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加入国际反假联盟(IACC),不担任领导、不加入理事会、不享有投票权,为何品牌商的反应如此过激——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打假目标走到一起来,然而很遗憾,仅仅在加入国际反假联盟一个月之后,阿里巴巴的会员资格被迫暂停,直接原因是MK、古驰等联盟内品牌商的抗议。
更深层的原因是阿里加入IACC触动了相关的利益链。加入IACC有利于阿里与品牌商达成和解,促进双方通过内部合作而不是诉讼渠道解决假货问题,这本来是好事,但美国有一批专事侵权诉讼官司的行业律师,个别律师甚至刻意引起不必要的官司,阿里入盟让他们本能地想保护自己的饭碗,其方式之一便是煽动品牌商的敌对情绪。当然,行业律师只是利益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而已。
说到底绕不开利益,而作为掩饰,假货问题拎起来轻便、用起来顺手,是个再好不过的理由。然而事实经不起推敲,一来,阿里入盟是作为“普通会员”,只做沟通,只尽义务,目的就是合作打假、寻求认可,而没有左右联盟事务的权利和可能;二来,对于假货,阿里也并未姑息。作为假货的线上流通环节,阿里已经通过各种手段让假货越来越难被搜索,集团内部有超过2000名员工全职打假,5000名社会志愿者参与打假,相关资金投入超过10亿元。虽然假货的根在线下、难以剔除,但至少阿里做出了努力的尝试。以上两点如果被无视,那么不妨一问,在反对者的有色眼镜里,到底更重要的是打假本身,还是讲究“门第资格”?
利益混合着歧视,是阿里被拒于合作打假门外所反映的事实,这一点,同样表现在近期欧盟否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一事上。否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是欧盟从贸易利益出发做出的决定,欧盟的做法是有法律风险的,欧盟的律师们均建议尽快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否则欧盟可能面临触犯WTO义务并因此被起诉的可能。实际上,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这些年都是在歧视中前行,当年中国加入WTO历程坎坷、中国企业屡遭反倾销调查和指控,中兴、华为进入美国市场屡遭阻碍,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无不包含着某种程度的利益导向和歧视意味。
从历史的层面讲,西方是经济发展的“既得利益者”,而当下,中国日渐强大、开放,它们的问题则是太过守旧,只顾眼前利益。当下中国企业盛行海外并购,业内人解释其原因称,从英国工业革命到现在,世界市场基本上都被先进入的企业瓜分了。当下,中国企业正在通过竞争努力改变这种格局,这显然是西方先进国家和企业所不愿看到的,然而,西方国家、企业只有拿出历史眼光、世界格局,重新理解公平的意义,才能客观认识中国企业、中国经济,指望据守、维持旧有格局则是不现实的。
进一步讲,当下中国已经是重塑国际贸易秩序的重要新生力量,而阿里巴巴则在近期正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零售体,单是以其客观地位和重要性而论,都没有理由被忽视。以常识论,IACC作为全球最大的反假货联盟组织,如果真正致力于打假,追求打假效率的最大化,实在没有理由傲慢地拒绝最重要的电商平台伸出的橄榄枝。至于假货问题,正如马云所说,淘宝就是中国制造的镜子。当品牌商等阿里入盟的反对者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淘宝和中国制造的时候,不妨略作思考,中国制造的今天难道不是欧美制造的昨天。
实际上,尽管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意味着不应被忽视,然而,我们还是要面对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俯视者,他们的姿态,实际上包含着对中国制造重塑国际贸易旧秩序的担忧。正如国际反假联盟将阿里拒之门外,也正如近期欧盟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类似的歧视性决定将被证明既缺乏历史眼光,更缺少对未来的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