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兵留灶,俄罗斯撤军留下多少悬念?


  3月15日,驻叙利亚俄罗斯军队开始陆续撤离存在半年的大部分人员和武器,执行前一天普京做出的突然决定。这一行动伴随着日内瓦和平谈判的重启,因此被视为对叙利亚和平与和解进程的积极推动和务实配合,不仅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欢迎,也得到美国的谨慎肯定。俄军宣布结束大规模军事行动,引发各方猜测,也给中东留下不少悬念。

  悬念一:俄罗斯军队是否彻底抽身一去不复返?很显然,俄罗斯以胜利者姿态结束为期半年的高密度军事行动,保住巴沙尔政权并助其夺取足以迫使对手坐下谈判的资本;巩固并扩大了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基地和战略威慑力;推动安理会出台2254号决议并成功主导叙利亚战争向和平谈判转轨;构建起防止伊斯兰激进力量向高加索和中亚扩张的战略屏障;推进了与美欧的反恐合作并有望换取对方放松经济制裁。上述成果来之不易,一旦需要俄罗斯军队会随时再来。

  悬念二:军事优势是否会再次向美欧倾斜?经过半年较量与磨合,俄罗斯已与美欧主要国家达成默契,并在反恐和制止难民危机加剧方面凝聚共识。美欧推动地区伙伴及叙利亚反对派停战转谈,表明这场代理人战争中俄美已构成战略僵持和均势,并变相划定势力范围。俄军减量显然符合美欧愿望,但未必意味战场军事平衡将会反转。促成日内瓦谈判并确保叙利亚权力和平过渡重组,实现叙利亚乃至整个中东的大致安稳,应该是双方下阶段合作的契合点。美国尤其不会填补俄军腾出的兵力空白,依然保持适度介入。

  悬念三:日内瓦谈判胜算有多少?叙利亚危机的焦点已从战场向谈判桌转移,今后谈判应该是主旋律,但冲突肯定会成为伴奏,谈打交替,谈打并行,以打促谈,以谈备打,皆有可能,这既是由战转和的一般规律,更是实力博弈的必然过程。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立场相差悬殊,反对派本身又成色复杂且金主颇多,谈判难免一波三折。

  悬念四:叙利亚会否彻底分崩离析?这场战争撕裂了原本高度一体的叙利亚,使其成为民族和宗派的马赛克拼盘,各派拥兵自重,画地成邦,已是既成事实。战后叙利亚是维持原有的超宗派大一统,还是由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等瓜分为若干小国?最大的可能是不会走向统分两个极端,但叙利亚也许会成为第二个伊拉克或黎巴嫩,在联邦制或宗派固化分权的框架下保持国家完整性。

  悬念四:土耳其会否成为主要搅局者?土耳其目前内外交困,用难民危机向欧盟敲竹杠实现经济和政治目标,遏制本土库尔德分离主义抬头,越境压制叙利亚库尔德势力扩张做大,打击恐怖袭击以安定社会和人心,以及角逐对叙利亚乃至中东的话语权,都决定了安卡拉不会置身叙利亚事外,反复、冲动和冒险的行为惯性又注定土耳其绝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悬念五:沙特与伊朗的争夺会否持续?伊朗已成最大地区赢家,并日益获得美国的角色认可和作用释放,而投入资源巨大却只赔不赚的沙特显然不会善罢甘休。沙特日前相继推动阿拉伯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和阿拉伯国家联盟将黎巴嫩真主党定性为恐怖组织,立场向美国和以色列标准看齐,既表明战略挫败之后的迁怒,也预示它与伊朗担纲的教派对手不共戴天。

  悬念六:“伊斯兰国”武装会否长期盘踞甚至逆势扩张?在俄罗斯及美欧持续打击下,“伊斯兰国”武装遭受重创,控制区萎缩达22%。能否彻底击溃这支武装并将其逐出叙利亚,既取决于巴沙尔政权与反对派的和谈与和解进展,也取决于大国是否继续花大气力除恶务尽。允许“伊斯兰国”长期存在不可想象。

  悬念七:巴沙尔何去何从?这是叙利亚危机最敏感的话题,也是对立双方关键的分歧之一。俄罗斯及时收兵也意在表明不会一味庇护和支持巴沙尔当局,也曾多次暗示并不打算死保巴沙尔本人,他的命运也许在和谈接近尾声时才能大致清晰。

  半年前,俄罗斯军队突然呼啸而至,把叙利亚搅了个底朝天,改写了战场局面和地缘结构,让观察家们刮目相看。如今,俄罗斯军队又绝尘而去,留下另一堆惊愕与悬念。但是,俄军毕竟没有放弃叙利亚,也没有彻底离开叙利亚,俄罗斯更不会放弃中东。悬念之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叙利亚和中东将一如既往不会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