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鸡公山(一)


看好鸡公山(一)

——鸡公山旅游发展探索系列

/方超

十三岁那年,厚脸皮央着父亲带我去鸡公山开会,第一次走进鸡公山,恍若开天眼一般记住了云海、报晓峰、万国古建、糖醋鱼……再后来,数十次的登山自游或者陪同亲友上山,慢慢的,淡化了当初的那份震撼与激动,更多的是遗憾与焦急。

拼打在旅游行业近二十年,很多朋友问我家乡的旅游招牌是什么?每每回答出鸡公山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同行们莫名其妙的眼光与基于应付的一声“哦”,我知道,鸡公山还有更多的路要走。而我自己则是江湖过客,人微言轻,哪里能建言献策?近闻港中旅从鸡公山撤退,功过是非,非我等可以论也,但鸡公山的未来,倒是可以聊一聊。

看好鸡公山!

打开鸡公山的网站:“中国国际山地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鸡公山,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旅游区、中国十大赏雪胜地、著名的四大旅游避暑胜地之一,与北戴河、庐山、莫干山齐名,是我国南、北方天然分界线,有青分楚豫之称。鸡公山素有天然植物园和天然中药园之美誉,植被覆盖率高达90%,拥有珍贵植物2000多种,是天然绿色基因库。鸡公山风景秀丽,以山明水秀、泉清林翠、气候凉爽、风景幽奇、别有天地而驰名……避暑胜地越百年,云中公园鸡公山。”

这是介绍鸡公山的旅游资源。当然了,这里头衔很多、荣誉很多,可是我们从旅游市场的角度反过来看,这些能否解决“我为什么来?”、“我怎么来?”“我来做什么?”“来了之后,给我留下什么?”等等一系列最根本的旅游消费诉求问题?我看未必。

以陕西为例,曾经是观光旅游的翘楚,而从陕西旅游市场总量在全国排名的变化上,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观光旅游已渐渐被市场边缘化。市场更需要有深刻产品内涵、有完善体验架构、有全域配套功能、有高辨识度传播元素、有不可复制的产品标识、无消费投诉的优质产品,我把这一理念概括为“五有一无”。再返回来看看我们的鸡公山,依然是在强调山水美景、把自己置身于“四大、十大”之间,可是这些要素,相对于市场而言“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又不是非去不可!”。

然而,我依然看好鸡公山。因为在这里,有不可复制的资源、文化,有不可替代的印象标识。特别是经过这么些年的管理经营上的探索与尝试,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更迎上了一个旅游业空前活跃的时代。窃以为,这是鸡公山革旧鼎新、跨越发展的最好时机!

信念承载——高辨识度信阳名片

很喜欢看央视播出的河南旅游形象宣传片《记忆中原·老家河南》,特别是基于河南旅游的这八个字形象,深刻凝练了河南旅游的人文底蕴,片子中将河南各地市旅游形象进行了高水准概括,很经典的一句话是“有功夫·来郑州”。可是,却是没有找到生我养我的大信阳。

我也曾经想过,如何基于旅游市场的考虑来提炼一句信阳旅游的口号,可无论怎么思考,鸡公山,始终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基点。许多年来,在信阳生活过、学习过、工作过的带有信阳标识的人们,早已把鸡公山牢牢的印刻在了信阳印象之中,但凡提及信阳,必须提起鸡公山。鸡公山,承载了信阳人民最初始、最浓厚的记忆情感。如果我们要给信阳一个高辨识度的形象,鸡公山首当其选。

所谓的高辨识度,依然是基于旅游市场运作的思考,是当旅游者显现旅游需求的时候,快速在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的首选目标。高辨识度,有着不可复制的、唯一的、强烈号召力的元素内涵。放眼看去,在信阳,除了毛尖、华英鸭等产品以外,在地方品类辨识度、旅游项目开发等地标性名片建设,尚无全国乃至全球都能有着广泛认知度和辨识度的带有信阳特质的符号级别作品。而类似的作品则有看油菜花——江西婺源、全球互联网大会——乌镇、民歌节——南宁、中原山水旅游——云台山……

信阳,需要一个经典的作品!成为带有信阳特质的符号,在全国以及全球成为品类需求的首选目的地。为此,我们需要重新来看鸡公山:山地旅游、风景名胜、自然保护、避暑胜地……这些元素能否承载打造信阳旅游高辨识度名片的需求?显然不能,那么突破之路在何方?

陕西华山,取奇险天下第一山之意,重在一个“险”字;湖南衡山,取寿比南山之意,重在一个“寿”字。相比而言,信阳的鸡公山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从源头说起,一条一条梳理鸡公山自身的资源,反复推敲之后,再来做减法,从众多的资源之中来寻求可突破的方向。当然,这却不是拍脑袋能够得来的,需要认真研究市场、认真分析数据,反复推敲、测试才能有靠谱的解决之道。曾经跟朋友聊天,说到鸡公山印象元素,蒋(介石)宋(美龄)避暑则是相当经典的故事,有真爱、有避暑、有环境;结合报晓峰独一无二的象形山石,延伸出昴日星君慧眼识真爱,有慧眼、有神仙、有见证;再加之信阳毛尖独一无二的原生资源,有文化、有购物、有独家;于是,有了“爱在信阳鸡公山”这个思考。

爱在信阳鸡公山,有两层含义。其一,在鸡公山见证真爱;其二,鸡公山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让人流连忘返,爱在这里度假。试想,如以此为突破点,则相应的产品设计就会简单很多。当然了,一时笑谈,不足论也,且试试能否当作抛砖来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