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智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卫祥云
二十世纪八十代年初的美国,曾发生过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政策的激烈争论。
无独有偶,三十多年后的当今中国,虽然供给侧改革政策已纳入当局的十三五规划和政府各种文件之中,但关于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在恢复经济增长方面的争论仍在继续。尤其是以刺激消费为主的投资、出口和消费三大需求侧改革政策还是许多中外学者不愿舍弃的良方妙药。
争论归争论,因为只有通过争论才能使道理越辩越明,越能促使决策者和当局清醒并制定开明而又能落地的相关改革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中国的经济改革,也可以看作是西方凯恩斯学派和供给侧学派经济学家之间的学术争论。因为中国目前采取的供给侧改革措施将会影响全球的经济表现和发展前景,也直接关乎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长远发展并促进中国社会的公平、繁荣和人心向背。所以,我理解的中国供给侧改革至少包涵了三方面的重点和难点。
一是存量改革。中国的GDP已经排名世界第二,超过世界第一指日可待。增量改革固然重要,但争取世界第一并没有多少含金量,如果其他社会公共政策和制度改革乏善可陈,社会矛盾依然存在,人心不顺,那么这种增长就是徒劳的。所以,十三五规划中规定的经济增长率为6.5%-7%,就体现了增长目标的软约束和存量调整空间。而在存量改革中,加大公共设施财政的预算和投入;加大公共卫生、教育和基础科学技术研究的财政预算和投入;全面减税、降低企业社保缴费率和居民二手房交易实行“营改增”税率平移等改革措施都是合乎情理和深得人心的。
二是资源改革。党的十八届三种全会《决定》发布以后,深化国企改革再次被纳入了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而国企改革无疑属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著名学者张文魁教授对国企供给侧改革发表了深刻见解。如减持国有上市企业的股份和资本划归社会保障基金,就属于通过对现有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改革效果。山东省郭树清省长主导的这方面改革已成为全国改革范例。
在对现有国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国家还有一大块生态资源未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视野和范围,其流失数额无法估量。这方面的改革牵涉到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人和运营人的重新定位,尤其重要的是要厘清出资人的职能,这是到目前为止国企改革方针、政策仍然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是广大学者、政府智库和民间智库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从目前国内外的学术研究领域看,由政府立项较难,那就只能指望民间独立学者的责任和追求精神了。我在《国有资本管理管什么》(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Blog/2015-10-13/1207332.aspx)一文中算是粗浅破题,希望有高人指点,我孤独求败。
三是产权改革。制度经济学包括的主要内容为产权改革,企业改革,交易费用改革和制度变迁理论改革等。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企业改革和制度层面的改革还是不少。企业改革的重头戏应为国企分类改革;制度层面改革的重头戏应为政府职能转变和减政放权;供给侧改革的重头戏应是在调结构的同时提供市场化的制度供给;而市场化的制度供给离不开产权改革。但遗憾的是产权改革的实质问题至今收效甚微。国企改革虽然涉及到产权改革,但囿于以土地为核心的资源要素未进行改革,所以只能称为半拉子产权改革。虽然这种改革属于半拉子改革,亦即次优选择,但毕竟往产权交易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也就是说,国有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调整整合、优质资产上市和整体上市等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民营企业做到了一视同仁,国民共进。虽然今后的道路仍然充满曲折,但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通过产权交易所公开透明的交易已经实现,制度经济学的原理和规律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改革仍然没有任何进展。所谓的流转、抵押、担保、入股和交换等改革说辞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遮羞布,难掩其背后“小孩子过家家”式的一场闹剧。
最近,我了解到河南某县某乡某村一桩土地流转的事实是:一位村支书通过流转得到了十几户人家承包的集体土地,合同规定每年付给原土地承包人一定费用,该村支书成为土地承包大户,实现了所谓的规模经营。该村支书用流转到手的土地向银行抵押贷款500万元,用于生产经营。三年过去了,该村支书的500万花光了,支付给原土地承包人的费用只支付了两年。现在情况是原土地承包人由于得不到补偿要求收回土地。该村支书的现状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银行的500万元贷款只收了两年的利息,本金已成坏账。当然,债转股也可以,但别想再收回了。
关于此事的启示,我只是想:改革到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还是吝啬使用“交易”两字,而钟情于“流转”两字呢?大家都知道如果通过交易是不会产生上述问题的。而且,不知道这种伪改革闹剧何时收场?但我仍然深信不疑:如果当前的供给侧改革能够对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改革有所突破,那将是载入中国历史的大事件。
2016年4月10日写于河北
2016年4月11日改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