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经济效应(下)


总体来看,国民收入再分配所产生的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逆周期的再分配方式,防止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发展中,为了平滑经济波动周期,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府必须采取逆周期的调节措施,而在逆周期调节经济方面,通过财政再分配的方式,可以起到很好的逆周期调节效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累进税率的税收制度设计,可以很好地起到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效果。具体言之,在经济运行过热时,居民的收入相对相高,在累进税率设计制度下,居民纳税支出相应较大,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居民的消费支出,从而达到抑制经济过热的目的;当经济运行较冷时,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在累进税率设计制度下,居民纳税支出相应较少,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励居民消费,从而达到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第二、从社会保障支出安排情况来看,一般而言,当经济运行处于景气周期时,由于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高,由此会导致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相对减少,而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抑制消费、防止经济过热的作用。当经济运行处于不景气周期时,一般而言,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一些低收入群体会相应地享受社会保障福利,政府会通过社会保障支出的安排,给予这些低收入群体以帮助。低收入群体在获取社会保障资金后,会相应地增加消费,由此刺激经济回暖。
2.通过加强教育、科研投入的方式,培育经济增长的先导性要素,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劳动、技术和管理为代表的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技术和管理两个生产要素的提高大很大程度上必需通过发展教育和加强科研投入的方式,才能实现。鉴于教育和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增加财政投入的方式,加强对于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较高水平的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支持,由此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税收体系中,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税种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调节国民收入流量的个人所得税;二是调节国民收入存量的遗产税、财产税。从个人所得税的设计规则来看,个人所得税一般规定起征点和免征额,在税率设计上实行累进税率制度。通过这一制度设计,向居民征收个人所得税,可以有效地平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方面那些高收入群体在上缴个人所得税之后,其收入得到相应缩减,一般而言,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其上缴的所得税也就越多,而对于收入较低的居民,政府可以通过社会保障支出的方式,给予支持。理论上而言,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支出的有效实施,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平抑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确保社会稳定;二是对于国民收入存量的调节,主要通过征收遗产税、财产税的方式,来对财产较多的居民进行征税,减少他们的国民收入存量[1],以此平抑居民之间的财富差距,促进社会相对公平,使居民通过参与当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取得流得国民收入,从而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民收入再分配方面,除了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之外,还可以通过价格和金融再分配的方式,实现国家之间的财富流动,其本质上是对于各国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1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商品、资本定价权所导致的国家利益再分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一些国际资本市场大鳄利用商品定价权对于全球实体经济进行不公正再分配。一些国际资本市场大鳄利用在虚拟经济领域的投资优势,通过资本跨境投机,在虚拟经济领域对不发达国家进行不公正的财富再分配。如前所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产品生产者确定其在社会产品总额分配中所占比重的一个重要方式,从当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贸易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等贸易,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出口呈现明显的单边商品输出贸易特征。在全球出口贸易分工中,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出口又呈现出明显的供给刚性约束特征,由此决定了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商品具有绝对定价权。在日常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往往会通过压低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价格的方式,使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实体经济价值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与此同时,由于发达国家掌握了当今世界生产力发展最前沿的生产要素如产品的设计和创意等优势,从而顺理成章地依靠其所掌握的先进生产要素,在以国际贸易方式所进行的全球收入分配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在日常贸易活动中,主要表现为西方高科技产品价格远远超出其生产成本,西方品牌消费品定价远远高于其成本。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发达国家生产的高科技产品是发展中国家从事现代生产不可缺少而又不能生产的产品,由此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对于高科技产品的较高定价。就品牌消费而言,由于品牌消费是现代消费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物质形态消费转向非物质形态消费即精神消费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发展经营,已经积累了众多流行于全球的消费品牌,鉴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不发达、消费品牌还没有形成等因素制约,由此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较高的消费品品牌定价。
理论上而言,在货币信用化以及经济货币化背景下,一国不可贸易商品的定价与该国整体收入水平是匹配的,其主要表现为全球各国所实行的“低工资、低物价”制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一些来自于发达国家的资金开始进入发展中国家,大量购买这些发展中国家土地、矿藏等资源以及房地产等存量资产。国外投机资金之所以热衷于购买发展中国家存量资源、资产,其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发展中国家与其低收入相匹配的资产价格相对较低;二是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由于当前全球主要世界货币发行国本币发行不与黄金相挂钩,因此,理论上而言,这些来自于国际货币发行国的资金对于发展中国家资产或资源的购买,实际上是发达国家通过发行电子货币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实物资产之间进行的不等价交换。大量国外投机资金进入发展中国家以后,他们会对发展中国家资产价格进行大幅抬升,然后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将这些涨幅已高的资产再卖给这些发展中国家国内的机构或个人投资者,以此来锁定和实现利润,形成对发展中国家居民收入的再一次不公平分配。
2.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由国际货币贬值所导致的国家之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世界货币主要发行国可以利用货币贬值的方式,来进行全球范围内不公平的再分配。理论上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在现代特殊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参与全球产品分配所取得的分配所得,主要表现为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储备货币。就现今全球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特征而言,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定价机制上与黄金作为国际货币的定价机制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以后,美元已宣布与黄金脱钩,美元正式成为由美联储发行的信用货币,美元的发行量不再受黄金持有量的制约;另一方面,美元在宣布与黄金脱钩的同时,其所处的世界货币的地位却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理论上而言,在美元与黄金脱钩的背景下,如果美元币值保持稳定,则全球各国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取得的以美元作为表现形式的外汇储备也将会保持稳定。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美国利用美元所处的世界货币地位,通过大量发行美元的形式对全球产品进行再分配。美元贬值直接侵蚀了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一些国家利益,其实质就是美国政府以美元贬值的方式,对各国通过国际贸易所获得的外汇储备,进行的再次分配。例如作为一个贸易大国,自2001年年底入关之后,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攀升。当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到近三万多亿美元,由于这些外汇储备直接以美元为主,在美元不断贬值的影响下,我国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出现大幅贬值,产生了较大损失。相关数据显示,自2005年7月份我国启动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近30%,以三万亿美元外汇计算,我国外汇储备由于汇率升值而导致的损失就高达几千亿美元。
3.国际投机资金跨国流动所导致的国家之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从发达国家投机资金的流向来看,发达国家的投机资金除进入发展中国家存量资产、资源市场之外,还大量进入发展中国家证券、期货等市场,由于发展中国家证券、期货市场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而成熟的投资理念,在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向选择上,往往深受发达国家影响,由此决定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投资者在证券、期货市场的搏弈中,发达国家投资者往往会成为这场搏弈的最大赢家。从全球资本市场实际走势来看,发达国家投机资本对于发展中国家证券、期货市场的强力介入,摄取了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国民财富。
 


[1] 在经济实践中,国民收入存量主要表现为国民的货币及非货币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