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要回归人性化


 智慧城市建设要回归人性化

陈柳钦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占据着人类文明的绝对主导地位,城市运转被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城市每个角落的发展变化或多或少都对这个城市产生着影响。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催动下,智慧城市作为一种全方位全领域的新模式浮现人前,其重塑了城市优化中最为关键的城市治理的整体性思维。

智慧城市的浪潮似乎正在席卷整个世界,我们的政府自然也是不甘人后。其实“智慧城市”这件事被提到国家政策层面,早从2012年就开始了。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超过373个试点市、县(区)纳入住建部、科技部批复的试点名单。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建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将智慧城市列为新兴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在“十二五”试点的基础上,“十三五”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更加理性务实,真正让智慧城市的建设能给市民提供更舒适、便捷和流畅的生活空间。

城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智慧城市是高质量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社会管理、普及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所谓“智慧城市”,其核心在于运用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力量,搭建能对城市居民之需求作出实时回应的城市生活体系。这个被构建出来的“城市”,应该能善解人意地了解你的需求,体谅你的不便一切回归人性化。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听上去很美。从管理者角度讲,就是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或者得了病之后“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讲,利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从百姓角度讲,让民众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惠民”,同时也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

智慧城市既是承载大数据、“互联网+”落地实践的载体,也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肥沃土壤,更是实现信息惠民的重要途径。技术革新了城市生活轨迹,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诱惑,技术进步的累累硕果更是对城市管理者的极大考验。智慧城市并不是单纯信息化的问题,也不是单纯数字城市的问题,而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融合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城市还将推动城市管理方式的变革,让公众成为了驱动城市发展的真正核心。其中,一个高效运转的政府、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环境、一个便捷的民生环境,才是智慧城市的核心要件。

凝聚了高科技的智慧城市给不少城市管理者带来了新希望。智慧城市在经历了以电子政务为中心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后,进入到系统融合、数据开放、以及如何与社会互动的第二阶段,此后的第三阶段将会是真正通过科学技术使政府和老百姓更深入地融合在一起,这便是城市建设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即人性化的极大回归。技术再先进,硬件再完善,只要人这个关键环节出了问题,一切将无从谈起。说到底,智慧城市建设问题,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主事者是否贴近一般市民生活层面来思考的问题。智慧城市的居民,是否有以科技便利其生活的自觉?智慧城市的管理者,是否有开阔的心胸、明亮的双眼,真正用科技力量解决民生难题?智慧城市建设决不能玩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切实实从改善民生入手,照顾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唯有这样,智慧城市才能深入人心,得到百姓支持,才能推广开来。

城市是为了让人的生活更美好!所谓的智慧城市建设,如果离开了这个本义,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城市优化与现代城市治理有着共同的价值理念——人的管理与服务。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时刻追问“以人为本”,不能离开“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当有哲学思维来引领,万万不可缺了人文精神。“人”的智慧,才是城市能不能“智慧”起来的核心。不论何情何景,秉承智慧城市回归人性化的理念,才不会让精心打造的智慧城市建设误入歧途。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