》。熟悉互联网行业的人都知道,架构师所承担的任务及其水平,往往决定了这个公司能走多远,能长多高。对此,联想曾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简单点说,设计枪支的人,要有设计大炮和导弹的想法和理念,才能使你的枪支在不断扩容之后,顺利演变成为无坚不摧的超级导弹,而不是要另起炉灶、推倒重来。在钱穆笔下的农业时代,“食货”是永恒主题,平衡与均等是应变的根本,而在工业革命及科技时代,高明的架构不仅要严谨细致,还要如同超级ip一样,从萌生到爆发,从创新到革命,从黑洞到爆炸,都能自由伸展。拥抱工业革命的农业社会,也将在新的架构和组织中,完成产业发展、组织变革乃至一代人思维方式的升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