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法定的端午节。据说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有多达三十六个民族在过端午节。
提到端午节,人们就会自然地联想到两千多年前楚国的爱国大诗人屈原。一个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他就是在当年的五月初五日愤而投江自尽的。比屈原要早的伍子胥是一个有抱负、有指挥才能、深明大义的将军,他胜利地助吴伐楚后,继而伐越大胜。越王勾践无奈向吴请和,伍子胥则主战。吴王夫差不仅不采纳反而赐死伍子胥。这一历史悲剧又是发生在那年的五月初五日!历史上还有东汉年间年仅十四的少女曹娥因寻溺江的父亲而毅然投江,最后双手紧抱父尸飘出江面。孝女的悲惨故事也是发生在当年的五月初五日。还有,还有,他们,她们,一个个在五月初五日 悲壮地走了!这不能不说是五月初五日之殇!因而,端午节人们彼此不祝节日快乐,只道安康。
壮士一去不复还,而尤以屈原之殁,受到中国南方那么多的(有人说屈子是苗人、也有人说屈子是土家人、还有人说屈子是瑶人)民族、那么多人的爱戴与敬仰,推崇与传颂。人们用划龙船、扔粽子的方式来寄托哀思。继而传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长城内外、白山黑水。这种民众自发的推崇忠、孝、节、义之举,又不能不说是五月初五日之奋!
我想,国家定五月初五日为法定节日,既是两千年来民间形成的习俗,恐怕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先人的忠、孝、节、义之壮举,激励今日之“士大夫”们有忧患意识,树胸怀只有人民的精神;激励今日之将军有立身报国、舍身成仁的勇气;唤国民有划龙船那种齐心奋力拼博的抱负,共创祖国今日之煇煌!
如此思之,这不能不说是传承端午节应有的共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