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竖一:送给儿童的最好礼物当是良好环境


据2016年5月31日新华社报道,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12名小学生回信,祝他们节日快乐,祝全国小朋友节日快乐。

对于3亿中国儿童,特别是台州市椒江区12名小学生来说,习近平的祝福无疑是一份厚礼。

诚然,每逢“六一”国际儿童节,很多家长同样会给儿童送去有形或无形的礼物,有的甚至会送上大礼包。幼儿园或学校等机构,一般也会有形式不尽相同的礼物相送。

但笔者认为,就很大层面来讲,送给儿童的最好礼物当是良好环境。

家庭,往往是人生的最大港湾。作为儿童,更是将家庭视为其最安全、最温暖的港湾。然而,相当数量的父母或其他家长,不时地将家庭视为客栈,作为彼此的角逐场,甚至当作战场。其中包括肆意出轨、轻易离婚、随意激发家暴、婆媳对阵,等等。

换言之,孔老夫子所警示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之类的,在相当数量的父母或其他家长心目中,就是过耳秋风,或仅是其炫耀有文化的资本而已。

试问:成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的身心能健康到哪里去呢?有多少父母或其他家长想过上述的恶劣环境对儿童未来的负面影响会有多大?

不可否认,很多的父母或其他家长对儿童分外爱护。但是,中国古人说得好:“物极必反”。也就是说,无论是谁,都不能被分外爱护。否则,最终就会事与愿违。换言之,被分外爱护的环境,对于儿童来说并非良好环境。

幼儿园或学校,通常是儿童放飞梦想的地方。然而,在“小王子”或“小公主”独霸天下已成惯性的现实大环境下,老师大都一味地娇惯之、顺从之,以较为顺利地从教育产业化这只魔掌中拿走更多的银子,而不至于“得罪”儿童父母或其他家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会性侵女童或猥亵儿童之类的师者,如今也并非稀罕之物。当然,能尽到教书育人之责的幼儿园或学校也不少。为人师表者,也不乏其人。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发生在幼儿园或学校的各种问题或不良现象,会被有意无意地放大,进而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儿童,本应从社会中感悟到或学习到更多的东西。然而,目前中国社会在很大层面上是畸形的,是呈现互害状态的。

“孟母三迁”,其强调的就是社会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是何其重要。

但是,放眼中华大地,现在有多少人真正去深入思考过,如今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成长是多么地不利呢?我们能为改善社会环境做些什么呢?

不过,比较欣慰的是,也有先知先觉者、真正的仁人志士不仅深入思考了,而且尽心尽力地做了。譬如,2016年6月1日,立身国学网就推出了名为《稚子嬉戏图——献给我们的孩子们》的“壹境之六一专题”。该专题图文并茂,分为“放纸鸢”“扮鬼怪”“状元郎”“骑竹马”“荡秋千”“放烟花”“打架玩闹”“顶竹竿”“斗草”“玩爬犁”“踢毽子玩球”“闹学堂”“背媳妇”“玩陀螺赶空竹”“游龙舟”“堆雪人”等极富童趣和饱含教育意义的图文篇。同时还刊有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弘一法师李叔同的词作《忆儿时》。

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有关“六一”国际儿童节的专题,但实质上,这是渴望全球亿万羲黄子孙、龙凤传人,都能还儿童们一个能真正健康成长的环境。都能尽可能地给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实话实说,目前中国社会欠了儿童太多本不该欠的东西。譬如,据2016年5月31日《新京报》报道, 5月31日,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6》,指出中国儿童社会问题多发亟待加强儿童福利制度建设。中国儿科医生严重紧缺,近三年来数量不增反降,中国每1万名儿童仅有5个儿科医生。

另外,《中国儿童比印度少1.5亿 谁将掌控未来?》一文所讲的“截止2014年底,印度儿童数量比中国多出约1.528亿;结合国家统计局2015年统计公报中的相关数据估算,当前印度儿童总数依然比中国多出1.5亿左右”“中国学龄儿童数自1997年以来处于整体下降态势,2014年中国的学龄儿童数为9107万人,比1997年减少了超过4239万人,降幅超过三成”之类的残酷现实,也是畸形的社会环境给中国儿童们带来的一个潜在威胁。

事实上,人为制造的自然环境之污染、恶化。同样是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子。惟有自然环境变好了,儿童们才可能真正茁壮成长,才可能享有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节快乐”。

试问:成天生活在雾霾中,儿童们能真正快乐吗?一天到晚吃着垃圾食品,儿童们能有多少真正的快乐呢?注射着问题疫苗或毒疫苗,儿童们还有多少真正的快乐可言?……

一言以蔽之,笔者罗竖一认为,送给儿童的最好礼物当是良好环境。至于其他的礼物,一般都是能获得一时之快,而惟有良好环境才是终生的。(罗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