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雨的基因剪刀磨亮磨快的不是“三无”身份


韩春雨的基因剪刀磨亮磨快的不是“三无”身份
 
李华新
 
    前不久,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刊发了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河北科技大学官方网站介绍,该成果核心为一项替代目前通用的Cas9的基因组编辑新技术,打破了国际基因编辑技术的垄断,实现了中国高端生物技术原创零的突破。由韩春雨及其团队发明的NgAgo技术,有望成为新一代“基因剪刀”。2016年05月24日 星期二 北京青年报
 
    韩春雨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被称为诺奖级的科研成果,韩春雨本人也被描绘成一夜成名、一鸣惊人的科学家。坊间最津津乐道的则是他的三无身份——无显赫的学术头衔、无优越的实验条件、无海外留学游学背景,以及他“连续十年没有发过文章了”的独特经历。仿佛越着眼于三无身份和不发表论文,越能凸显韩春雨之牛气和不同寻常。
 
    其实所谓的韩春雨副教授的身份和身上有无光环是与取得显著的准诺贝尔奖项有无关系,不应该是人们炒作的题目,好像是越是这样籍籍无名,才会更能引起人们对关注。好像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大是要比国内的一些名校更能展示科研的实力。
 
而实际上韩春雨的基因剪刀磨亮磨快的不仅只是“三无”身份。幸运的是,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为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教师营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和谐而有活力”的文化氛围、“宽宏、积极”的校风,大概最能准确表达这种宽松的含义。学校给了韩春雨低职高聘的待遇。韩春雨虽然是副教授,在校内却享受教授津贴、三级岗的工资。在地方院校,申报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跟发论文的效果差不多,这也帮他减轻了一些压力。
 
这种刻意制造的反差,尽管充满看点,显得韩春雨科研路充满传奇色彩,但忽略了基本事实,不够准确。这种放大,营造了一种奇怪的氛围,给世人造成一种仿佛不写论文也能扬名立万、没有科研经费也能取得骄人成果、只要苦心钻研偏安一隅也能笑傲科研前沿、不是来自名校的草根学者哪怕没有学术积淀也可一鸣惊人创造奇迹的错觉。
 
  韩春雨团队发明的新一代“基因剪刀”NgAgo-gDNA,向此前最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被认为是“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的CRISPR-Cas9,一直以来是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而韩春雨团队的发现被看作是“第四代”。
 
    CRISPR-Cas9造价昂贵、精准性不够。因此,让各路研究者看中的是,NgAgo-gDNA具有更大的优势:它规避了原有技术令人头痛的“脱靶效应”。向导设计制作简便的NgAgo-gDNA,几乎可以做到如六脉神剑般“指哪打哪”,能有效针对基因组内的任何位置进行定位并改造,对游离于细胞核内的DNA具有更高的切割效率,让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精准、简单操作”,大幅降低了基因编辑门槛。
    韩春雨先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后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接受博士研究生训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韩春雨师承名门,博士生导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强伯勤——我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八核苷酸限制酶SfiⅠ等等。
 
    用韩春雨的话就是,“我并非一些媒体所说的‘野鸡大学’里的‘草根学者’。读博士时,我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强伯勤,接触到当时如火如荼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是当时世界科研的最前沿。”韩春雨曾谈到他的博士毕业论文,该论文发表在《核酸研究》期刊上,“今天来看也仍具水准”。此外,河北科技大学的实验室条件也不是像一些网友想象得那么不堪,韩春雨说:“河北科技大学的实验室条件虽然不是顶尖的,但可以满足研究工作需要。”
 
   有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是可以说明一切的。因此面对已经有人挖墙脚的诱惑,韩春雨说他不会离开河北科技大学,因为最初是这里收留了他,而且还低职高聘,为他提供了这么好的研究条件。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