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这个孪生兄弟,叫“竞争”。
啊?竞争?竞争不好吗?
是啊,你从出生以来,听到的都是对竞争的赞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动力,竞争意味着开放、奋斗、进取与文明进步,竞争是积极的、正面的,我们要不断强化竞争意识、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总之竞争,是一个无所争议的褒义词。
黑与白,是与非,如果在你出生之前,全世界就有了异口同声的标准,你觉得自己可以自然地分辨出孰真孰伪?对“竞争”“市场”这样的概念,也是一样。
这里需要作点说明。慈乐对人类近代文明走出的物质化、市场化道路,不持否定或肯定的立场。讲人类被物质、被市场、被竞争劫持,只是描述事实。路无对错,无是则无非,有是则有非。实际上,宇宙实相、终极大道,本是不可讲的,一讲即错。所有的对错,所有的二元对立,都是相对的,都是一体两面。有对就有错,有好就有不好,有利就有弊。微观、相对而言,或许有“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回事儿;宏观、绝对而言,利弊永远对等。这是基于大道的哲学原理,适用于人类所处四维时空的任何事物。
这段说明,若你能懂,用佛家的语境,那么应该会“法喜充满”。若一时不明白,也没有关系,就当是个幻觉吧。你将来迟早会发现,读到慈乐的这段话,是你结下的一个善缘。这个善缘,就像一颗种子,会在因缘和合的时候,开花结果,滋补你的灵性生命。
上文说到,对“市场”的孪生兄弟“竞争”,整个世界充满了赞美,慈乐这里就不再锦上添花了。一言蔽之,人类今天的高度物质文明,都是拜市场和竞争所赐。然而,如果说竞争有千条万条的好处,那它也一定有千条万条的弊端。下面我们就看其中关系忠粉之路的一条:竞争的机制,是如何扭曲亿万人的价值观,是如何把亿万人的成功梦想,无声无息地扼杀在摇篮里的。
慈乐讲忠粉之路,先从“道”入手。后面多得多的篇幅,会讲具体的“术”。先要把“道”讲通讲透,再到后面的“术”,就眼明心亮,就甘之如饴了。所以这里讲到价值观,不要以为是跑题哦。
“市场”和“竞争”,系统化地主宰人类社会,已历数百年。人类世界越来越远离自然的阳光和空气,在越来越人造、模拟的世界里,视市场、竞争为比阳光空气还要自然的自然。
这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无拘无束、充满灵性的生命体,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丧失了从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自然属性,已经异化为“竞争”的机器。
人们之所以会怀疑“人人皆能成功”,是因为在市场体制的主宰下,“竞争”的意念已深深植入每一位现代人类的大脑,成为现代人类思维的背景。
人类已失去反思“市场”和“竞争”的能力,就像金庸小说里的杨康、 萧峰,《红灯记》里的铁梅,如果不是别人点醒他们的身世,他们岂能知道,自己熟悉的父母,其实不是生身父母,另有惊天隐情。同样,人们也难以想像,竞争背景下的人生价值观,也另有惊天隐情。
从幼童开始,我们就生活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恐惧里。长到十四五岁,要面对人生第一个残酷竞争——中考,三年后,再接着面对第二个残酷竞争——高考。
中考、高考的“百日誓师”,已成为一种准宗教仪式。看看那些让青春学子血脉贲张的竞争誓词:“悬梁刺股,意搏今日;蟾宫折桂,志赌明天”“在百日的战场上,我们将无悔于青春”“十年磨一剑,只为中考战”“壮志凌云,你追我赶誓夺第一”“舍我其谁,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尚待一朝试锋芒”……甚至还有“苦战一百天,让血泪埋葬”,充满着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
在中国的“高考工厂”,学子是不折不扣的“考试机器”。学校的作息时间被精确分配到每分钟,学子的生活就是一场又一场的考试。以河北衡水中学为例,“两眼一睁,开始竞争”。这家“高考工厂”的流水线,每天从清晨5:30开始运作,到每日22:10关机停工,其间的每一分钟都被精确管理,包括洗澡时间。考生说,“在这里,你没有时间聊天、发呆,更没有时间谈恋爱。”
一位2011年毕业于衡水中学的女生,保存了从高一到高三所做过的卷子,摞起来有2.41米高。
中考高考竞争,有三种结局,一种是因为“状元及第”而被崇拜,披红挂绿、骑着高头大马游街,一种是不堪失败而自杀,匆匆结束尚未展开的年轻人生,一种为未考上名校或未被录取,终生带着失败的阴影,走向普通高中高校、走向职场。第一种,“凤毛麟角”,第二种,人数越来越多,第三种,是绝大多数人的结局,也是亿万人的成功梦想无声无息被扼杀、不知不觉沦为精神侏儒的“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