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权利应该得到尊重


    近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冲冠一怒”的新闻刷爆了资本圈,也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此前董明珠参加股东大会进场时,现场往往掌声雷动,然而在上周五举行的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竟然“破天荒”地没有掌声,正如董明珠声称的“第一次”。其实,对于此次股东大会而言,没有掌声实际上也是参会股东与董明珠、与上市公司的一次博弈,也决定了此后诸多议案被否决的命运。

    格力电器今年2月份开始停牌筹划重大事项,8月份抛出发行股份以130亿元的对价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以及定增募集97亿元配套资金的方案。该方案一出,立即遭到市场的质疑。主要包括,珠海银隆是否特有所值?估值60亿元,以两倍的价格收购;格力电器现金流充足,为何还要募集配套资金?此前多家家电企业跨界已出现众多失败的案例,格力电器能否“独善其身”?定增对象包括格力电器员工持股计划,而董明珠将认购其中的40%。当然,最重要的在于,无论是收购珠海银隆还是定增,投资者认为股权比例将被稀释,进而影响到自身的利益。

    显然,董明珠与投资者所站的角度是不同的,一个从自身利益方面考量,一个站在上市公司发展的角度。这亦是双方产生博弈的根源。无论站在何种角度,并没有对与错之分,而只有投票结果上的分别。

    其实,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的某些言论,个人认为还是值得商榷的。投资者投资一家上市公司,目的是为了获取回报。如果不上市,格力或许没有发展得现在这么好,而不“亏待”股东,亦是一个上市公司应有的素养。而至于说多少年不分红的问题,恐怕也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决定的。退一步讲,即使其能“决定”一段时间不分红,但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

    格力电器众多议案遭到否决,应该并不意外,因为此前已经遭到诸多方面的质疑。而且,从格力电器的股权结构看,第一大股东格力集团持股不过18.22%,董明珠持股0.74%,两者相加不过19%,对于表决议案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最终其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的议案涉险过关,反应出众多投资者的态度,而对于董明珠而言,已属万幸。

    格力电器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否会重蹈其它家电类企业的覆辙,时间将会给我们答案。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在股东大会进行表决时,无论是用手投票,还是用“脚”投票,都应该得到尊重。而至于格力跨界的结果如何,是成为上市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还是变成了累赘,最终也只能由投资者来承担,因为这些都是投资者自己选择的。

    事实上,近几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如火如荼的背后,并不乏重组标的变成上市公司“包袱”的案例。某些上市公司在筹划重大事项时,将重组标的吹嘘得异常美好,既有前景也有“钱景”,但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相关方案获得通过,无不是股东投票后的结果。因此,在股东权利得到尊重的同时,也理应承担权利所带来的代价。

    对于格力电器的董明珠而言,根本无须为没有掌声而心生怒气,也无须为某些议案没有通过而不爽,即使其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与前十大股东。资本市场奉行“资本多数决”的原则,股东是否鼓掌,投赞成票或反对票,这是他们的权利,而结果亦由其承担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