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吴敬琏老师在《供给侧改革》中的观点,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的增长方式、企业的结构转型,其实是一回事。在我的印象中,生产的产品和消费者的需求,不仅总是不能对等,而且差别总是令人百思难解,这一点所有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无一幸免——以往我们往往将原因归结为计划经济的主观臆断,希望借市场之手能自行调节,其后技术派力推互联网,认为是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产销的脱节,电子商务、云计算和大数据可以将更多的人和商品进行关联,从而以按需定制的方式来避免这种产销不对等所带来的危机。
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某种程度上,生产与消费其实永远无法完全达成一致,正如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消费者钟情的下一个热点在哪里。即便是人的必需品,比如住房,谁都知道他的需求量很大,谁也都知道他的库存积压量惊人,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这里无法就价格和成本达成一致——房价是贵,但拿地的成本也很高啊。所以,在刺激内需效果不明显的时候,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工作,便成为了改革攻坚的“啃骨头”之战。无论是减少审批和行政成本,还是试图减免税收,激发企业和消费者两方面的热情,都难以完成这个最后,更需要鼓励创新,以新的生产方式、生产材料和管理方式,将成本降低到消费者可以接受的程度,经济才能重新走向良性循环。
所以,最大的希望还在于生产和经营领域的创新——采用更便宜更结实耐用的材料,采用更环保更节约的能源,最好还有最讨巧的营销方式和“网红”一般迅速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3.0:云脑物联网创造DT新世界》中,生产主导型的企业将智能化、机器人和物联网作为未来的突破口,主张产品创新、品牌升级,以迎接消费升级的需求。而在《互联网+县域:一本书读懂县域电商》,销售型的企业则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农村市场——土货进城、洋货下乡的背后,是一个开拓新市场、刺激内需的延续。
对产销这两种模式的探索,薛兆丰教授在《全球风口:积木式创新与中国新机遇》中,将其归结为“积木式创新”,即无论生产要素,还是生产者,都可以像积木一样任意搭配,从而组合成让种种可能的产品,而其中总会出现令消费者耳目一新的产品,这一点,和前几年的“维基经济学”、这两年的“互联网思维”颇为类似。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过于计较眼前利益而忽视战略发展的案例,却是越来越多——去年百度贴吧的虚假广告引起公愤,而今年谷哥的alphago人工智能战胜围棋天才李世石,都令人感慨不已——在某种程度上,这不是商业模式和创新的问题,而在于我们对市场和利益的认识,以及整个价值观体系。
在《云端的员工:互联时代的用人模式与新商业生活》中,人力资源管理师克里斯·达克讲述了过去十年间与成千上万的虚拟员工共同工作的经验,在创业期间,公司可能很难从全球将最合适的员工招到一起组成“梦之队”,地域、国籍、收入等等都是难以克服的因素,但是,你可以将它们作为虚拟员工,通过外包来完成你的需求——这也是积木式创新的一种延伸。《罗辑思维》最近的一期节目《创新是树也是网》,谈到屠呦呦获奖较晚的原因,还有杨振宁与李政道的争执,大意是诺贝尔奖只授予个人而不是小组,已经不太适应现代科技分工协作的新形势,以至于让很多科学家为了名利争吵不休。但媒体人出身的罗胖却又是一个热爱经济学的粉丝,在之前自己录制的《什么是好的经济学》中,又说到改革最重要的是明确产权,德索托的“另一条道路”,就是通过产权明晰的改革使秘鲁得以顺利地实现现代化转型。在创新和创业之前,面对不断加进来的专利和人员,到底是先明确产权和股份,算一笔商业模型能否成立的经济账,还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产品做出来再说——这二者不可得兼的矛盾,不知道他如何在今后的脱口秀里面自圆其说,但这种矛盾,正是我所理解的新常态,再创新高的消费奇迹和更大规模的落后产业淘汰同时并存,转型和闯关的不仅是企业,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