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城市美丽的骨骼


科学是城市美丽的骨骼
喻建国
今天上海连续暴雨,就像天上在倒水,一盆一盆往地上倒,我正坐在公交车上,从车顶上流下的雨水瀑布般把公交车上的窗玻璃全部盖上了不断的流水,车外的景致全部消失,车内的我就像处于水帘的背后。我在担心等我到站下车时我将是那般处境。
九年前也是这个季节,上海也下过这样的一场暴雨,那时我还在育才中学担任一些工作,雨后我准备驾驶我的助动车回家,不料助动车的电瓶遇水,车辆发不出,我只好推着它走上回家的路,一出校门。我傻了,马路已然成了一条小河,人们全部脱掉鞋涉水而行。为了及时回家,我也不脱鞋,因为脱鞋怕脚被异物伤着,推着助动车走上了回家的路。路上的水估计最深处有40厘米,最浅处也许有10厘米,我调整了心态,让自己沉浸在一种游戏的状态。3.8公里的路程走了一个半小时。
六十七年前也是这个季节,一场暴雨让我家前面的一条马路变成了一条小河,水不断上涨,我家客厅和饭厅的门开始涌入了外面的“河水”,爸爸组织我们用可以堵水的工具堵,但是没用,最后客厅和饭厅的水深达到了二十多厘米,家具全泡在水中。
过去上海对于暴雨之后的积水称为“大水”,每年的“大水”都会为上海带来很大的损失,堪称是周期性的自然灾害。但是近几年来,这样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即使暂时成河,不过十分钟左右,它们立刻就会消失。原因何在?城市排水系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49年上海解放时,共有雨水管道531.5km,雨水泵站11座,排水能力16m3/s;污水管道117km,污水处理厂3座,日处理能力为3.55万立方米。50年代,采用雨、污水分流制的排水体系。近10年间,在新居住区建设6个污水排放系统和6座小型污水处理厂;在新建工业区中建有闵行、桃浦等3个污水系统和处理厂。同时还对原有3座污水处理厂进行技术改造。
上海没有高地,纯属平原,因此不能依靠自然的“水往低处流”,必须建造强排水系统,当打开水泵电动机后,泵站连接浦江的出水管的“拍门”就会打开,将水管内的积水排空,把空间腾出来,排放雨水。
上海还努力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不断完善和提升城市排水系统和能力。上海投资100亿元,新建改造28个排水系统,使上海市区内的大型排水泵站达到316座。在“软件”的提升方面着力于建设水利模型分析系统,达到积水提前预警,通过建设水利模型,把历年来的监测数据进行汇集分析,找出系统中的“瓶颈”,采取放大局部管道、优化泵站运行等措施,提升区域内的排水能力,并对区域内易积水点进行提前预报,通过加强人为巡查和处理,避免长时间积水情况的发生。
    城市防止积水是一个科学课题,是科学水平和经济能力的综合展现。每一个地方的城市防止积水都反映出这个城市的科学水平和经济能力。城市防止积水也是城市管理机构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反映点。现代美丽的城市依靠强大的的科学支撑,科学是城市美丽的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