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年前做媒体,记者或编辑无不为版面紧张而紧张,那时候不像当下大报小报都是几十版,国内新闻版最多也不过二个半或三个版,写篇稿子能见报就千恩万谢,而且大多是短稿即所谓的“豆腐块”,这就要说到“新华体”。
所谓“新华体”,百度词条的解释:是新华社早年报道新闻时通常使用的一种写作形式,特点是速度快,有时效性,并且篇幅短小,但是文字枯燥、生硬。事实上,在一个时期里,“新华体”被一些新闻从业者贬抑,更有不少从业者潜心勉力探索新闻的多样化写法并卓有成效而声名远扬。
然而,笔者曾有国内外的新闻从业经历,不管是当记者,还是做编辑,都对短新闻亦即“新华体”情有独钟。当记者,深感写好短新闻十分不易,尤其是新闻的导语更是难写,往往费尽心力。做编辑,最怕的是就是来稿看了好几段还不知所云,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新闻事实都写不清楚。
我在一家大报做地方记者时,编辑部喜见的稿子首先要有好导语,比如一篇稿子写上三段,鉴于版面局限,把倒数第一段删除依然是一篇完整的新闻稿件,或是只保留导语,删除导语以下两段还是一篇完整的新闻稿件,可见好的导语有多重要。
当下,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媒介,媒体受众已由被动变为主动,其有效阅读时间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就是说新闻阅读者的耐性已经变得没有耐性,很少有人再去看长篇大论,尤其是那些手机新闻阅读者,能有耐心把一篇新闻的导语看完就算是照顾了。
因此,写新闻首先也必须把导语写好。只是现在看新闻时,不说是否又犯编辑职业病,仅从一个普通读者角度看,也时时着急上火,因为看了还几段文字还看不出个所以然,以至于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老了,没有与时俱进?
其实,当记者和做编辑,都要练好基本功,而写好“新华体”就是基本功,老老实实把那几个新闻要素写出来,即所谓的“5W1H”: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感谢百度又给我们做了精彩概括: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把这诸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