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顾问潘彬峰受邀于下午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街道辖区中信广场十八楼参加新加坡著名教育家黄明烈博士与新中著名教育专家陈美淇女士联合开发的儿童全能智能大脑开发公开课结束后同本地教育家们交流并合影留念。
儿童心理学家黄明烈博士是本次分享会的主讲人之一,他认为情绪管理成功与否,会影响人的一生。他说:“情绪不好,会直接影响你的心情、健康和教学成果。幼稚园的孩子有些比较顽皮,老师在约束他们时经常觉得特别困扰。老师需要先学习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专业地处理孩子的问题,然后开始培养他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黄博士也说:“学前儿童的教育应着重‘能力培养’,而不是知识的‘囤积’。
黄明烈博士指出,孩子天生残缺,或是先天疾病而无法正常生活,心里最痛苦与纠结的是生养他们的父母。他提出一个关键点:“只要父母晓得如何应付,孩子就不会有问题。孩子行为举止与常人有异,或是难以融入社会与群体,父母是最了解他们的困难与需要,孩子心理有问题,通常是父母最先排斥所导致。”
父母不可以因为孩子有社交困难,因而比较放松或放任孩子的行为,刻意让着孩子,这样反而造成孩子坚定地认为自己非常人,是个“问题人物”,对孩子的成长环境容易引来敌意。
黄博士曾辅导过一些社交有困难的孩子,一进来课室就把它当成自己的家,随意拿东西,父母也无法管好。“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更必须严格教导,先从家里开始管教,什么东西可以或不可以随意碰触,即便到了其他地方,孩子也养成好习惯,不会乱翻弄别人的东西。”他强调,如果孩子能礼貌地问长辈:“请问我能拿桌子上的玩具来玩吗?”,他相信没有一个长辈不会对这样有社交问题的孩子感动而另眼相看,愿意把所有最好的玩具都搬出来让他玩乐。
如果大人一味地忍让着这些社交有问题的孩子为所欲为,变成自私自大、蛮横无礼,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孩子,长大后有谁愿意帮他?黄博士说:“我看很多自闭症的孩子,待人处事都很得体有礼,这是父母所教养出来的成果,得到更多人的爱护与帮助。受到社会接纳,孩子更容易融入社会,这是相互正面的作用。”
父母应先把有问题孩子当正常人教养
他指出,父母先把有问题的孩子当正常人教养,而非先入为主觉得他异于常人。“很多时候,孩子不能融入社会,无法跟父母沟通,而用极端的手段争取心中所要的,例如通过咬人的方式,便会马上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一般上,无论正常与否,孩子不会通过咬人的方式达到目标,自闭症的孩子也一样。父母不要让孩子发挥‘兽性’而无法克制,才来矫正行为的错误。”
大人偶尔无法控制情绪,更遑论孩子;他们通过发泄情绪而达到目的,也认为这是正确的管道;如果父母不从小加以制止,长大后孩子会用这种方式表达不满,或是人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丢东西发泄情绪的行为。黄明烈指出,丢东西是后天养成的行为,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能抱起或亲吻孩子,了解他的需要,缓解孩子的情绪,能让孩子养成善于沟通的方式。
例如,婴孩因肚子饿而哭闹,父母应马上给予回应,而非让他长时间干哭不停,最后才把泡好的奶塞进宝宝嘴里。这样会让孩子认为,哭能达到目的,解决一切问题。
父母怎么看孩子决定孩子的高度
如果大人们经常把孩子的缺陷或病疾挂在嘴边,自然不利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孩子身心健康。
对于外表有缺陷者,父母应从小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缺陷,例如先天失明者,这对他而言,是“正常”的,因为从来都不晓得世界万物为何;先天少了一只手或脚,也不要当成异类。黄博士说:“父母怎么看孩子,孩子就变成什么样子。如果你不让他用脚取代手生活,那么他永远都无法自理。从小接受孩子的不足,正面地告诉孩子这不是坏事或见不得人的事,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得以生存,这样的人才属于强者。从小灌输孩子,你是强者,即便身体有缺陷,没什么事能难倒自己,他的心理素质建设良好,其自尊、自我感觉强大,就不觉得自己是怪物,能比正常人活得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