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市场网”视角下金融危机的贸易传导


 世界市场网视角下金融危机的贸易传导

——基于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新审视

柒江艺1,阳立高2

1.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财政金融系,湖南 长沙 410205 2. 长沙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要: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体系其实是一个世界市场网,而正是这张网导致了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和蔓延。商品是导致一切市场经济矛盾的核心主体,而资本主义制度又内生性地决定了国际贸易是金融危机在世界市场网中向全球扩散最直接、最主要的传导渠道。本文基于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新审视,首先对世界市场网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然后,根据资本主义的内在固有矛盾,对金融危机贸易传导的内在根源进行剖析;接着,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就金融危机通过贸易传导扩散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机理深入展开研究;最后,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在世界市场网进行危机防范与治理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世界市场网;金融危机;贸易传导;全球贸易网络;防范治理

中图分类号:F742  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是更加活跃的国际资本流动,这不但进一步打破了经济发展的国界和地域界限,而且使得世界各国之间千丝万缕的经济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与复杂。各国可以在全球市场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的实现规模效益与经增长。但与此同时,一旦一国发生经济衰退,也常常会通过各种复杂的传导渠道,对世界上其他国家造成剧烈冲击,很多国家都几乎无法置身于这种全球波动之外。这种源自于一国而蔓延至全球的危机,包括资本市场危机和金融机构危机,也包括以经济衰退为特征的整个宏观经济危机,有些国家甚至还因此演化为政治危机。例如1857年始于美国产能过剩的危机蔓延到了英国和欧洲大陆;二十世纪期间,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危机涉及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等国;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波及东南亚、东亚、俄罗斯、欧美和拉美等地区;源于2007年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债务危机更是演化成了一场范围空前、影响深远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直接而迅速导致的后果是:美国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比2007年低了近0.9%,而2009年则直接转变为负增长,继而欧盟、日本陷入经济困境,连带引致欧债危机,希腊、日本等许多国家和

作者简介:柒江艺(1973-),女,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开放经济与经济增长;阳立高(1978-),男,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科基金项目湖南创新驱动战略下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研究2015JJ2020),项目负责人:尹惠斌;校级项目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对外商投资的靶向效应研究K201503),项目负责人:柒江艺。

地区经济增速急剧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同期全球经济增长率也由2007年的5.2%降至20083.1%,而2009年则仅为1.4%。由此可见,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继而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对于金融危机的这种国际传导机制,KiyotakiMoore给出了一种从流动性角度分析的基于信用链系统和资产负债表的传导方式[1]。后续研究包括Allen等对公共部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三部门[2],以及张培对公共部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住户部门四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分析等[3],其实质都是为了通过描述经济主体各部门之间交叉的债权债务关系,来识别和量化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是金融指标传导的方式之一。由于金融市场投资者的非完全理性,投资者决策就很容易受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这种心理传导机制很容易使金融危机由源头国蔓延至其他国家,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不断开放的背景下。Baker基于主成分法的分析认为全球情绪能够传染当地股票市场的投资者[4]Hudsont通过对英、美市场的研究,也认为英国市场上的投资者情绪源自美国[5];文凤华等对中美投资者的研究发现,投资者的负面情绪在市场之间的传染加速了金融危机的蔓延[6]。此外,基于性别视角对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则突破了传统金融危机理论涉及的层面。如Prugl认为性别不平等是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7];由男性主导的金融业唯利是图且充满泡沫,而女性工作时则倾向于义务性、服务性与责任性的态度,故若雷曼兄弟为雷曼姐妹,或许金融经理会表现出更大的责任感与实用主义[8];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无法中和男性更具扩张性与功利性的金融行为,进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蔓延。当然,性别因素仅仅是诸多传导机制中的一元。

而关于贸易与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与作用机理,现在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金融危机是如何影响某国或某些区域的进出口贸易的。如金融危机引致的信贷收缩等因素制约了企业外部融资能力,影响了商品出口[9-10]。具体来说,对出口集约边际与广延边际是存在着不同影响的[11-12]。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汇率波动与收入变动,以及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都会对进口贸易的规模和行业结构产生影响[13]。对经济的悲观预期更是降低了消费需求,影响了商品进口[14]。上述研究无疑均为后人清晰地认识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及如何完善金融危机理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如果从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网视角,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和态势进行新的融合,重新审视金融危机的传导过程,就会发现在全球各国形成的错综复杂的世界市场网络体系中,贸易其实更应是金融危机的一种最主要和关键的传导渠道。虽然危机一般起源于金融领域,但分析危机传导内在根源的关键应该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元素商品,世界市场网其实是资本主义借助商品转嫁危机及矛盾的传播网。那么,世界市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网络?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机制向全球扩散的内在根源到底是什么?各国间通过贸易扩散危机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论述和直观分析,对于管理金融风险和控制危机扩散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贸易传导情况,首先,分析了“世界市场网”的形成机制;其次,基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阐释了金融危机贸易传导的内在根源;接着,以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例,深入探讨了金融危机是如何通过贸易传导,扩散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最后,就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背景下我国如何在“世界市场网”下进行危机防范与治理提出政策建议。

二、世界市场网的形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强,这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世界市场网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个国家的各种经济与政治关系相互交织,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紧密有机体,使得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15]。为了研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网络关系,以及这种经济网络关系是如何加速了金融危机在各国间的传导,本文基于2001年和2008220个国家或地区双边贸易数据绘制了全球贸易网络图,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在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中,任何两个国家之间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经济联系,并且各国越来越倾向于形成相互间都有连接的型交织网络,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荣辱与共的经济生态格局。为此,在这样的世界市场网中,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国家一旦发生金融危机而导致经济波动,它所产生的影响将很快会如涟漪一般在网络中迅速开始传播,从而使网络中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2001                                  2008

1 全球贸易网络图

世界市场网的形成一方面归因于包括交通和通讯等在内的各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如汽车、飞机、高铁、磁浮列车等交通技术,及电话、互联网、各类新媒体等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全球一体化经营打开了大门,改变了资源跨国配置的方式和途径,也改变了跨国生产经营的整个活动过程。各国在运用全球化资本进行全球化地生产全球化产品的过程中,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合作和资源协调。当然,世界市场网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归因于资本的全球牟利。资产阶级既然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榨取剩余价值,这就使得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6]。资本主义国家早期通过新航道的开辟及新大陆的改造,对世界各地的资源进行直接的暴力搜刮和掠夺,这促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开始全面串联。而资本主义国家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后,则开始凭借其生产商品的技术在全球进行直接投资和金融投资,开始了新一轮隐性的搜刮和剥夺,使得这种全球经济串联进一步深化。因此,世界市场网的形成一开始就是一把双刃剑,在扩大社会分工、提高全球生产力的过程中,也逐渐将资本剥削的本质及其所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扩散到了全球。

三、金融危机贸易传导的内在根源

基于世界市场网的危机传播扩散较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当时所爆发的几次较严重的危机(18171825183618471857年危机)基本都演变成了国际性的经济危机。而在世界经济联系形成型交织网络的今天,经济危机扩散的速度和范围都在逐渐增大,扩散的风险及影响力无疑也更为显著。然而,尽管危机产生于金融领域,但金融本身只是虚拟经济,其发展必须立足于实体经济。因此,分析金融危机的影响不能局限于金融领域,实体经济才是分析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而实体经济在世界市场网中更多地表现为贸易网络,因为贸易网络是建立在国家之间实实在在的商品买卖的基础之上的。商品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细胞,商品是市场经济中最普遍的存在,商品交换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关系 [17]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市场网最为关键的其实就是贸易网。

一般而言,金融危机在国家之间的传导与扩散渠道主要有贸易传导、金融传导及心理传导等,或者说是贸易渠道传导、金融渠道传导和预期渠道传导[18]而贸易传导是金融危机在世界市场网中向全球扩散的关键渠道,也是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有力的渠道。贸易传导指的是危机发生国在金融危机出现之后,其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从而通过收入效应导致消费需求急剧萎缩,进而缩减对贸易伙伴国的进口,影响其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企业收入,使之也被拖入金融危机的漩涡之中。金融传导则是指在危机发生国的金融指标恶化的同时,也牵引其他国家的金融指标或跨国融资出现恶化,如证券市场出现动荡、利率出现大幅波动、外商直接投资出现回流及国际间银行贷款出现紧缩等。而心理或预期传导是指各国国民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未来产生不太乐观的预期,从而影响当前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的背景下,金融传导实际上是世界市场网中金融危机的直接表现,它需要通过利率、资金等方面来影响实体经济,而预期传导则是市场主体在受到贸易传导和金融传导影响的前提下产生的经济行为导向转变,是基于未来预期而对当前经济活动的约束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传导和预期传导其实都是金融危机作用于国际实体经济活动的间接过程,只有贸易渠道才是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渠道。为此,在世界市场网中金融危机向各国传导的最主要途径就是贸易渠道,其次是金融渠道,再次才是心理或预期渠道传导。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也支持将贸易传导作为金融危机向全球扩散最主要的渠道。在马克思看来,金融危机如同其他一切危机是矛盾的暴力的爆发[19],导致危机的这些矛盾在资本创生之初就已经存在,那便是商品交换过程中凸显的二重性内在矛盾,及由此相伴而生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日益分离的内在矛盾。这两种矛盾在历史过程中相互交织,呈现出波动式推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从而内在地决定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这意味着,虽然世界上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危机,但商品是一切市场经济矛盾的发源地,是产生资本主义矛盾的母体或载体。因此,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作为资本主义矛盾的暴力爆发,其产生及传导的机理也应该回归到商品层面,基于商品及商品交换的内在矛盾和本质关系来进行分析。而国际贸易作为商品生产及商品交换在世界市场网中的表现,也必将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的关键所在,从而也就成为金融危机向全球扩散最主要的渠道。

事实上,金融危机的国际贸易传导其实内生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马克思指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决定的,而商品的价值则通过在市场上的交换来实现。但是,一旦把商品放到市场上进行交换,就需要将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转化为可以比较的抽象的一般劳动,从而导致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之间存在较大的偏离风险。用以度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或货币通过积累形成资本,但资本除了促进商品交换等有限的经济拉动作用之外没有其他使用价值,为此,资本家为了能够依赖资本来生存就开始从商品生产环节上动手术,首先利用资本的力量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剥离开来,通过剥削剩余劳动力以实现资本的进一步积累。但是,资本家很快就发现,过于依赖商品生产环节就将导致国内需求严重不足,这是因为资本在剥削劳动力的过程中所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价值总和却总是高于国内市场上的有效需求(社会的产品价值总和等于劳动力工资加剩余价值,而社会有效需求则往往是劳动力工资加上部分剩余价值,前者必然大于后者),因此,必然会出现产能过剩。于是,资本家为了将其在国内过剩的产品销售出去,就必然奔走于全球各地,以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与此同时,他们还从国外掠夺或者购进生产资料以进一步扩大生产,从而将全球各国纳入其市场经济的范畴之中,国际贸易因此而全面开展,世界市场网也因此得以形成。

世界市场网形成的过程中,为促使商品在国际贸易的流通过程中尽快实现资本回流,也促使当前没有消费能力的人提前消费当前剩余的产品,信用制度也开始成为资本家平衡市场经济的有力手段。信用制度虽然在短期内可以缓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并通过加速资金流通与聚集来推动生产,但同时也积累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使得其经济在长期上存在更不平衡的风险。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这种长期的不平衡风险,同时也为了在全球范围内索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便将生产过程进行国际化分工。于是,这就使得整个国家的生产既不是用它的直接需要,也不是用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分配来衡量,而是取决于这些等价物在别国市场上的生产,取决于世界市场吸收这些等价物的力量和取决于世界市场的扩大[19]。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世界市场网中,金融危机的国际贸易传导其实是资本主义制度内生决定的必然结果。

而且,问题还不仅限于此,随着资本的发展和金融资本的产生,资本家为了谋求诱人的高额利润,开始脱离生产过程这个原来他们赚钱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甚至于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高额利润,于是再生产出了一种新的金融贵族以及一整套带投机和欺诈性质的金融活动。这必将导致资本运作越来越和实体经济相脱节,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也必将更多地表现为金融发展所带动的虚假繁荣,但其实体经济则发展相对缓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种情况反映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贸易上则将表现为进口增加,出口受限,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贸易赤字或者说进口过剩。一国的进口过剩就必然在另一国表现为出口过剩,这样,在世界市场网的环境下,一切国家就都发生了进口过剩和出口过剩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进口过剩或者出口过剩其实是生产与消费在全球市场中表现出来的不平衡,于是,金融危机问题又回归到了商品的层面上,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乍看起来, 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但这种现实买卖已经大大超过社会需要来实现扩大的事实,终于成了整个危机的基础[18]。由此可见,金融危机问题其实同样表现为现实买卖问题,在商品买卖国际化的世界市场网中,金融危机其实已经和全球贸易网络融为一体。因此,世界市场网其实是资本主义借助商品转嫁经济危机及其社会矛盾的危机传播网。

四、2008年金融危机的贸易传导

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相互紧密关联所形成的世界市场网,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日益表现出较强的同步性,因而,当网络中某一个国家尤其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国家出现金融危机,整个全球贸易网络都将很快被其所波及,导致世界各国都将受到这个危机或大或小的影响。2001-2010年全球出口与进口排名前20的国家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情况,见图2和图3

数据来源:国际贸易中心(ITW)数据库:http://legacy.intracen.org/

2 出口排名前20位的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1-2010年)

数据来源:国际贸易中心(ITW)数据库:http://legacy.intracen.org/

3 进口排名前20位的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1-2010年)

不难发现,这些国家在2008年以前的贸易普遍呈现出较为平稳增长的态势,但是到了2009年,也就是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一年,各国的出口和进口都同时表现出急剧的下滑,发生了同样的总崩溃现象。其中,2008年出口排名前三的德国、中国和美国下降幅度分别达23.1%16.0%18.7%;而出口排名前20名的国家平均下降幅度则达到21.5%,这意味着所有出口大国的出口量平均下降幅度超过五分之一。而2008年进口排名前三的美国、德国和中国则分别下降26.0%11.2%22.1%,进口排名前20名的国家平均下降幅度更是高达23.5%。这一方面说明金融危机对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出口国和进口国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并且各国经济所受到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同步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危机自美国爆发后确实迅速地波及到了全球,进而导致了美国闯祸,全世界买单全球化负面效应[20]

然而,非常值得注意的两点:(1)金融危机对进口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对出口的影响。从出口排名前20位和进口排名前20位的国家的进出口情况来看,进口的整体波动幅度相对出口而言要大出2个百分点。其中,尤其是以此次危机发生国美国最具代表性,其出口在2009年的下降幅度为18.7%,而进口下降的幅度则高达26.0%,两者相差8.6个百分点。(2)金融危机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对发展中大国的影响。2009年,中国和印度的出口相比2008年下降幅度分别为16.0%2.8%,而进口下降幅度分别为11.2%11.6%,都远远低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进、出口下降幅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正是因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更多地是发展金融领域的虚拟经济,进口较多,而发展中大国更多地是发展生产领域的实体经济,出口较多,而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来看,生产领域中的事件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21]。因此,当金融危机导致这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蹒跚踉跄之时,发展中大国的发展脚步则相对平稳,并且其在危机后恢复的速度也相对较快。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极大地改变了全球贸易网络格局。全球贸易网络从2001-2009年的发展演变概况,见表1

1 全球贸易网络不同变动幅度的关系变化情况(2002-2009年)

年份

     

     

     

     

     

     

     

     

     

合计

2002

53

34

93

626

2106

3413

3738

3515

2156

15734

2003

140

73

225

910

2690

3935

4085

3596

2162

17816

2004

213

120

265

1219

2975

4102

4222

3519

2219

18854

2005

161

106

231

1132

3013

4040

4090

3405

2142

18320

2006

222

121

322

1284

3054

3937

4071

3389

2216

18616

2007

267

147

333

1388

3388

4229

4054

3343

2043

19192

2008

336

170

387

1491

3516

4023

3823

3160

2015

18921

2009

15

11

50

303

1296

2437

2900

2751

1777

11540

年份

     

     

     

     

     

     

     

     

     

合计

2002

19

13

28

303

1269

2708

3200

2932

1967

12439

2003

3

6

13

167

872

2186

2822

2999

1975

11043

2004

4

1

10

93

694

2032

2969

2956

1884

10643

2005

6

5

19

204

1086

2350

3053

3133

2019

11875

2006

8

4

33

232

1146

2428

3122

2932

2048

11953

2007

23

17

48

266

1093

2058

2888

2874

1992

11259

2008

16

6

51

288

1242

2345

3026

2856

1864

11694

2009

479

209

458

1541

3378

3884

3786

3125

2005

18865

注:表1中的数据表示全球贸易网络中出口或进口贸易额增加量或减少量在某一区间内的贸易伙伴数量。(1)-(9)分别表示全球贸易网络中两国间出口或进口额相对上一年的增加量(单位:美元)在区间[15亿,*)[10亿,15亿)[5亿,10亿)[1亿,5亿)[1千万,1亿)[1百万,1千万)[1十万,1百万) [1万,1十万)(01)内的贸易伙伴数量;而-则分别表示全球贸易网络中两国间出口或进口额相对上一年减少量(单位:美元)在区间(*-15亿] (-15亿,-10亿](-10亿,-5亿](-5亿,-1亿](-1亿,-1千万](-1千万,-1百万](-1百万,-1十万](-1十万,-1](-1万,0) 内的贸易伙伴数量。

从表1可以看出,2001-2008年间世界各国相互间的出口和进口呈现增长态势的贸易伙伴明显居多,但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这种格局到了2009年就开始出现了很大的变化。2001年全球贸易网络中两国间进口或出口额出现增长的贸易伙伴数合计为15734对,而两国间进口或出口额出现下降的贸易伙伴数合计仅为12439对,前者比后者多出3295对;到了2007年,进口或出口额出现增长的贸易伙伴数合计增加到19192对,而进口或出口额出现下降的贸易伙伴数合计下降到只有11259对,两者相差高达7933对。但到了金融危机开始深化的2008年,这种局面在网络中开始出现初步逆转,进口或出口额出现增长的贸易伙伴数合计开始减少为18921对,比上一年减少271对;与之相对应的是,进口或出口额出现减少的贸易伙伴数合计则增加到了11694对,比上一年增加435对。这说明金融危机在2008年开始在全球贸易网络中表现出局部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进口或出口额增量不超过100万的区间,及进口或出口额减量在10-5亿美元的区间内。但是,到了2009年,情况则出现了很大的逆转,金融危机已经开始产生全局性的影响,进口或出口额出现增长的贸易伙伴数合计骤减至11540对,而进口或出口额出现下降的贸易伙伴数合计则剧增到了18865对。

并且,金融危机传导并波及到了全球贸易网络的各个层面,确实是一场普遍的危机。从表1可以看出,2001-2008年出口或进口增加量超过1千万美元的贸易伙伴数量出现了稳定、持续的增长。例如,出口或进口量超过15亿美元的贸易伙伴数量从53对增长到了336对,增长了5倍之多。而出口或进口额出现减少的贸易伙伴数量则基本表现平稳,波动性不是很大。但到了2009年,出口或进口额出现增长的贸易伙伴数量在9个不同的增幅区间内都出现了明显地衰减,而出口或进口额出现下降的贸易伙伴数量则在9个不同的降幅区间内则都出现了明显地提升,而且,降幅程度较大的区间内的贸易伙伴数量变化尤为惨烈。2009年出口或进口额增量超过15亿美元的贸易伙伴数量从2008年的336对下滑至仅有15对,而出口或进口额减少超过15亿美元的贸易伙伴数量则从2008年的16对提升到了479对。这说明此次金融危机传导波及的面是全球性、系统性的。因此,在全球化时代面对金融危机,确实没有真正的旁观者,没有哪个经济体能独善其身[22]。并且,金融危机通过在全球贸易网络中影响国家间的进口和出口向外扩散传导,这说明国际贸易传导确实是金融危机最为主要和关键的渠道,它将金融危机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国及世界各国之间各个等级层面的经济关系。

    为更好地理清金融危机通过贸易传导在网络中传播的过程,仍需弄清楚以下两个问题:哪些国家在全球贸易网络中处于关键地位?它们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分别受到多大的影响?为此,本文重点选取了出口或进口额增加量或减少量超过15亿美元的贸易伙伴来直观地分析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图4和图5的左图给出了20072008年全球出口或进口额变动超过15亿美元的贸易伙伴关系网络。

 

增量超过15亿美元                        减量超过15亿美元

注:网络中的箭头指出表示出口,箭头指入表示进口,后同。

4 进口或进口额变化超过15亿美元的贸易伙伴关系网(2007年)

        增量超过15亿美元                        减量超过15亿美元

5 进口或进口额变化超过15亿美元的贸易伙伴关系网(2008年)

        增量超过15亿美元                        减量超过15亿美元

6进口或进口额变化超过15亿美元的贸易伙伴关系网(2009年)

从图4和图5中不难发现,中国(CHN)、美国(USA)、俄国(RUS)、德国(DEU)、荷兰(NLD)、印度(IND)、英国(GBR)、法国(FRA)、日本(JPN)、韩国(KOR)及意大利(ITA)一直都处于出口或进口额增长超过15亿美元的贸易伙伴关系网络。但2007年主要是中国、美国和德国在网络中的地位最为突出,而到了2008年则是中国、美国、德国、印度、法国和日本在网络中的地位最为突出,这种变化说明世界多极化进程在加速,全球经济网络整体发展较为平稳。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图4和图5的右图分别给出了2007年和2008年全球出口或进口额减少超过15亿美元的贸易伙伴关系网络。从图中可见,2007年贸易关系调整较大的是沙特阿拉伯(SAU)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ARE),而美国在这一年则主要是来自日本和马来西亚(MSY)的进口减少,而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出口减少。到了2008年,美国和英国已经开始演变成该网络中最突出的国家,其中,美国同时对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SGP)和日本的出口大幅减少。这意味着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已经通过全球贸易网络开始了局部的传播,但还没有全面扩散。

然而,如果对比图5和图6,则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在2009年开始全面摧残整个全球贸易网络,致使其遍体鳞伤。2009年,全球出口或进口额增长超过15亿美元的贸易伙伴关系网络变得非常稀疏零星,但全球出口或进口额减少超过15亿美元的贸易伙伴关系网络则相当于把2008年全球出口或进口额增长超过15亿美元的贸易伙伴关系网络直接乾坤大挪移式地扯了过去,并且其贸易关系密集程度变得更大。其中,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荷兰、印度、英国、法国、日本、韩国及意大利都成了重灾区,而和美国联系更加紧密的加拿大(CAN)、墨西哥(MEX)及欧洲大国西班牙(ESP)、瑞士(SWE)及芬兰(FIN)等国也被拉入了这个受危机影响最深的漩涡。在这个巨大的漩涡中,美国作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国成为最突出的节点,在它国内爆发的金融危机通过世界经济网中的贸易传导将所有国家拉入了危机的泥潭之中。由此可见,在危机爆发时,借助资本建立的知识经济—工业经济的全球经济网络结构,已经凸显为危机传导线路图。这说明,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资本的全球逐利确实导致了这种网络式的危机传播过程,金融危机的国际贸易传导内生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危机已经与世界市场网密不可分地结合起来,并且与国际间的现实买卖问题融为一体,而危机对外扩散的最主要途径正是基于现实买卖的贸易传导。

五、世界市场网下我国防范和治理危机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参与全球化分工和防范危机并举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可以看出,危机爆发的内在根源是资本的逐利特性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并最终回归到商品层面,在现实买卖的过程中通过世界市场网不可避免的扩散至型网络关系中的任何一个节点。网络中的各国都不可能在危机浪潮中独善其身,我国同样如此,但也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人类发展进步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一方面,我国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分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在参与全球化分工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全球市场、资源及各种生产要素,通过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与国际金融,共享全球化发展成果,适度多元化地分散国内风险,最大化本国的经济与政治利益。另一方面,在当今国际市场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国际金融风险正变得越来越隐蔽和多样化的新条件下,我国开放的市场环境也会面临许多潜在的风险,尤其是一些薄弱环节更容易引发经济危机。若让市场处于完全竞争和无监管状态,则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可能更深,传导过程可能更快。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都往纵深方向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同时也要适当对国内外市场进行干预,尤其是要加强市场监管,这或许是预防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具体干预和监管措施包括,尽可能参与国际规则与标准的制定,提高在国际经济话语权,强化对国内宏、微观市场的调控与监管,及摆脱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等。

(二)倡导强化国际合作,控制危机传导源及渠道

控制危机的传导与扩散,主要包括控制传导源和切断传导渠道两类措施。随着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速度的加快,源头国发生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会蔓延至其他国家,甚至可能会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危机一旦发生,世界市场网中的各节点国都会成为危机的传导渠道和可能再生的传导源。因此,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代表,在危机发生时理应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合理、合法、适度地运用世界规则与国内经济手段,尽可能较快地发展本国经济,以将危机消弥于国内。但是,仅通过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努力来控制危机传导是远远不够的。危机的控制是一个全球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国家的协同合作,以减少危机传导的可能性。我国一直以来就倡导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各国高度关注国际间的协同、合作与国际承诺,建立相关调控制度与合作机制,增强金融与贸易监管政策的一致性。例如倡导加强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职能与作用,倡导两国或多国家加强区域经贸与货币合作等,以增强整体竞争力,化外部冲击为内部矛盾,切断危机传导渠道等。

(三)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提高抵御贸易风险能力

再生于一般生产活动之上的金融活动越来越与实体经济相脱节,资本过度放任造成的金融市场虚假繁荣也往往成为危机爆发的源体。一旦危机发生,虚拟经济往往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崩盘。而实体经济虽然在危机之中不可避免也会受到冲击,但整体波动相对较小。既然生产领域中的事件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21],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不但能增强危机扩散过程中的防范和抵御能力,而且有助于危机发生后经济较快恢复。例如,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支持实体经济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稳定国际市场需求,降低危机发生时的产品淘汰风险等。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注重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互联网+、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实体经济的发展,培育新的竞争力,减少危机发生时对产业的冲击与风险。要营造有利于不同所有制类型实体企业发展的宏、微观环境,由于不同所有制类型实体企业在要素资源的来源、再配置及信贷限制等问题上存在差异,可以利用企业主体的多元化分散贸易危机发生时带来的风险。

(四)挖掘危中之机参与全球贸易格局重组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深化,会对全球贸易网络格局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于世界多极化进程正在加速,各国两两间的贸易关系正在不断深化,金融危机通过世界市场网的扩散,将大部分国家的贸易都拉入危机的泥潭之中,尤其是与危机爆发国联系紧密的国家,及处于全球贸易网络重要节点的一些国家。但在这种网络式的危机传播过程中,不同国家贸易传导危机的速度与深度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克服并实现化“危”为“机”的关键就存在于这种差别之中。因此,中国应统统揽全局,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抓住中之,将损失由相对较多化为相对较少,争取在贸易格局调整过程中成长为贸易大国、贸易强国。譬如,对外,多元化的经济网络关系具有较强的抗击风险能力,要通过一揽子计划发展多节点的贸易网络关系,降低对某些特定国家经济波动的敏感度,以避免危机传导过程中贸易过渡依赖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同时,要建立与完善灵活的汇率制度,提高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反应能力。要将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弥补危机发生时国外需求萎缩的影响。要布局未来经济发展,积极鼓励创新创业,培育全民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新动力。只有增强被危机传导过程中的内部抗压能力,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释放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Kiyotaki N., J. Moore. Credit cycles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 105(2): 211-248.

[2] Allen M., Rosenerg, C. Keller, B. A Balance Sheet Approach to Financial Crisis [Z] IMF Working Paper, 2002.

[3] 张培. 金融危机传导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宏观资产负债表的视角[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3)73-79.

[4] Baker M, Wurgler J, Yuan Y. Global, local, and contagious investor sentiment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2, 104 (5): 272-287.

[5] Hudson Y, Green C J. Born in the USA? Contagion investor sentiment and UK equity return [Z]. IDEAS Working Paper, 2013. 

[6] 文凤华,杨鑫,龚旭.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投资者情绪的传染性分析[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 (3): 623-629.

[7] Prugl, E. If Lehman Brothers had been Lehman Sisters: Gender and myth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J].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ociology, 2012, (1): 21-25.

[8] Lagarde, C. Women, power and the challeng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N]. New York Times, 2010-5-11.

[9] Buch C M., Kesternich I., Lipponer A. Exports versus FDI revisited: Does Finance Matter? [Z]. CEPR Discussion Papers, 2010.

[10] Chor D., Manova K. Off the cliff and back? Credit condi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ur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2, (1) :117-133.

[11] 余子良, 佟家栋, 洪倩霖. 贸易信贷资金成本金融危机冲击与企业出口集约边际[J]. 世界经济研究. 2015, (4): 64-71.

[12] 陈波, 荆然. 金融危机融资成本与我国出口贸易变动[J]. 经济研究, 2013, (2): 30-41.

[13] 金洪飞, 万兰兰, 黎奋华. 汇率制度是否影响失业率?——基于全球经济体的面板数据之经验分析[J]. 科学决策, 2014, (9): 1-15.

[14] 苗建青, 邵青贤. 我国FDI的空间结构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 科学决策, 2014, (8): 47-69.

[1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M].

: 人民出版社,1974: 831.

[1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469-470.

[17] 王聪, 张铁强. 经济开放进程中金融危机冲击比较研究[J]. 金融研究. 2011, (3): 97-110.

[1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99, 557.

[1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M].

京:人民出版社,1974: 147.

[20] 王伟光.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和原因[N]. 光明日报, 2009-5-12.

[21]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危机理论研究课题组. 国际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J]. 求是, 2009, (24): 17-18.

[22] 任平. 马克思资本批判辩证视域的当代启示—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哲学反思[J]. 哲学动态,2009, (4): 5-12.

The Trade Transmission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t of the World-market

——Based on the Revisiting of 2008 Year’s Financial Crisis

QI Jiang-yi1,  YANG Li-gao2

(1.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epartment of Finance, Changsha 410082;        2.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angsha Science& Technology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6)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world economy is actually "the net of the world market”. In fact, it is the net of the world market that leads financial crisis to spread worldly. Commodity is the origin of all market economy contradictions, and the capitalism system endogenously determines that international trade is the key and direct transmission channels for financial crisis to spread through the world market net. Based on the revisiting of 2008 year’s financial crisis, firstly, we prob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t of the world market. Secondly, we analyz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trade transmission of financial crisis according to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 of capitalism. Thirdly, we study the mechanism of that how does the financial crisis become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by the way of trade transmission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2008 year’s financial crisis. Finally, we carry out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China to prevent and treat crisis in the net of the world marke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Key words: The Net of the World-market; Financial Crisis; Trade Transmission; Global Trade Network;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