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新网报道,10月12日下午,央行召集5家国有大行及12家股份制银行高管及个贷、资产负债部门总经理,召开商业银行住房信贷会议,传达房地产调控的会议精神。央行要求各商业银行理性对待楼市,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强化住房信贷管理,控制好相关贷款风险。
央行缘何要坚强商业银行的地产信贷,不在于目前楼市不良贷风险有多大,而在于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会积累整个经济风险,让国家过度依赖地产经济,对其他行业产生挤出效应,进一步推升融资压力,从而妨碍经济转型和经济未来健康发展。但是在目前金融环境下,在目前实体经济盈利水平下,央行的约谈效果几何值得怀疑。
央行数据显示,2012年个人购房贷款尚不足1万亿,为9610亿元。2013年也仅为1.7万亿。但是进入14年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下滑,经济转型让位于保增长,各地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地产库存高企,亟待去库存来缓解经济增长压力,9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 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加上央行货币政策转向明显宽松,市场资产荒开始抬头,投机者和刚性需求集中爆发,地产尤其是一线二线城市地产价格出现了一轮快速上涨,商业银行应该是一个推波助澜者,当年新增房贷投放飙升至2.68万亿。2015年在央行5次降息下,商业银行再投放了2.66万亿的新增房贷。在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中,有至少2.3万亿投向了购房贷款(接近2015年全年的水平),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31%。进入下半年,资金仍在蜂拥而入。7月全国人民币贷款增加4636亿,其中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4773亿,新增贷款全部是房贷。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的主力军仍然是个人住房贷款,人民币贷款增长9487亿元,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755亿元,其中以个人按揭贷款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占比近八成,从各家银行来说,也把住房贷款作为重头戏,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新增按揭贷款比例超过上半年新增贷款的一半,分别为64.01%、62.71%、57.07%和55.30%。
与地产信贷高烧不退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民间投资大幅下滑, 2016年初以来,我国民间投资增速出现了近几年来尚未有过的严重下滑局面,1-7月,其累计同比名义增速降至2.1%,就民间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来看,2016年1-7月,该比重明显下降至61.4%,首先有市场赢利预期已不再被看好,2016年1-7月,利润增速虽只有6%左右,民间投资只好选择观望,以避险。其次是利润增速下滑与地产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涨不无关系,三是银行玩命般的押注地产信贷,自然放弃了部分实体经济贷款,地产挤出效应使然,因此如何平衡地产价格与实体经济平衡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压缩地产信贷成为调控的一个重要方向。
针对地产泡沫,不仅遭遇世界一些机构和专家的炮轰,最为关注的是世界银行的警示。而且国内学者广泛质疑,典型的就是要抑制资产泡沫。现在又提高到银行自己挖坑埋自己的高度,那就是地产商的土地购置款都是通过银行信贷获取,都是通过债务融资获取,通过购房尾款获取,杠杆率高达10倍,一旦地产价格下跌,地产商可以毫发无伤,而银行成为最后买单者。因此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开始要压缩新贷规模,在2016年第四次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周小川指出,近期中国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较快。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复苏逐步正常化,中国也会对信贷增长有所控制。信贷控制与房价上涨过快之间有何因果关系,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没有大量信贷支持,房地产价格是不可能出现快速上涨的。但是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 央行缘何钟情于房地产贷款?
就在于房地产信贷相对来说是一个优质资产,不良贷非常低,15年是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的一个转折点,而不良贷主要来自于,批发零售制造业和某些产能过剩行业,比如煤炭钢铁水泥玻璃等, 批发零售是15年商业银行的重灾区,就国有四大行而言,批零的不良贷款率约达7%,其中农业银行最高约7.82%,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分别约7.09%和6.09%。与此同时,制造业亦是一个重灾区,建行和农行在该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均超过4%,其中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不良贷款率偏高。
房地产、建筑等行业低于预期,不良贷款率基本持平于整体水平,甚至略低。农行和建行有关房地产贷款的不良率略超过1%,而工商银行该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仍不及1%。何况银行认为存量地产和建筑行业中超过60%的主体为地方政府平台,因而其还款来源与政府信用背书高度相关,即使贷款出现逾期,商业银行将其认定为不良贷款的动机仍较弱。而住房抵押贷款不良贷更低,从资产质量来看,按揭贷款不良贷款率不到0.5%,远远低于整体银行业2%左右的不良贷款水平,已成为信贷投放的优质资产,即使出现违约,也有房子抵押在手,还债率较高。
可见银行放弃部分实体经济贷款加码地产贷款不是没有原因的。而是有着现实的因素在内!是本着自己利益最大化来考虑的,是本着自己的资产安全来考虑的,要一个理性经济人承担国家赋予的政策目标并不现实,存在一些障碍。
中国GDP增速虽然保持在6.7%的相对高位,但是与历史高增长相比,已经是很低的增加值了,中国政府保增长的压力依然很大,货币政策总体上保持宽松状态,市场流动性依然较为丰裕,加上多次降准释放的流动性,银行放贷冲动依然强烈,但是实体经济不振,民间投资下滑,实体经济对长期信贷依然较为疲弱,有的行业尤其是部分中小微对信贷需求较为旺盛,但是由于诚信缺失,行业基本面不景气,加上可抵押资产非常缺乏,银行出于风险考量不愿意放贷,即使属于新技术行业,风险无法衡量,加上没有可以抵押的资产,也是处于无米下锅的窘境,实际上银行可以投放的优质资产并不多,选择余地也不大,大家挤独木桥投放地产贷款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就造成了一种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脱节,造成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尖锐矛盾,需要信贷支持的行业得不到央行宽松货币的雨露滋润,陷入融资难与贵的尴尬境地,而地产行业则是受到银行业的青睐。
这就让央行左右为难了,一方面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巨大,面临融资难与贵的压力,需要央行不断释放流动性,但是央行即使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压低市场资金利率,恐怕对实体经济也是无事无补,大量流动性囤积于金融体系内自我炒作自我膨胀,大量流动性避实就虚,进入楼市、股市、汇市和期货市场,洪水一般的流动性过处就是一地疯狂,楼市暴涨,股市暴涨,期货暴涨,汇市大跌。实体经济依然步履蹒跚,不见多大起色,更为严重的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越是宽松,市场流动性越是泛滥,资产价格越是暴涨,资金越是不断追逐,市场挤出效应也就越大,实体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以地产调控为例,虽然在政策打压之下,房子成交大幅下滑,银行房子抵押贷款可能出现大幅下滑,但是在货币总量不变下,银行大大降低地产抵押贷款腾出来的资金是不是就会进入实体经济依然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离开地产投机难道就不会进入其他领域疯狂炒作,就不会停留在银行体系空转。只要实体经济盈利状况不出现根本性转变,资产质量不出现转折,银行资金要避免脱实向虚笔者认为非常之难。
针对这种金融异象,央行银监会该如何检讨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是一个历史难题,商业银行有自己的风控机制和盈利要求,只要银行的信贷合规,不超出现有法律的规定,总不能强迫商业银行不做低风险房贷而转向高风险的实体经济贷款,让自身充满经营风险,这是对自己不负责,是对股东不负责,这与市场化改革下的减少有形之手干预是不相符合的,也是不切实际的,也不是一个理性经济人的正常所为。
因此货币宽松的政策要适度,防止资产价格膨胀加剧实体经济成本,中国可能更需要积极的扩张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开启新的一轮减税政策,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另外要大力加大反腐败力度,减少实体经济不必要的非经营支出,某些企业过高的招待费用背后就是腐败在作祟,最后是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的环节,降低实体经济的行政支出成本。
只要实体经济走出困境,实体企业经营水平有效提升,现金流趋于好转,银行才不至于走独木桥加码地产信贷,才可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形成正面双向刺激,否则实体经济每况愈下,资产质量让人担忧,不良贷居高不下,要银行加大支持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就是强人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