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忘于江湖——观后感


相忘于江湖

凌 鹏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这就是《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场景。

再识老庄,缘于中国石化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国学大师傅佩荣说的主题是《向庄子问道》。

彼时,他顶着一头稀疏的头发,侃侃而谈,言谈稀疏,似话家常,却又如清风淡云,随意却不失内在联系。虽说的是庄周,可讲座中却也有古今中外的趣闻,有时也会穿插傅自己的案例。——国学课,在这个半秃的胖傅先生口里被说的这么老套、浅显却不乏兴致。

但实际上,对庄子,我又知道什么呢?不过是那篇《逍遥游》吸引了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常为老庄汪洋肆意的想象而折服甚至是嫉妒,这个数千年前的人,文笔如此新奇,想象如此大胆,相信,李白必是受了他的大影响的。

欣赏完傅先生的口才和博学,发现核心却是一个“忘”字。

庄子要我们学会忘,学会忘记身体,忘记心智,而后“同与大通”,与大自然、与万物相通。可我发现:要如何“忘”,却得首先学会如何“化”,“化解”。

“外化而内不化”是《向庄子问道》中说的最多的。简单说,所谓外化,就是和别人一样;内不化,就是保持着自己的内在,内心。

“化”的是什么?是身,是肉体,是欲望。“不化”的是什么?是心,是灵。适当“外化”,确保我们与外界相融相通,在为人处世中少一份纠结痛苦,多一份恬淡从容。保持“内不化”、保持内心不受外界干扰,才能保持精神独立、人格独立。我更喜欢用文艺点的描述:我的心藏在密林的深处,你却始终看不到;我若走出密林,你会发现我和你一样的面庞。——这也算得上是“外化内不化”的情景吧。

如果外不化,不能与外界相处融洽,苦闷的是自己,最后反被贴上了“食古不化”的标签。外化内也化,让不少人外表看似与周遭化解,实则扭曲了自己的性灵,一味迎合外界的口味,以致行为不能自由,甚至精神不能自由。所以,我最佩服的是那种性情率直,不卑不亢,却在关键处达融的人。相信,在任何一个时代幸存下来的清官或学者,必定守持“外化内不化”才能让自己一次次免遭劫难。

 “外化内不化”,其实和“内方外圆”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拥有自身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要想真的与周遭和谐相处,实则相当难。但行走人生江湖,“化”是生存必杀计。

“外化内不化”,最难的却是先得学会“忘”。忘记荣誉光环,忘记金钱诱惑,忘记宠辱得失,忘记苦闷疲劳,忘记繁文缛节, 忘记纷扰世界。只是老庄让我们“忘”的更多,忘记身体,忘记心智,以“同于大通”,与大自然,与万物相融相通,以领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大美。

如果可以忘,就能知道,“安之若命”也是一种智慧和态度。因为,忘记痛苦,才能迎接希望;忘记昨天,才能开启明天;忘记光环,才能站在新的起点。

当然,你也可以进行选择性遗忘。生活中,暂时忘记工作。投入工作,暂时忘记生活。——你很快就能发现,选择忘却,适时隔断,只是为了更好的投入当下,享受当下,活在当下。

其实,“化”与“忘”是一体的。不能成功“化解”,就不能彻底“忘却”。忘掉几分,化得多深,才能得道几成。适时忘记,合理化解,才可以让你剥离痛苦,洗却铅华,才可能让你学会在冰与火中生存,能够在痛并快乐中奔跑。只是物质世界,想物我两忘,宠辱偕忘,确非一般修为,可惜没有人可以帮你度化,只有你自己悟道、开化。

老庄已经变成了蝴蝶,自顾自地飞走了。身处喧嚣躁动的我们,如何给自己一个温润的慰藉?内不化才是秘诀,外不化方能融通。身处江湖,不必表里俱澄澈。外化而内不化,才能让我们贫穷而不潦倒,独立而不必绝世。

庄子说:放下一切后,心经过了斋戒,经过死灰这个阶段,反会展现出丰富的、无限的力量。读此,我想到两句话:一个是常说的:“执着、放下、自在、成佛”;一个是阿·列夫托而斯泰所说的:“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我们就会纯净得不能再纯净了。”——那些旁人以为的自在、纯白,总是我们用无数重净化才换得的重生。

“外化内不化”,身心合一,灵肉一体,言之虽易,行之实难。若能做到,必定是骨骼清奇之人,必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