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为各地文化企业提供本行业间和跨行业的协作、合作、交流,在政策与理论、人才与技术、文化与环境、市场与金融等多领域多层面合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十三五”开年之初,文化协会将如何帮助各地文创产业发展?《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文创中国周报》推出 “文创协会2016年计划书”专题,对文创协会进行2016年发展规划的采访。
以下为北京闽南文化创意产业商会秘书长洪振挺的采访实录。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16年,贵协会的年度工作规划有哪些?
【洪振挺】
北京闽南文化创意产业商会成立于2013年12月,是由在京关注闽南文化,涉及文化创意研究、广播影视、书刊出版、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建筑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以及移动互联网、金融投资等领域自愿组成的创意群体。闽南文创商会的发展目标是致力于打造“智库型商会、创业型商会、智能型商会、生态型商会”,商会宗旨是“团结知识精英,传承闽南文化,发挥智慧优势,打造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升级,推动海峡战略,共荣华人经济,实现中国圆梦”。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商会将围绕着目标定位,集聚高端人才,打造创意精品,培育创新动能,塑造公益品牌,为北京市的文创人才培育和文创产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是优化会员结构,建设文创人才库。闽南文创商会的会员结构为:智慧服务业人才+新经济创业人才+传统产业企业家(荣誉职务),我们要不断吸收文创领域的博士、博士后和教授等高级专家加入商会,打造文创领域的智库型商会,为文化产业发展把脉,为文创企业献计献策,为创意人才提供舞台。
二是推动创新创业,打造文创创业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们商会也要推进双创工程,鼓励、帮助高级专业人才的创意创新创业和传统企业家的二次创业,为会员的创业做好引资引智服务。一方面是推动会员企业之间的产业对接,形成产业生态系统,建设商会网络的内部市场;另一方面推进创意商会与传统商会的平台对接,新经济融合提升旧经济,扩大商会服务的外部市场。此外,还要发挥我们商会高新技术人才会员的优势,把最新的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商会管理和企业创业中来,形成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的O2O模式,建设智能型商会。
三是参与北京文化建设,提升公益品牌影响力。闽南文创商会自成立以来,高举“公益品牌”旗帜,树立了“弘扬主旋律、歌唱新生活、传播正能量、共圆中国梦”的文化活动宗旨,发起并参与了京交会文化产业创新投融资大会、品牌中国文化产业高峰论坛、闽台新视界(北京)学术交流研讨会、“百善孝为先,助圆中国梦”公益活动、非遗云智能辞典项目,以及系列公益电影等大型公益文化品牌活动,为北京的文化建设做出了特色贡献,商会的公益品牌影响力日益凸显。今后,我们商会将组织艺术团到港澳台、东南亚国家巡回调研、演艺,传播闽南文化,凝聚华人共识,促进台海统一,聚合华人经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您认为当地文创产业哪些方面的创新和拓展值得重点关注?
【洪振挺】
我们觉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很多的机会,比如互联网文化的大力发展就是文化产品供给的不断创新,再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也大大拓展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这两个方面北京都占有优势,可以大有作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十三五”开局之年,从整体文化产业发展大局来讲,您希望哪方面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在“十三五”期间,贵协会将在哪些方面对当地文创产业发展进行扶持与帮助?
【洪振挺】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和营商环境打造,今后希望国家能够在文创人才培养、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创业项目基金、文化金融创新、土地、税收等方面有具体的政策支持。
从商会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多的是在产业规划、人才培养、创业投资、文化园区运营和具体的文化项目建设等方面对北京文创产业发展进行扶持和帮助。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16年,您最关注的文创产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
【洪振挺】
最近,我们一直在关注电影产业化,也发起了相关的论坛活动,这一方面是我们已经拍摄了系列公益电影,对于这个行业比较熟悉;另一方面从市场反响来看,电影的市场空间不断拓展,电影的内容设计也不断创新,电影人才储备有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成立越来越多的电影投资基金,已具备了快速产业化的条件。
【采访对象介绍】
洪振挺 北京闽南文化创意产业商会秘书长
福建泉州人,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课题组长、高级经济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会员,北京闽南文化创意产业商会秘书长。
多年从事跨学科研究,具有丰富的跨界工作经历;具有在各类型智库工作的经历,长期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发展规划、战略运营和金融服务。研究领域涉及金融投资、产业经济、网络经济、企业战略、文化产业、城镇化投融资,PPP模式等。多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与教育部等省部级课题研究;多次参与国家级学术会议的研讨;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专业文章30多篇,在财经网络媒体发表专栏文章7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