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规划中应注意:古镇旅游开发的5大要点


       编者按:古镇旅游是旅游业的一大方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古镇中所蕴含的独特的生活文化气息和浓厚的历史沉淀深深地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但作为开发者在对古镇进行旅游开发是应关注以下五大要点。


       旅游界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古城存十、古镇存百、古村存千”。这是关于古城古镇古村的一个大致描述。官方层面,住建部确认过几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村,我们多数的旅游开发也是基于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展开的。这些年来,古镇开发得到了很多重视,全国范围内经济较好区域的古镇普遍得到了开发,部分开发也见到了一定效益。
 
在大量开发过程中,也涌现了一些问题,在此总结如下:
 
 一是文化空心化。
 
       由于规划理念问题和前期管理的失控,随着古镇旅游的开发、人气的集聚和地块价值的提升,旅游房地产开发大肆泛滥,古镇的居民将房屋和店面租给外来移民经营,自己纷纷外迁,使古镇居民和古镇文化趋于“边缘化”,导致传统文化正逐步走向“空心化”现象。
 
二是过度商业化。
 
       古镇文化的适当对外开放和商业发展,应以增强古城文化气氛为主旨。一些古城为迎合消费者需求,对文化遗产进行了不恰当的开发,导致古城文化庸俗化、过度商业化、过度商业化现象泛滥。比如曾有媒体报道,见证国共两党二次合作的“国民参政会”遗址,竟然被开发成了一家洗脚城。“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的理念有一定道理,但问题是,宝贵历史文化资源被开发的面目全非,甚至蜕化为与历史无关的伪劣旅游产品,这种现象足以折射出文化在旅游开发浪潮中的商业化困境。
 
三是旅游观光化。
 
       传统的古镇旅游概念非常狭隘,一般仅限于游览观光,缺乏深度体验和休闲度假功能,深度挖掘和精细包装的古城旅游项目较少。这就需要古镇旅游将产业融合的功能发挥出来,将单纯原始的观光古镇调整为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型目的地,做好复合型开发,形成旅、文、商、住、居等产业的融合体系。
 
四是运营景区化。
 
       古镇旅游的开发需要理清思路,找好运营模式,前提是保护为主。古城文化建设与商业化间一定要找到一个博弈的平衡点,然后现今的古镇开发普遍走上了景区化运作道路。比如当年凤凰县政府以土地入股占49%的股份,叶文智先生的古城公司占51%的形式,成立凤凰古城景区管理服务公司,全面实现了对凤凰古城、南华山、乡村游三大块景区的整合经营。       
 
五是接待超负荷化。
 
       古城镇旅游开发的成功,引发全国“古城镇开发热”。然而,火爆的背后隐藏着种种危机,其中表现之一为旅游接待量过度。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古城镇旅游的火爆造成人满为患,古城镇超负荷接待,以至于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这一问题在各地的频繁出现,游客古城游的满意度在逐步降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在大量实践及相关总结的基础上,总结了古镇开发利用的要点:
 
第一,强化功能性。
 
       一定要从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古镇讲究古香古色,古色是观感,古香是体验,加在一起才是古香古色,这就意味着复合型功能。比如山西的古村古镇,现在保留完整的大院有60多个,难道都和乔家大院一样,都是博物馆吗?在晋中,有的大院当作一个旅馆来开,有的大院被当作玩的场所来开,如果都做成博物馆最后留下来的只有恶性竞争。
 
第二,突出主题性。
 
       既然有文化主题,就要形成主题文化。这不是一句话反复说,文化主题是历史上的资源,我们研究构造什么样的主题文化;主题文化是结合现有的市场,我们研究创造什么样的主题文化,是两层意思。
 
第三,追求异质性。
 
       比如长沙市望城区湘江古镇群,在凸显了功能性和主体性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异质性。提出“到靖港寻古、到乔口吃鱼、到铜官玩陶、到新康看戏、到书堂览书”的集群式发展思路。
 
第四,着眼长期性。
 
       旅游古镇类开发项目往往是长线投资,长远汇报,原来这类项目找投资商困难,因为原来短、平、快的事太多,现在不同了,短、平、快的事越来越少了,但是长线投资、长远汇报对于投资者来说,永远不是一个好模式。至于怎么把长线和短线联系在一起,把慢钱和块钱联系在一起,把冷钱和热钱联系在一起,就看怎么运作了。所以说,这叫剑胆琴心。剑胆是魄力,琴心是追求。有魄力来做这个事情,又有一种追求,追求一种长远。
 
第五,形成复合型。
 
       有复合型资源,要形成链条式发展,需求链,产品链,服务链,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形成产业群,最终是这样的局面。群体满足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培育了自己可持续发展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