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煜贤:专家评论“如何构建稳定的交易模型?”


 首先,这个题目起得有点大,“如何构建稳定的交易模型”应该属于金融投资学研究生、博士生去研究的课题之一。由于我的水平及时间都相对有限,现阶段仅简单地做个“开题报告”,就不撰写正规的论文了,所以伙伴们不用担心看不懂。本文以随笔的形式,首先介绍交易模型的分类及区别,然后分解出操作型交易模型的基本组成部分,接着提出稳定性模型的鉴别原则,最后阐述构建交易模型的步骤。

交易模型的用途是指导交易,狭义上可分为“分析型交易模型”和“操作型交易模型”,而从其它维度有更多的分类,这方面就不做探索了。“分析型交易模型”和“操作型交易模型”,它们最大的区别类似于“分析师”和“操盘手”的区别,前者偏重于预测,需要提前预测行情;后者偏重于实战,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动态决策。但是它们都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客观性,这样才能保证交易模型的科学性。

我属于实战派,从操盘手做起而后成为分析师。我的交易模型兼备分析和操作,个人认为更倾向于后者,也就是操作型,因此对于“操作型交易模型”的构建颇有心得。我认为,交易模型需要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下入场;什么情况下加仓;什么情况下减仓;什么情况下平仓;什么情况下空仓。这些“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情”就相当于投资者对于“交易模型”提出的功能需求,于是构建交易模型的目的就是实现这些需求,也就是,需要设计入场原则、加仓原则、减仓原则、出场原则等各个环节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加仓是在已有仓位的情况下再次入场,实际上也属于入场的范畴;减仓亦然,属于出场的范畴。所以,最基本的交易模型简化后就是入场原则和出场原则,而加、减仓属于对入场和出场原则的补充和优化。

交易模型的稳定性设计,需要考虑的是,在连续止损或小概率极端事件的情况下,账户资金依然不会出现较大回撤,这就需要考虑到风险控制,也就是资金管理。最终,我们便可以认为,“交易模型”由三类原则集合而成:资金管理原则、入场原则、出场原则。

然而,交易模型的入场原则不止一条,每个不同的入场原则具有不同的胜算率及盈亏幅度比,这是经过大量的历史实践及规律总结得到的对未来市场具有方向性指引的信号信息,每一条具体的入场原则对应有不同的出场逻辑,且对应的各种出场逻辑也会具有多种场景的考虑,这些逻辑就像编程中用的“if(){}elseif(){}else{}”。理论上,每一个入场规则经过长期一致的执行,都会是稳定的交易模型,这就是经常有一些老手说的“一招鲜吃遍天”,而“一招一招”的集合在一起便组成了一套稳定的交易模型。对于交易模型的逻辑结构我简单地用程序逻辑表述一下,如果真想把交易模型转变为程序自动化,逻辑的复杂度会比这更高。而从大道至简的角度,交易模型的逻辑简单化并不是件坏事,反而更容易稳定运营。

模型框架主流程:

signal;//盘口信号

switch(signal)//筛选盘口信号

{

case“入场规则一”:

entrance1();//盘口提示符合入场规则一条件,调用入场处理逻辑;

break;

case“入场规则二”:

entrance2();

break;

case“入场规则三”:

entrance3();

break;

等等

default:

break;//没有入场信号,跳出;

}

entrance1()//入场规则一处理逻辑;

{

按资金管理规则入场建仓;

while(仓位不为0){

if()

{推进止损;}

elseif()

{加仓;}

elseif()

{减仓;}

elseif()

{仓位清0;全部出局;}

}

}

华夏众赢研究部高级顾问

2016.4.22(财经,交易技术)

刘煜贤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