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发家三部曲(二)


 

 

  杜邦:发家三部曲(二)

 

     2、稳步发展时期

 

 1834年,杜邦公司的第一代管理者伊雷内·杜邦去世后,其子艾尔弗雷德·维克托·杜邦和亨利·杜邦接管公司并买下了其他合伙人的股份,从而奠定了杜邦家族对公司实施控制的基础。19世纪40年代的美墨战争、19世纪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以及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内战都为杜邦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军火工业发展机会。亨利·杜邦这位被称为“将军”的铁腕人物是杜邦公司的第二代管理者,他主管杜邦公司近40年,到内战结束时,杜邦公司已经发展为执美国火药牛耳的一家大公司了。1889年,美国92.5%的火药生产已垄断在杜邦公司手中。这一时期主管杜邦公司的是第三代管理者尤金·杜邦。尤金·杜邦是亨利·杜邦的侄子。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美国的私人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发达的信用制度和法律的保护,迅速发展起来。股份有限公司的崛起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工业和经济发展的资金筹集问题,而且直接推动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改进。1899年底,一个新的大型股份有限公司“E·I·杜邦·德·尼莫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宣告杜邦公司实现了第一次转变:由家长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的转变。

1902年,公司总裁尤金·杜邦去世,公司创始人的三个曾孙托玛斯·克莱蒙·杜邦,阿尔弗雷德·伊雷尼·杜邦和皮埃尔·塞谬尔·杜邦买下了杜邦公司,成为杜邦公司的第四代管理者。三兄弟制定了杜邦公司向新的方向发展的计划。他们重视科学研究,相继建立了东部实验室和中央实验站,主管实验站的是查尔斯·里斯博土,利用公司在化学纤维素方面的知识来扩大公司的产品品种,杜邦公司开始向着多样化的经营方向转变。1903年,在皮埃尔·塞谬尔·杜邦的主持下,杜邦公司实施企业会计方法上的创新,结束了长期以来美国企业中流行的成本会计、资本会计和财务会计三者分离的现象。1920年,布兰迪万河畔的火药工厂关闭了,标志着杜邦公司作为单一火药公司历史的终结,同时也意味着它作为产品生产多样化的化学公司的开端,并调整了企业的组织。杜邦公司新的管理结构是按照炸药、摄影胶片、合成纤维、油漆、塑料、化工等不同产品的生产系统,作为整个公司的中层管理结构。启用广告用语“用化学为更美好的生活创造更美好的物品”。杜邦公司实现了第二次转变:由单一产品向多产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