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竖一:“5·17”座谈会的“融通”和“指引”不容小觑


作者:罗竖一

  据2016年5月23日光明网报道,为了及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5月20日上午,中央党校召开理论工作者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何毅亭围绕“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党校力量”这一主题强调指出,党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第一、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努力走在前列;第二、要高举党的旗帜,坚持姓“马”姓“共”;第三、要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四,要在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上有大的作为;第五,党校智库要在党和国家治国理政中发挥重要作用。

  就一般逻辑和现实国情来讲,中央党校召开此类座谈会意义非常,其必然会对未来中国,尤其是对体制内产生不小的积极影响。事实上,“5·17”习近平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后,中国各个层面几乎都纷纷开展形式不尽相同的学习、落实活动。然实话实话,其中不乏“照本宣科”者,也不缺“阳奉阴违”者。有不少的口上念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之类的,然心上却顽固地咬定某些不合时宜而有悖人类文明的“八股”不撒手,或继续紧贴在一些“洋大人”“二鬼子”的屁股后面盲目跟风。当然,对“5.17”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吃透者,在中华大地上也不少。

  但是,在有关学习、落实活动中,鲜有重点提及或深入阐释某些亮点者。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仅就“融通”和“指引”两大亮点抛砖引玉。

  在“5.17”于北京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3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

  前述显然是对“融通”的解读或阐述。即“融通”为其亮点和核心。这,实际上正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阴阳一体”“天地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类的。

  家喻户晓,最近百年来,由于认知问题,或出于某些特殊需要的考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层面上饱受摧残、践踏和欺凌。特别是在一些政治运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都被视为所谓的封建糟粕予以联合剿杀。其结果就是,亿万羲黄子孙的文化素养越来越低,而整个中国社会普遍丧失了道德底线,进而导致泱泱中华之精神文明程度空前降低。

  真可谓“天佑中华”。在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互相伤害或洗脑毒害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力挽狂澜,跟亿万羲黄子孙、龙凤传人一起,终于扶正了中国这艘巨轮的航向。然而,由于“全民”受伤太重,毒害太深,所以改革开放至今,盲目否定或肆意贬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者,还是多如牛毛。

  面对由于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而出现的诸多问题,面对由于缺失中华传统美德的约束而导致的诸多问题,中央高层跟其他为数不少的社会有识之士心急如焚。

  就很大意义来讲,正因为如此,所以习近平才明确告诉世人,中国执政党不但不会丢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反,其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跟马克思主义等融通为一体。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等融通之后其地位或影响究竟会如何呢?

  习近平作出的回答,以及对相关话题的阐述是:“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换言之,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第五代中央领导集体看来,中华文明,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不但可以指引亿万羲黄子孙,并且可以指引整个人类社会。这,究其本质实为一种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诚然。此次座谈会上重点提及的“融通”和“指引”,事实上跟习近平之前所讲的诸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类的,是完全一脉相承的。

  但是,辩证地看、阴阳地看,此次的“融通”和“指引”,较之以往的,更富有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是故,笔者在《亟须“重构”中国特色哲学社科思想体系》一文中才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西方文明于一体的。这,实际上是中国执政党理念上的一次大飞跃,其重大意义和历史价值不亚于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等等。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惟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才能真正地一一实现。同时,也在最大限度地造福于全人类。

  其实,跟笔者持有类似或相同观点者比比皆是。譬如,立足甘肃、面向世界力推中医而富有成效的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独立学者、立身国学网国家频道负责人了義,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张家界市国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昌发军,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终身理事、著名调查记者、社会活动家谢海涛,著名律师、北京市第十次律师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富程律师事务所焦洁,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网络核心评论员、中国铁路作协会员解筱文,能娴熟运用5国语言进行演出的女高音歌唱家、海口经济学院副教授赖月娟,资深媒体人、穆斯林文化践行者、民族文化研究者王华风,等等。

  概言之,在“5.17”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融通”和“指引”之说,一则是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或工作者确立正确的方向,即不要仅仅偏执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之中的任何一方;二则是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透过“融通”和“指引”之说,其实再次证明,“在习近平的骨子里、潜意识或者意识中,已经认为执政党还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导思想”。

  所以,笔者罗竖一认为,“5·17”座谈会的“融通”和“指引”不容小觑。惟有如此,才能更精准地把握习近平“5·17”重要讲话精神,才能更好地“重构”中国特色哲学社科思想体系,才能真正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更理想地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