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我有几个问题想听听您的意见,是关于金山云的一些问题。其实我们市场上也有一些云,比如阿里云、腾讯云。从您的角度来看,金山的战略和这些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张宏江:第一,我们是BAT之外的一个独立的云服务平台,这一点很重要。BAT的云其实在和他们的客户做竞争,比如腾讯自己做游戏,除了做云平台之外,还在做业务。金山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金山云做其他的业务,金山云以后上市的话是会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上市的,那之后金山都不一定控股了。第二就是说我做云平台的切入点是垂直产业,比如说游戏、视频和医疗等,切入后在这些垂直领域成为第一。金山云其实不是一个通用的商务平台,阿里是个通用平台,但是做了七八年之后我们看到这个成果也不是很明显。所以还是需要在垂直领域上面下功夫,但是我们的平台和他一样好甚至更好。
价值中国:切入是什么概念呢?是资本还是知识?
张宏江:比如说游戏,我们知道游戏这个行业完全依靠云平台作支撑,另外一个游戏行业对于云计算的要求也更高,比如网络、CPU的性能还有稳定性方面。传统做法是我们提供一个平台,游戏公司按照这个来做。但是实际上我们的游戏公司无论是因为资源还是技术的原因,他们直接用平台是有困难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如果用传统方式的话,要是出现了事故只能通过网络去填单子,然后有几个小时的反馈时间,有些大型游戏每天收入千万,要是给人家停三个小时后果还是比较严重的。现在的方式是拿起电话直接打到金山云,问到底怎么回事,多少时间能弄完,而不是等到几小时之后才能给你答复。还有个原因是有些游戏的架构本来就不是分布式的,是用单点服务器支撑的,这就会有不可靠的问题。因为无论是云还是物理机都有宕机的时候,出现这种问题的话你还要帮他们重新做架构。所以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在技术上做了解决,使得用户能够得到保障。
价值中国:金山云是不是更多的会提供工程方面的支持?
张宏江:是的,其实没必要升华到那么高的境界。我等于是超越了标准的平台,我往上走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去买饮料的话为什么要有瓶子而不是自己拿杯子去装呢?一种方法是把水龙头接到你家里面来,这是传统的laas服务方式,对于那些饮水有讲究的人我提供了瓶装水。这样的话我就不再是一个自来水公司,我肯定还有很好的水源,这是我底下的平台服务,但是我对于真正需要饮用水的人我提供的是瓶装水。所以我多走了这么一步。
价值中国:您更早以前是视频检索领域的开拓者,您怎么看待技术负责人与管理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张宏江:我从做研究到技术管理其实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总体来说我早就已经不是一个纯粹做研究的学者了,我在技术管理这方面花了很多时间,所以在管理上我并不是一个刚入道的人。以前在微软工程院的时候,我主要是做研发的管理,这就要求要对产品的开发过程要有了解。在微软的十二年加上惠普的五年,我不禁对产品的研发有了解,也对市场有了一些了解。我想说的是我并不是从一个科学家一夜之间变成了CEO,金山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天时地利人和让我完成这样的角色转变。
价值中国:如何评价移动互联网的世界竞争格局?对平台、设备、系统等各个维度的评价?
张宏江:我最近看了一些唱衰互联网、互联网精神的文章,这有点像2000年那时候的状态,一方面是说互联网在很多地方过热,被炒得太虚,我们也看到了去年很多公司在炒话题。在任何一样东西变成趋势的时候,今天炒云也是一样,我们应该具备将炒概念的人和真正做创新的区分开来的能力。无论做什么的创业公司都要想好商业模型,并不一定你第一天想出来的商业模型和你未来成功时候是一样的,但是自己一定要有一个信任的商业模型。我们不排除现在有些人真是利用这个概念来拿到融资,因为现在市面上有太多的热钱,这和炒股票的性质差不多。但是互联网所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我们没有任何的质疑,金山这几年转型成功的原因是雷军当初让我们相信移动互联网时代会带来,并且现在这个风头已经到来了。
今天看起来微信为什么成功,它确实改变了很多,带来了支付,带来了信息分享和人们交流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电商的改变。如果你在三年前问百度对移动互联网的看法,它可能还不会做什么,但是它现在收入的一大半来自于移动网络。电商也是一样的,三年前都是用PC来做,现在都转移到了移动端。我也看到一些做实体经济的人觉得没有互联网经济实体经济好,说马云一钱不值,这种话一点意义也没有,这其实是发话的人心虚,他们的业务受到了冲击,他们的业务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泡沫的破灭已经到顶了。你要是问我接下来是不是有很多手机厂商要死掉,这是铁定的事情。维持在手机行业领先的成本是越来越高,并也想要进入这个行业变得越来越难,如果还想做一个纯粹的做手机的公司现在已经很困难了。但是手机会不会消失的话我不这么认为,只是数量的增长会放缓,人们换手机的频率可能会趋于常数,每年新销售手机的数量会逐渐变得平缓,但并不意味着人们用手机的时间会变短。但是未来的结果实际上移动互联网更加的普及而不是消失,未来会出现很多的可穿戴设备,连接不再需要通过手机操作,但是信息还是会反馈到手机里面来或者是直接上传到云上。
所以今天很多人唱衰互联网不是因为今天移动互联网的衰弱,而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业务的衰弱,这暴露出了他们的恐惧,所以才发出这样的声音,无非是为了说给地方政府听能拿到更多的支持。大浪淘沙,在2B的领域,每个行业都有三五家巨头,其他的都是常委。在2C的领域也一样,基本就一家公司,除了facebook,最多有一家google play,其他的公司怎么做也做不起来,只有说做一个whatsapp或者微信这样的平台管理,这是另外的生态。所以facebook买了whatsapp,另外开辟了一个场景。这种新的方式对旧方式的威胁在于把流量吸引过来了,让他们变得比较边缘化。
价值中国:所以淘宝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把传统的那些都弄没了。
张宏江:或者说线下的零售商本身服务不到位。我觉的虽然淘宝从实体商店中带走了不少的业务,但实际上把整体的服务水准提高了,零售业和十年前比起来是几倍的增长,而电商拿到的实体商店的要多得多。我前几天在一个年会上跟物美的董事长聊了一下,物美拥抱互联网开拓了新的道路,但是拥抱互联网也不意味着一定要自己去做一家网站,他实际上是和一家电商合作。这家电商其实之前做生鲜的,和物美合作之后,用户下订单然后直接从物美提货,这家电商也就变成无仓储式的。我作为一个用户的感受是在家里面呆着也能得到方便,能直接在家买海鲜然后有人送货上门。
价值中国:一个原因是快捷、方便,另外一个原因是从消费者角度讲以前的产品流通的成本降低了,实质上说还是成本驱动。某种程度上物美已经变成了仓储和体验店。
张宏江:某种意义上是,但是有很多产品不在网上卖,并且还是有很多消费者愿意去超市买东西,去体验。
价值中国:另外的问题就是我们去年去美国看了一些实验室,包括斯坦福、MIT等。有种感觉是中国和美国在技术层面上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了。从业态发展的角度上大家有共识的一点就是中国的市场足够大,在应用层面有一些很不错的做法,但是在技术创新这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MIT的虚拟实验室做了三十年,这个是不挣钱的,需要很长时间做技术研究。中国是否在技术创新生态上还是有困难?
张宏江:我认为差距是变得越来越小了,我在这个问题上是很乐观的。从学术上来看我们和美国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并且速度很快,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里中国基本是N0.2,也就是说学术界在赶上前面的,就像中国制造正在努力赶上一样,所以说从量上来看已经没有中国不能造的东西。但是如果看高质量的论文或工作还是比较少,不过和十年掐比起来还是有天壤之别的。中国以前的的论文根本都进不去那些国际会议,只有20%以下的收稿率。2000年我回来的第一篇文章是从国内发出去的,发到了ACM会议,他可以说是微软的文章,但是我有中国数据的。但是到了今天同样的会议上,有20%的文章都是来自中国的。如果把华裔也加上的话就变成了40%、50%了。所以从这点看,我觉得差距在缩小,这其实需要一个过程。中国真正的做高质量研究是过去十年间发生的,我们只有这十年的积累,人家是百年,但是我们发展的速度非常快。
第二点要谈到钱的事情,中国在过去的十年不缺科研经费,现在能看到一些大的实验室是经常请海外的学者来中国做研究,并且那些学者是很乐意来中国的,比如说KK现在一天到晚来中国。这显然是中国有钱才能把人请过来,积累时间长了自然能出成果。
另外一点就是工业界也在做改变,以前可以抄别人,但现在市场上你最大了你去抄谁的,这种情况逼迫工业要做出创新。比如说华为,把基站、交换机等大的电信设备公司全部打得差不多了。再一个就是说中国本身的制造结构形式也使得工业要往创新上走,比如劳动力的优势已经没有了。然后你再看一家新的技术公司——小米,他去年一年申请了将近4000个专利。现在积累确实不够,但是这是时间的问题,30年前刚改革开放的时候谁敢想象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价值中国:也就是说最近年我们已经开始往前跑了,并且还有市场的支撑,其实形势还是很乐观的。
张宏江:9月底我在美国的会议上讲我为什么要回国,不是因为有多么崇高的爱国情怀,是因为中国的机会。我和朋友在微信上交流时,他说了句话我记得很清晰,很多人对于中国某种的新的现象保持很尖锐的批评的意见,其实他是想显得自己比别人更清醒,这是在给自己创造一种优越感。我觉得技术发展是非常看好的。
我其实在很多会议上都提到了这件事情,移动互联网行业里有两个引领者,一个是我们,另一个是美国。美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一直是来源于技术创新商业创新,而中国在监管这么严格的情况下还能发展出微信、微博等优秀的互联网产品,互联网+带来了很多的机会,而这些机会一定会带动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我之前和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聊过,今日头条曾经被一些媒体网站告侵权,我原来的印象今日头条就是一个新闻的搜索引擎,但是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现在他已经有了很多独家新闻,也得到了很多自媒体的独家授权。
今日头条是个人推荐型的新闻,它拓宽了信息学习的方式。今日头条用的就是大数据的方式,大数据给信息学习带来的一个变化是无需建立模型。以前推荐新闻的时候是先将人分类再进行推送,比如海归派、商业人士,如今是基于个人来推送新闻。我不是很关心娱乐新闻,但是如果有某个明星我特别喜欢,可以针对性的向我推荐关于他的新闻但是不会将我归类于娱乐新闻的用户。
价值中国: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关系?
张宏江:在云计算时代,云的资源是无限的。像我刚才说的今日头条能做那么大规模的学习,实际是在于现在云计算的资源已经变得很便宜了。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神经网络方面的研究正值巅峰,就像现在的大数据一样,但是很快就安静下来,到90年代末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在谈神经网络了。但是今天同样的一套算法突然又起来了,一个原因是计算能力的进步,另外一个是由于互联网和智能硬件的普及带来的数据量的增加,新的算法的出现与数据量的爆炸式增加使得过去人工智能领域不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我认为其实人的智能分为知识和运用能力,现如今看来,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