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
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用于指导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对这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需要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来进行审视。
1.创新
感谢上天赋予人类智慧,懂得进行各种复杂的选择。有了选择,就有了竞争,选择是竞争的来源。选择越充分、自由,竞争就越激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人类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中国、印度等世界工业大国都纷纷选择了新工业化战略,导致大国之间围绕工业展开了激烈的战略性竞争,竞争进一步催生、并加速创新。因而,金融危机后,创新在世界工业大国纷纷兴起,并迅速波及全球,创新已成为全球化的一个核心特征。在此背景下,面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弊端和产业升级的紧迫性,我国升级了国家创新战略,由自主创新战略升级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因而,创新自然也居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一是从创新的主体来看。我国创新既强调政府创新,也强调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同时更强调大众创新、全民创新。创新主体的普及化,要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意识、创新文化,让创新逐渐成为中国人民群众的文化基因。二是从创新领域来看。强调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开放创新等,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创新,全面激活中国的发展潜力。其中,特别强调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协同,以形成创新的叠加效应。三是从创新的动力来看。在基于世界大国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政府的战略性支持,创新被嵌入了国家战略意志,因而我国对创新是实行一种政府战略性支持和市场自发驱动有机融合的动力模式。四是从创新的产业载体来看。工业是创新的主要载体,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是以创新与工业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是国家创新的丰富土壤。美国过去认为创新与生产过程是可以高度分离的,因而开始了长期的去工业化过程,把大量中低端制造业都外包出去,加剧了创新与工业生产过程的分离程度,使美国产业公地衰落,进而显著弱化了美国创新能力,现在美国推行再工业化,就是要重建创新与工业生产过程的紧密关系,再造和强化美国创新能力。为此,我国制造业在进行离岸外包的过程中,要以不损害国内产业公地的成长为条件。
2.协调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和文化传统,我国过去长期以来一直是实行一种非平衡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基本手段,以城镇化为支撑,推行工业强国战略。这种非平衡发展战略虽然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产生了显著的负面作用,各种失衡现象的出现就是其中的重要体现,比如,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城乡失衡、三次产业发展失衡、社会阶层发展失衡、经济与环境发展失衡、经济与政治发展失衡、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等等。这些失衡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结构性制约,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失去了有效动力,并出现了大量的反发展的现象,比如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生态危机、资源紧张、腐败,等等,使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领域出现了显著的“逆向锁定”的趋势。为此,如何处理这些失衡关系,就成为我国进一步促进发展的关键。协调的发展理念也就孕育而出,我国要通过全面改革,来协调各种失衡的关系,重新塑造我国经济社会系统的自组织机制,增强国家经济社会系统的自我纠错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3.绿色
在过去人类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和发展模式中,资本是首要的生产要素,它承担着各种经济资源的整合功能,资源的使用方式自然是资本主义使用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不会真正去尊重广泛存在的个体生命的价值,这必然会导致社会高度分化、生态危机等反发展的现象。金融危机后,人类对传统发展模式进一步进行了集体性反思,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在全球各地兴起和发展。首先,绿色生产要素崛起。在全球创新热潮的推动下,知识经济将加速到来。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主义”将占主导地位,知识将取代资本成为众多生产要素中的首要生产要素,它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生产要素,它将承担着整合各种经济资源的功能,因而,资源使用方式将转化为知识主义使用方式。在知识主义使用方式下,知识将获得高度尊重,因而,知识的载体即各层次的人才都将会得到真正的尊重。我国最大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未来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尊重每一个人才个体,使大量的、绿色的知识要素广泛地嵌入产业体系中去,促使我国产业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其次,实行资源绿色化配置和使用。严重的生态困境,促使我们深刻意识到,现在是对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做出正确反应的时候了,绿色工业化模式、绿色发展模式也随之而生,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种模式是人类社会正确的选择。我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实行绿色发展模式也势在必行。如何践行绿色发展模式,除了高度重视知识以外,还需要赋予世界万物以道德的主体,即充分尊重世界万物的天赋权利,在权利明确的条件下,通过完善的市场经济,就能自发地实现资源的绿色化配置和使用。
4.开放
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当然要遵循大国逻辑,即主观或客观上都会对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产生巨大影响,使世界秩序嵌入中国意志。我国正在和平崛起,但要真正的崛起,就一定是一种全球性崛起,具有国际权力和世界影响力。因而,我国就必须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有定义世界秩序的能力和权力。所以,我国需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在这里,开放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的一种内在属性,通过发展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把我国打造成一种全球性经济体,高度整合全球资源来推进发展,获取国际权力,进而有能力把我国的国家意志嵌入到世界秩序中去,建立一种开放、包容、平等的世界秩序。现在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的全球自由贸易区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都是进一步全面开放的具体体现。
5.共享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发展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人而发展。发展的过程由人们来共同推进,发展的成果也由人们来共同分享,这体现了发展过程和结果的共享性。因此,共享这种发展理念其实就是一种发展机制——共享机制。通过该机制,即通过发展过程和结果的共享性,把人们团结起来,建设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以命运共同体的形式来面对今后国内外的一切机遇和挑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才有战无不胜的力量,我国也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和平崛起。
6.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
创新是新常态下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我国参与世界大国竞争的根本力量,它位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创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根本动力,这动力要有效发挥作用,最终能最大化转化为生产力,就需要解决国内各种失衡的关系,化解结构性制约,而这关键在于协调。因此,协调是关键。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幸福,绿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脱离“绿色”这一基本要求,因此,绿色是基础。我国的发展是必须遵循大国逻辑,需要积极向外扩展,以得到全球资源的支持,而这需要进行有效的开放,因此,开放是条件。而共享是最终目标。(长沙理工大学 唐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