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社科院报告揭示了股灾频现的根源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在分析导致2015年股灾原因时指出,政府应将监管放在首位,监管者的职责就是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规则,维护市场的“三公原则”,不要让股市监管者承担经济发展任务或目标。

回顾中国股市的历史,诞生20余年来,A股频现暴跌或长期低迷,凸显出投资者持股心态不稳,本质上是投资者对市场缺乏信心的表现。而造成A股频繁暴跌的根源,则在于中国股市长期以来的定位错误——A股市场并非为投资者服务,而是为融资者服务的,在此背景下,股市监管者承担着经济发展任务或目标!社科院报告分析的很正确、很到位。

长时间以来,中国股市被称为是“圈钱市”。事实上,它与中国股市设立的初衷是密切相关的。中国股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国企的脱贫解困服务,为当时的国企改革服务。

虽然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企业上市不再是国企的专利,尤其是2009年以来,民营企业、私人企业铺天盖地而来,但融资功能作为股市最主要的功能这样的定位始终没有改变,原来只是为国企上市服务所设计的一些法律法规条文,也同样适用于民营企业与私人企业。如此一来,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名义下,股市在圈钱市的路上越走越远,中国股市的步履也因此越走越艰难。

然而,在此背景之下,股市监管者不是想方设法地来完善股市的基本制度,不是把精力放到解决股市存在的根本问题上来,而仍然是千方百计考虑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让更多的企业到股市上市融资,让已经上市的企业最大化地实现再融资。

正是基于中国股市不准确的定位,为国企改革服务,支持上市公司融资也就成了股市监管者最主要的日常工作,决定了A股市场的投机氛围浓厚,同时,也决定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也正因为中国股市“重融资,轻回报”的真实现状,再加上中国股市以散户为主的特征,使得博取差价俨然成了投资者在市场中盈利的主要手段,也是其生存的唯一法则。在此背景之下,一旦市场有不确定性和利空消息叠加出现,抛售股票成为广大散户最佳的自我保护方式,直接催生了股市的暴跌。

事实上,对于中国股市而言,扩大融资规模,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并没有错,但是,若要改变股市频现暴跌的现状,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对股市的错误定位。中国资本市场不应该只是一个融资的场所,同时,还应该是一个适合投资者进行投资,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