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樊纲讲话全文:
首先,针对现在在房地产流行的两个似是而非的观点,我讲两个问题,第一,说现在房地产价格飙升是因为货币流动性多了。一切价格上涨跟货币当然都有关系,货币是像水一样的,有任何的缝隙它都会钻过去,猪肉价格也是它,蔬菜价格也是它,房地产价格也是它,都是有货币的原因,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但是你仅仅批判一般等价物,解决不了你的问题,而且在某一个时点上,某些阶段上,你的价格变化不一定就是因为货币增长。
这两年的货币比前两年增加得更少了,为什么房地产价格飙升了,前两年为什么不飙升?说货币多了,货币怎么不到三四线城市,怎么都到一二线城市了?它现在不到猪肉那里了,怎么就到房地产来了?怎么去年炒股,现在不炒股了?货币政策现在基本是中性的,不能紧缩,也不能增加,但为什么就变成它的原因了?大家说现在老百姓手里钱多,老百姓手里钱多是因为货币增多了,还是他的收入增长了?
如果说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增加是因为贷款特别宽松,这里面有货币政策的问题,但是好像最近这一年多来也没有特别宽松,对二三线城市宽松一点,好像有一段时间对一二线城市有一点宽松,但是马上又收了。现在是不是因为货币多了导致房地产价格上升?你去分析分析原因吧,这话如果再说下去,你刨根问底,自己去刨一刨。
第二个似是而非的观点,很多房地产商说,房价高是因为地价高,现在的地价高于过去的房价。那我就问一个基本的问题,各位都是做企业的,这地价不是你拍出来的吗?你要不预计未来的房子卖得比现在好,你为什么拿这个地?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地再不拿,我们没活干了?
所以作为专业人士,就不要再讲这些外行的话,这听了多年了,今年好像这个问题还特别严重,大家都抱怨地价太高了,你嫌高可以不要拍。对市场的分析,对市场的预期,很多不是老百姓市场,很多是因为我们内部在引导,引导房价涨上去。包括我听媒体人的一些讲话就是,高了就好,引导它往高了走。二三线城市现在有一个普遍说法,说房价高了才能去库存,你要再把房价涨上去,你能把人留下吗?可能会暂时解决一部分库存问题,但是根本问题你能通过房价高去解决吗?大家买了那个房子将来有人租吗,有人接手吗?所以我们需要冷静地、深入地分析这些问题。
我个人很赞同关于房地产要有春夏秋冬这个概念,房地产有些波动,在一定意义上是正常的,这也是我们洗牌的时候,也是优胜劣汰的时候。
房地产火的时候没有人干这些事,这跟其它行业不一样,其它行业有库存了,大家要去库存,兼并重组、产业集中度提高。在经济过热的时候,这些事没人做,都有碗饭吃,谁都不做这个事情,市场经济的某些职能正是在这个低谷发挥作用。
我们的房地产现在还不算低谷,一二线是房地产的主体,现在这个主体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当然现在逐步在平稳,其中有政策的作用。但是我们要从更深的一些层次上去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
今天我想讲的主要问题就是,回想过去的一年,最大的一个房地产现象,就是两极分化问题,一二线和三四线分化差距的问题。
这个话题过去也讲了多年,是城镇化战略的偏差问题。到了这次出现两极分化之后,我说我们到了再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所谓城镇化和城市化,你要抠字眼的话,没有什么大的差别,都是农民要进城,但是在实际执行当中,在指导思想上,在政策落地上,这两个是有差别的。
特别是我们多年的城镇化的基本思路是限制大城市发展,鼓励小城镇发展,结果是大家还是往大城市走,大城市的规划一再突破,刚做一个500万人的,接着就有1000万人了,深圳前两年做一个800万人的规划,现在已经是2100万人了,土地也受限制,公共产品也受限制,基础设施建设做的规划小而又小,结果就是大家都很拥挤,房价飙升。
另一端,在一些小城镇,好的想法是我们到小城镇发展产业,去创造就业,结果小城镇没这个功能,企业到哪儿去发展?它要根据各种条件。人往哪儿走?人是有理性选择的,是趋利避害的,要找就业,要找收入,找比较好的收入的就业,小城市提供不了,结果小城市楼盘建成之日就是人口走光之时。
所以这个基本的问题是违背了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城市化在早期阶段一定是人往大城市走,因为大城市提供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才能使更多的产业发展,更多的就业能够提供,包括人的聚集带来服务业的发展,人的聚集带来了时尚产业,带来了各种文化的发展,这是年轻人所需要的。
所以你说人往哪儿走,你就问问你的孩子,你还不用问城里的孩子,你问问农村读过高中的孩子,他会留在小城镇吗?别说你去了,他都不去,这是城市化的规律。
大家说,现在发达国家有很多小城镇,也有很多的发展。这些年发达国家其实也是特大城市的发展,他为什么有很多小城镇,大家去看了都觉得很欣赏?西方的工业化跟我们的工业化进程有差别,西方在两三百年的漫长的时间里面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些劳动力也是到大城市去,但是二三十年之后,就开始有退休的人了,特别是在有社保以后,退休的人慢慢回到了老宅,去买个别墅,不必去到城市拥挤,回去追求乡村生活,这时候他把社保,把高收入带回了农村,带回了小城镇,这样就把小城镇和一些村落都发展起来。
从日本、韩国、中国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来看,我们是后发国家,我们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进程,因此这个阶段一定是大城市首先发展,小城市人口流失,要经过一代、两代甚至三代人退休的时候,人口开始回流的时候,小城市的人口才会稳定下来。
因此,现在不是把小城镇做大规模的时候,现在小城镇的任务是保护好生态,保护好历史,保护好那些老宅,保护好那个文化,我们为将来的人口回流打好基础。现在有些退休的人开始想着回去修修自己那个老宅,这是未来的趋势。
我们的城镇化战略,就是要发展小城市、发展小城镇。据说提出小城镇发展的费孝通先生,他在晚年的时候曾经对他的学生说,在这个阶段小城镇可能发展不起来,先提小城镇可能是不对的。我们到今天还非要和城市化的规律对着干吗?我们为什么不去顺应这个规律,顺应中国14亿人口的大国会出现若干个几千万、上亿的城市群、城市带的思路发展?而不再搞这些优惠政策,去鼓励那些小城市的发展,这是到了我们现在要反思的时候。
这个话题我在好几年前就在咱们的论坛上提过,但是以前这个问题还没显现出来,今年应该说显现出来了。现在不仅仅是一个政策问题,现在是要调整战略的问题了,调整我们的指导思想。
现在的楼市冰火两重天,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也进一步说明我们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是有区域性的,不能一刀切,不能做一个宏观的政策、一般性的政策,而是要落实到每个区域、每个地区,针对特殊问题要进行特殊的分析。但是在基本点上,我们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发展大城市在现阶段作为一个政策战略的核心应该确立起来。
真正改善中国房地产市场,需要的是房产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城镇化战略调整通盘考虑、多措并举。可中国的实际情况是,这些措施长时间无法推进、实施,房产税、财产税这一类的经济调节机制到目前为止也仍未进入国务院议程。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房地产市场上需求大涨,政府就只能采取限购这样的行政手段来控制房地产市场。
从供给关系来讲,中国房地产市场如何从控制需求转向控制供给?城镇化战略的调整是一个关键。国家开始积极建设的“特色小镇”,能否真正扭转房地产市场的局面,还要看这些“特色小镇”能够创造多少就业。否则最后也未必能够发展起来。
拓展阅读
《樊纲:城镇化战略导致小城市房地产过剩》
本文源自樊纲在深圳东进战略专家研讨会中的发言实录
樊纲:我们今天的会议有很多专家参与来研究讨论,我想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深圳市本身的发展,深圳市本身城市的发展和持续的增长;第二个话题就涉及到区域的合作,这不仅是深圳的问题,粤东甚至更远的地方,深圳和周边一些城市的合作,等等。包括很多具体的合作方式,现在包括不仅是交通、不仅是经济、企业之间、开发区等等,包括社会方面的合作都需要进行,那么我们也在思考怎么进行区域合作。
其他国家的,所谓大纽约区、大伦敦区、大波斯顿区人家是怎么合作的,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我相信大家在后面会有更多的讨论,我个人就先不进行这些问题的讨论了。
在此,想跟大家分享一个话题,也是中国现在面临很多问题的,一个焦点,就是关于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问题。
迄今为止,我们中国讲的城市化不是“城市化”、是“城镇化”,我们正式用词是“城镇化发展战略”,其中特别鼓励小城市发展、鼓励小城镇发展,鼓励人们不要远离家乡;与此同时,限制大城市发展,最近又出一波限制大城市人口增长、限制大城市规模继续扩大的这些政策和指导思想,就此,我想谈点看法。
为什么人类都走上城市化的道路?从经济学角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这些我们放在后面再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最基本的原因是因为城市化能够提供一个东西叫做“规模经济”、叫做“集聚效应”。同样的基础设施的投入,然后我们现在搞城市化就可以支撑很多企业发展、创造很多GDP、创造很多就业,过去我们搞乡镇工业,分散的搞工业,我们基础设施你要搞多个基础设施才行,铺条电线,铺到山沟里、铺到乡镇企业去,一根电话线就得花多少钱,因此基本的原因是因为城市化效率更高。最重要的是创造更多的就业,不仅是企业发展了企业效率提高了创造就业,而且人的聚集本也创造就业,因为人口的聚集提供服务业,人口聚集在乡村里面,你要吃饭走个20公里地,那个餐馆也不会发展,所以一个基本是人口聚集的问题,然后文化、社会各种。搞大城市,处理垃圾都比分散的小城市要有效率,那现在还讲环保这些问题。包括我们搞轨道交通、集中交通,不同的生活方式,它本身更加经济、更加有效率,所以这是城市化基本的逻辑。
就沿着这个逻辑往下推,什么样的城市能够发展呢?那一定是能够创造更多就业的城市能够发展,因为人的基本问题是要就业,特别在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的第一阶段、早期阶段,人们都在脱贫的过程当中,都在找工作的过程当中,那他一定是向那些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聚集。中国如此,其他国家如此,全世界莫不如此。
联合国前些年还搞过一次城市化研究,那研究的结果就是大城市有效。人的流动、人的迁移就是这个规律,他冲着有工作就业机会、有服务业、有文化产业的,提供更多生活便利的这样的城市去发展,去迁移。就包括文化发展,没有规模是很难的,你没有1000万人口你都养活不起一个音乐厅,你只能卡拉OK。所以我们就看到现在人口在向大城市聚集,而我们的城镇化这个战略就有点逆规律而动的嫌疑了。原来都在小城市,当然了我们过去因为户籍政策,农民工在城里待不下,待不下就要回到小城镇,村里面周边的小城镇、小城市,但是他现在回去了,他下一代还回去吗,我们现在搞新型城市化了,我们逐步解决农民工在城里面能够永久待下去的这种机制了,土地制度、户籍制度逐步都要改革,我们的蓝本制度、积分制度,等等都在逐步解决这个了。那农村教育水平提高了,电视有了、网络也都有了,他的下一代还回去吗,还会到小城市去吗,然后这些小城市发展最初也可以提供就业,建设当中也会解决就业,但是长远的就业呢,制造业在什么地方,服务业在什么地方,所以我们看到基本城市是小城市的人口在流失,三四线城市人口在流失,最近的房地产的问题暴露了这个问题,一二线城市价格还在暴涨,需求在增长,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去库存,盖了很多房子、人口没了。
所以现在中国的土地市场,中国房地产市场基本问题就是一个划分,两级分化,人口进入城市和人口流出城市。房地产也好,其他的行业也好,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的交通产业,你就去看一看,这个城市的人口是在增长还是在流失。而且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大国,我们有内陆和沿海的差别,内陆人口聚集的这些大城市还是在发展,但是沿海地区恐怕一些中小城市也会发展。所以你先不要看中小,你去仔细考察考察这个城市人口在流失还是在增长,或者它基本目前是平稳的,经济有点波动的时候,现在还是平稳的,但是增长的潜力还在。
我们这样一个战略,所谓城镇化战略导致的是小城市的房地产过剩,有些地方可能出现将来成为鬼城,特别一些内陆的小城市,这个问题就会相当严重。因为当时也是,因为国家有城镇化战略,国家说城镇化,我底下就发展中小城市,那么小城市也就宣传,然后我们的房地产就去拿地,建了很多房子,现在就成为库存。这是第一个造成的后果。
第二,就造成了大城市拥堵。不鼓励大城市发展,老是限制大城市发展,结果我们大城市的规划永远按照比较小的那个人口规模在规划。规划完了就拥堵,就现在的“城市病”一大部分是有人为因素的,是因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没想做大城市,我们的格局在最初的时候,那城市规划的格局就没有打开,就想着我就几百万人口,你又限制不住。随着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增长,人们进来,人们追求就业的增长、追求收入,导致这人口就不断的扩张。
大城市是有“城市病”,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拥堵,“北漂”、“广漂”他们也有他们的苦处。我说如果一开始我们的城市格局就是想着更多人口的聚集,我们不会像现在出现这么多的“城市病”的问题,这么严重的“城市病”。我说这是发展中国家,后进国家都有这个问题,后进大城市都有这个问题。这一块是我们跟欧洲他们的差别,就是欧洲他们早年的城市化进程没那么快,因为他工业化进程没那么快,他是在两百年时间里面,在几代人过程当中逐步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时候他的人口是一代人来了、一代人退休了,他的小城镇是后来退休的人回去住了,他离开大城市的拥堵,他回去住,他把那老宅又好好修一修。然后小城市,退休人回去了,服务业就要发展了,所以一些小城市逐步就保留下来,所以他大城市拥堵情况还没有那么严重。而我们后发国家,我们工业化速度非常快,我们压缩一代人、两代人时间里面我们走完工业化进程,那么这个时候城市化水平特别高,就是大城市特别容易形成特大城市,典型的就是,说东京已经远点了,典型就是韩国的首尔,现在他50%左右全国的人口集中在大城市区,就是这一代人里面实现城市化,退休的人还没出去呢,退休出去的人很多社会因素等等还要考虑的。
我也不是说只我们有这个问题,日本、韩国也都有这些问题,日本采取多少政策,“不要到东京来、不要到东京来”,最后大家还是到东京来;韩国,“不要到首尔来,我们在小城市待下”,最后还是到首尔来。大城市本身不希望那么多人口,他管理上很麻烦的,投入需要也很高。但是你仔细事后想一想,你这个投入有了人口、有了GDP增长,有了一弯活水,这个是特别不一样的。
我们深圳这几年特别好,除了我们高科技发展这是最主要的,企业的发展这重要的因素,另外一方面就是人口流入带来的活力。当然人多了,你一开始规划就没那么大,我们土地效率也是按照比较少的人来规划的,那当然房价就高了,供求一定是出问题的。所以我们现在讨论城市发展,我们讨论我们跟周边区域的合作,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保障房都没地方盖,我们向周边区域了。当然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反过来讲,我说我们现在亡羊补牢,我们现在是不是把这个问题就想得更开一点,想到我们深圳可能还不止我们现在将近2000万人口,深圳的活动人口,就白天来深圳上班,晚上来深圳吃饭、看戏(电影),一个城市的活动人口,我相信我们几年前提这个3000万的概念,但那会说的是2050年,那时候深圳只有1100万人口,讲的是2050年达到3000万人口,现在我想2030年都有可能。面对这样的前提,我们能不能把这个城市的发展蓝图想得更宽一点、更大一点。这样,为后面的事情更好做一点,我们交通怎么布局、我们社保怎么发展,这些都是社会政策,我们的社区管理、我们的城市管理怎么去解决我们现在的问题,同时面对未来的问题,早做准备。
因此,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是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我们作为智库,我们最近也要写这方面的报告。而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深圳来讲、对于我们东进战略来讲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在此抛砖引玉,提出自己的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