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增量价值创造中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对于接受教育的群体有以下论述,“简单平均劳动本身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发展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是一定的。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1]马克思关于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论述,明确地指出了教育在一国增量价值创造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从经济实践来看,由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因此,就要求一国在经济活动中要更多地利用复杂劳动,争取通过活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技术型出口贸易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增量价值。一般而言,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有简单的加工贸易和复杂的技术贸易两种方式。所谓简单的加工贸易,系指以本国自然资源为依托,通过劳动对之进行简单加工之后再进行出口的贸易,而复杂的技术贸易系指通过技术进步的方式,对商品或服务进行技术深加工而出口的贸易。就简单加工贸易和复杂技术贸易优劣而言,简单加工贸易主要表现为简单劳动,并且可以复制,因而不具有竞争优势和效益。而复杂的技术贸易,一方面体现了复杂劳动;另一方面也不可复制和替代,因而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复杂的技术贸易明显地优于简单的加工贸易。理论上而言,通过发展复杂技术贸易的方式,既可以获取更多的价值,也会由于贸易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不容易受到反倾销制裁。而简单的加工贸易,不但只能获取一小部分价值,而且由于产品具有可复制性,其在国际上也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和严厉的国际反倾销制裁。

二是通过高科技技术对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推动,创造更多的增量价值。就国内经济发展而言,简单劳动主要表现为以资源和资金为主要推动力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复杂劳动主要表现为以高科技作为推动力的集约型经济增长。从经济实践来看,前者的增长是依靠投资拉动的,即通过资源、劳动、劳动设备及其它生产条件量的扩张而实现的,这种生产方式一方面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后者主要通过技术进步的方式来实现经济的集约化增长,其主要表现为技术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主要推动作用。由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因此,这种发展方式一方面不会造成社会资源的过度损耗;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属于复杂劳动范畴,因此,以技术作为推动力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可以获得更多的增量价值。从复杂劳动的形成以及技术发展所依托的基础来看,教育在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此而言,教育在增量价值创造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通过复杂劳动的培育以及技术的传播等方式体现出来。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5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