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两会之中国如何破解三农问题症结所在?


   农业、农村、农民是三农的主体,农业问题的重要性就是主要为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农村是载体,农民是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

土地供应面积是固定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增加对土地的投入,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产生了瓶颈,不能再增加收入。如果要增加收入,就需要增加土地耕种面积。

说农业太大了,我直接说粮食把。

当前由于政府对粮食最低价格保护措施,实际上就成了一个最低工资一样,全部按照这个标准去出售,政府由于各方面的政治考量,不会将价格定得太高,也不会将价格定得太低。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政府所想,一旦定下价格后,粮食价格就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人民自然就可以预测到下一年的粮食价格,由于天气、虫灾、肥料、农药等原因的不确定性,导致投入和产出的极大不确定性。而价格是固定的,并且基本上按照GDP增长调价,导致风险急剧增高,很有可能种了一年的粮食颗粒无收,农业从业者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降级。它的利润没有工业赚钱,没办法扩大投资使得扩大了农民与工人之间的差距,价格管制更加无形再次扩大这种差距。

到这里政府实行财政补贴,但是这种差距不是几百块能够解决的,工人能够享受国家经济发展的红利,假设一个地方的基本工资为1000元,但是第二年调高到1200元,一年光基本工资最少要多2400元,国家能够每年给农民2400这样的增长速度吗?

回到问题那么多少补贴才算够?答案是补贴多少都不够。他是一个变量,而粮食基本是固定不变的。

那么着一整套思维,到底错在哪里?

这一套思维就是价格管制,很简单我种粮食你也不用管多少价格,我直接定,合适不合适市场说了算,当农民出现卖不出去的时候,自然会降价,国家丰收了,本地区减产了怎么办,农民会不种了换做别的经济作物,直到发现最最有利的作物所产生的竞争力与别的地方持平,或者更有优势,达到一种均衡。

假设一群巨商团结起来压榨农民怎么办?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绝大多数就不会卖给你粮食,接着市场产生了粮食不足,接着几个就上去了,当然还可以通过立法保证农民的利益。

所以你不控制价格反而大大对农民有利,你农药化肥涨价了,我粮食加个价钱,将成本转嫁出去了。你天灾人祸,我所有粮食加个价转移出去了。

你们要问这不是增加城市的生活成本吗?

我觉得不会,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工资制够我吃的,我就不干了,要么会要求加工资,企业成本高了,就活不下去,逼着没有营业能力的企业转型、升级、创兴。国家就会有活力,更具创新力。

现在的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粮食价格管制这一环不能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