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终于落下帷幕。有媒体统计了获得票数最多的提案,最受欢迎的提案议案都集中在比较具体的社会问题上,不涉及宏观的治理问题。对此, 有评论人士表示,禁食猫狗肉提议得票最多是有原因的,“像这样的提案总是很安全,因为它们和政治关系不大。”
这大概就是现在中国政治的现实,如果再考虑到本次两会的气氛,大概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本来最应该参政议政的代表委员们都选择了“远离政治”,就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小老百姓了。在许多人眼中,政治就是生活“杀手”。一旦与政治扯上关系,一切都会变得很麻烦。
或许是中国经历过太多的政治浩劫,所以我们才会对政治格外敏感。在这个有如此丰富的物质可供享受的年代,绝大多数的人自觉地选择了逃避政治,以追求生活的名义与政治划清界限,因此,也就有了所谓的“保卫生活”的口号。
这是很正常、自然的反应。
在今天,许多人的自觉行为,则是在“告别政治”。朋友圈中没有太多政治内容,对于政治的关注远低于娱乐八卦,甚至社会奇闻。而各种软件APP也为我们提供了远离政治的工具与内容。只要愿意,在娱乐场中的狂欢可以没有止境,甚至没有边界。一切都很自由。
只是我很是好奇,在中国如此政治化的背景之下,这种“娱乐至死”、“物质至上”,究竟有多少分的成色是不怕火炼呢?
在我看来,我们对政治的恐惧,原因并不是我们对政治有多了解,对政治的参与热情有多高。相反,而是因为对政治掺杂了过多的主观想象和历史碎片记忆,以至于对政治充满了莫名的恐惧和过度的想象,让我们误以为政治就是那样的恐怖与不堪。
正如我们以为政治总是肮脏、黑暗的。大概因为如此,所以中国人对政治阴谋、宫廷内幕也总是充满好奇。街头巷尾总有源源不断的政治爆料和独家内幕供给人们茶余饭后进行闲聊。
这让我想起龙应台不久前到北京演讲时发生的事。一名听众用“悲惨”形容龙应台进入公职的经历,龙应台却回答说:“我把在政府工作理解为为公众服务。如果有一天正派的好人都不愿意进政府,那这个社会才是真的悲惨。”
我想,这其中的差距大概就在于对“何为政治”理解的不同。
伯纳德·克里克在他的《为政治辩护》一书中写道:“政治是一种不需要过度使用暴力而治理存在分歧的社会的办法。”
希腊著名政治家乔治·帕潘德里欧则说,“人们把政治视为肮脏的游戏。政治是有难度的游戏,但并不必须是肮脏的游戏。我认为,我们正是需要让政治不肮脏。”
以上这些,大概都与我们想象的政治不同、对待政治的方式不同。这既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有关,也与中国曾经发生过惨烈的政治运动印象深刻有关。因此,即使像许纪霖这样的学者在评价瞿秋白时,也会说他“缺少了一双肮脏的手”。
这是否是中国政治的悲哀呢?
想起最近两会上出现的某些针对记者的威胁、恐吓式言论。这实在让人错愕,尽管并不意外,甚至不必吃惊。这大概就是龙应台所说的,如果正派的人不进场,那么只能让这样的人占着位子。
只是,正如我们常听到的,好的制度让坏人无法作恶,而坏的制度让好人变坏。是否好人入场,结果也是一样的呢?是否中国数千年的政治传统、官僚体制惯性,只能是注定造就这么一些如此官僚主义作风、只知“权力傲慢”的人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