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品等价交换原理的解释(鲁醒)
摘要:
本文目的是解决困扰经济学界数百年的商品等价交换问题。思路是:首先通过分析认为商品的成因源于交换需求,交换行为对商品的需求表现为使用要求与供应要求二部分,商品满足使用要求的用途产生商品使用价值,商品的存在满足供应要求的重要性产生商品需求价值,商品满足交换需求的价值是使用价值与需求价值的统一。由此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找到商品财富的质与量的尺度(商品财富量)和商品价值的质与量的尺度(商品价值量)。
其次是寻找商品在交换中的共同点,发现所有商品的生产过程与进入待消费状态的流通过程都需要人类的劳动,所以,商品是人类劳动成果,所有商品都可以用生产与流通过程消耗的劳动价值成本来度量大小,从而发现商品与社会劳动量之间存在的度量关系。
其三是对商品交换价值进行分析,发现商品交换价值是被购买者承认的价值,商品交换价值量是商品劳动价值成本与商品交换价值的综合。进而对商品交换的买卖矛盾进行分析,证明商品出售者心理交换价值量的等价交换实质是商品交换价值量的等价交换,并由此发现不同商品之间等价交换的价格公式。进而分析货币的产生过程,并说明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公式。
最后是分析商品交换行为的本质,发现商品交换行为既是生产分工合作行为,又是消费资源与劳动资源的按需分配行为。
关键词:商品等价交换原理 使用价值 需求价值 交换价值 价值系数 价格公式
正文
一、对商品财富与商品价值的质与量的分析
1.商品的成因与研究起点
人通过消费生存资料解决生存矛盾,人解决生存问题的资本是拥有的各种生存资料(如粮食、衣服、住房、工具、燃料等财富)。人通过消费生产要素类财富来解决生存资料的生产供应问题,生产供应各种生存资料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资源、土地资源、原料资源、工具设施、能量资源、劳动资源等生产要素类财富是解决生存资料供求矛盾的资本。在生存资料类财富或生产要素类财富的生产供应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用自己的过剩资源换取自己短缺资源的交换供应行为。这些用于交换的过剩资源称为商品。
商品是因为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商品价格变化也是商品交换产生的一种现象。所以,研究商品要从交换行为对商品的需求情况开始。
交换行为对商品的需求由使用要求与供应要求二部分组成。价值的字典解释(1995版)是用途或重要性。商品满足使用要求的用途称为商品使用价值,商品的存在量满足供应要求的重要性称为商品需求价值。商品满足需求的用途称为商品价值,商品价值是商品使用价值与商品需求价值的综合。
2.商品的存在形式
商品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如非物质形式的知识服务劳动、技术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信息服务等都可以用商品形式出售。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财富,财富包含了一切形式的存在,如物质运动规律、生产技术、思想观念、文化习俗、制度规定、语言文字之类的规则存在;生存环境系统、供水系统、供电系统、社会管理系统、金融系统、信息反馈系统之类的系统存在;生产行为能量、劳动行为能量、太阳能、核能量之类的能量存在;粮食、铁、生活用品、家电之类的物品存在。对这些财富进行抽象,所有财富的唯一共同点是对人解决问题有帮助。这些财富用于交换时,就成为商品。
3.商品使用价值的质与量的尺度分析——商品财富量
黑格尔认为,质和量都是事物的基本属性,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规定性。质和量是不可分的,质与量的统一,就是度,或曰尺度。他说:“质首先就具有与存在相同一的性质,两者的性质相同到这样程度,如果某物失掉它的质,则这物便失其所以为这物的存在。”“量的性质便与存在相外在,量的多少并不影响到存在”。“尺度是第三阶段的存在,是前两个阶段的统一,是有质的量。一切事物莫不有尺度”。
商品帮助人解决矛盾的功用与效能,称为功能。功能是商品有用性(使用价值)的质的具体表现。商品功能的存在状况可以用商品各功能参量符合使用要求标准的达标系数的集合表示。商品各功能参量达标系数的最小值反映商品功能的整体成效,定义为功能系数或有用系数,用以反映商品特定用途的功能大小,其体现商品有用性(使用价值)的质的存在尺度。商品功能系数=min{各功能参量达标系数}。功能系数小于1,就说明功能不达标,对解决矛盾没有用。
物体形式的商品具有使用寿命,使用寿命可用商品功能的可持续使用次数或时间表示。商品功能的使用寿命与要求标准的比值称为使用寿命达标系数。使用寿命达标系数反映商品有用性(使用价值)的量的存在尺度。商品的功能系数与使用寿命达标系数之积反映商品功能的质量情况,可称为商品功能质量系数或商品使用价值系数。
商品功能质量系数与商品的数量之积就是商品财富的有用数量,是商品财富的存在尺度,称为商品财富量或商品使用价值量。
再说商品财富的社会尺度。商品功能的大小可以用社会规定的功能参量要求标准来衡量,不同商品因为功能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参量社会衡量标准。假设,Q量某商品的功能参量为{a、b、c、d、e},使用寿命为s,社会规定该类商品的功能参量社会衡量标准为{A、B、C、D、E},使用寿命要求标准为S,则Q量某商品的社会标准财富量=Q×商品功能社会质量系数=Q×min{a/A,b/B,c/C,d/D,e/E,f/F}×(s/S)个社会标准商品数量。
例如,Q吨燃油的总热量为K千卡,用标准煤(7千卡/千克)来衡量Q吨燃油的社会财富大小,则Q吨燃油的社会标准财富量=(K÷7)千克标准煤。
当今社会一般用型号规格来规定商品功能参量及使用寿命的社会要求标准,用型号规格定义的商品称为标准商品。商品可以直接用标准商品规定的要求标准衡量其社会财富量大小,Q量商品社会财富量=(Q×商品功能标准质量系数)个某型号规格标准商品。
3.商品需求价值的质与量的尺度分析——商品价值量。
对商品的需求不仅仅表现在商品的有用性上,还表现在对商品的量的供应需求上。商品财富量在供应上的需求程度体现商品存在的重要性,其大小可用解决问题时间段的商品预期需求量与预期拥有量的比值表示,称为商品需求系数,其体现商品需求价值的质的存在尺度。(商品预期需求量=期初预期需求量+期间预期需求增加量;商品预期拥有量=期初预期拥有量+期间预期供应量。商品预期需求量与预期拥有量均指某时段商品财富量的预期需求量与预期拥有量。)
商品财富量体现商品满足供应需求的量,商品财富量的存在重要性体现商品满足供应需求的质,商品财富量与商品需求系数之积体现商品财富量的存在重要性的价值尺度,可定义为商品价值量(或称为商品需求价值量)。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商品功能质量系数×商品需求系数=商品财富量×商品需求系数。
商品功能质量系数反映商品的有用性,体现商品功能的质满足使用要求的有用程度。商品需求系数反映商品的存在重要性,体现商品功能的量满足供应要求的重要程度。商品功能质量系数与商品需求系数之积体现商品功能存在的有用性与重要性的统一,反映商品使用价值与需求价值的统一,反映商品满足需求矛盾的使用要求与供应要求的统一,所以,商品功能质量系数与商品需求系数之积定义为商品价值系数。
商品价值系数是综合反映商品功能存在的有用性与重要性大小的系数,是反映商品价值属性的参量。商品价值量反映商品功能存在满足需求的尺度。
例如,五口之家有5亩地,日均消耗粮食5斤,粮食年均消耗量约为365天×5斤/天=1825斤。现有存粮200斤,距离粮食收获季节尚有100天。5亩土地一年收获二季,平均亩产粮食200斤,预计粮食年收获量为2000斤。若粮食安全储备需求按30天计算,则未来一年的粮食需求系数=[(365天+30天+100天)×5斤/天] /(2000斤+200斤)=1.125。若粮食保管好,粮食质量系数始终为1,则未来一年的粮食价值系数=1.125。也就是说,未来一年中,200斤粮食的价值量=200斤×1.125=225斤。未来一年200斤粮食在这五口之家被承认的数量是225斤,225斤÷5斤/天=45天, 200斤粮食要维持45天的生存,日均消耗定额要减少为4.44斤。
但是,在距离收获季节100天的期间,粮食预期需求量是100天×5斤/天=500斤,粮食预期拥有量是库存的200斤粮食,这100天的粮食需求系数=500/200=2.5。若库存粮食质量系数始终为1,则库存200斤粮食的价值系数为2.5。库存200斤粮食的价值量=2.5×200斤=500斤,未来100天库存200斤粮食在五口之家被承认的数量是500斤。由于库存200斤粮食需要维持100天的生存,因而日均消耗定额要减少为2斤。
二、商品等价交换的度量
1.商品与劳动量之间度量关系的发现
商品既可以是人工生产的物质产品,也可以是非人工生产的野生动植物、矿产等自然资源;既可以是非物质形态的生产技术或知识,也可以是物质形态的各种物品;既可以是人工创造的能量运动系统如水力发电系统、核能发电系统,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生存环境系统如适宜农耕的土地资源等。这些商品虽然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和功能,但它们都要通过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来获取。野生动植物、矿产等自然资源的获取,彩电、汽车等产品的生产,物质运动规律的发现,生产技术的发明,供水系统、发电系统的创造,把自然风景开发成旅游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占有与保卫等等,都要通过人的劳动来实现。
每种商品的生产都需要特定的技术,所以商品交换行为的本质是一种生产分工合作行为。物质商品的生产是人们根据物质运动规律按照生产技术规定的加工程序与加工要求使各种物质资料相互作用以形成符合功能要求标准的物品的行为;非物质商品的生产是人们根据发现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发现知识、根据物质运动规律发明生产技术以及提供技术服务的行为;野生动植物及矿产等大自然生产的商品的获取是人们根据物质运动规律在自然界寻找、捕捉(或挖掘、饲养、培植)、加工、保管、运输各种自然产品的行为,所以,商品的生产过程是不同工种劳动的合作过程。同样,商品的流通过程由商品保管、运输、销售等过程组成,商品的保管、运输、销售等过程需要不同的劳动技能,商品的流通过程也是不同工种劳动的合作过程。
因此,商品交换形成的生产分工合作是以劳动合作为基础,所有商品都蕴含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既是商品功能的交换,也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交换。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成果,因而可以用社会劳动量为标尺度量商品的量的大小。
请注意,这里是采用寻找商品获取过程的共同点的方法发现“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成果。”,从而把劳动量作为交换中度量商品的标尺,商品中蕴含的抽象人类劳动表现为获取商品的劳动价值成本。
而《资本论》是通过对商品交换价格的抽象分析发现了商品交换的度量标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马克思把发现的这个度量标尺视为商品的一种内在的质的存在,定义为商品价值。马克思这样做是错误的。黑格尔认为,“量是纯粹的存在,不过这种纯粹存在的规定性不再被认作与存在本身相同一,而是被认作扬弃了的或无关轻重的”。很显然,商品中蕴含的抽象人类劳动的多少,“与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大小无关”,只是纯粹与商品交换的度量有关。因此,商品中蕴含的抽象人类劳动,只是一种纯粹的度量性质的量的存在,不应该视为商品价值。
质和量是不可分的。作为交换中度量商品的量的商品劳动价值成本,是纯粹的量的存在,它必须有依存的质,这个依存的质应该是商品在交换中的价值存在(即商品使用价值与需求价值综合为一体的商品价值)。这是因为商品交换并不只是纯粹的抽象劳动的量的交换,还有商品使用价值的质的交换,更是以解决买卖双方供求矛盾为目的的交换。以劳动价值成本度量的商品财富量的存在必须与商品使用价值与需求价值相结合,也就是说,交换中的商品价值尺度(即商品交换价值量)应该是商品使用价值、商品需求价值与商品劳动价值成本的综合。
2.对劳动量的质与量的尺度分析——社会劳动量与劳动价值量
商品的量可以用人类抽象劳动度量,因此,这里需要对获取商品的劳动成本——劳动量进行分析。
单个人单位劳动时间消耗的体能称为劳动能耗单位,劳动能耗单位可以作为劳动行为体能消耗量的计量单位。如果劳动能耗单位是指单个人劳动一小时消耗的体能,劳动行为的体能消耗量就可以表示为计时工数量或工时数;如果劳动能耗单位是指单个人一天劳动八小时消耗的体能,劳动行为的体能消耗量就可以表示为计日工数量或工作日数。
计时工数、计日工数是用劳动能耗单位衡量的劳动行为体能消耗量,称为劳动量。不同种类劳动行为的劳动能耗单位存在差异,因而每种劳动行为的劳动量应当用工种来定义,称为工种劳动量,表述为某工种计时工数量、某工种计日工数量等。
劳动行为的成本仅仅是消耗的劳动量。劳动成果要求标准可以用各目标参量增加值要求标准的集合来表示。劳动行为各目标参量增加值达标系数的最小值反映劳动成果的达标情况,称为劳动成果达标系数。
劳动成果用单位劳动成果要求标准计量,表示为劳动成果量,劳动成果量是以标准劳动成果为单位表示的标准劳动成果数量,劳动成果量=劳动成果数量×劳动成果达标系数=标准劳动成果数量。
劳动行为的方式、方法称为劳动技术。劳动技术的效能直接表现为单个人消耗单位劳动时间体能获取的劳动成果量,我们称为劳动力。由于劳动量是用单个人单位劳动时间消耗的体能为单位计量的体能消耗量,因此,劳动力可以直接表示为单位劳动量获取的劳动成果量。每种劳动行为的劳动力可用工种名称定义,称为工种劳动力。
劳动力与劳动力要求标准的比值是劳动力达标系数,也可称为劳动量有用系数。劳动力达标系数=劳动力÷需求劳动力。
劳动行为可持续时间符合要求标准的程度称为劳动行为可持续时间达标系数。劳动行为可持续时间直接反映劳动者体能素质的情况,因而劳动行为可持续时间达标系数可以反映劳动者体能符合要求标准的达标程度。劳动力达标系数与劳动行为可持续时间达标系数之积综合反映劳动者劳动素质的质与量达标情况,可称为劳动质量系数。劳动质量系数与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之积是劳动者在行为过程中投入的标准劳动时间。
单位劳动时间投入的劳动量称为劳动强度,劳动强度主要反映单位劳动时间参与劳动的人数。劳动强度与劳动质量系数之积是用劳动者劳动素质要求标准衡量的劳动强度,称为标准劳动强度,表示为标准劳动人数。
劳动力与劳动量拥有量之积是预期可实现的劳动成果量,称为劳动能量。劳动力达标系数反映劳动量的功能大小,劳动力达标系数与劳动量之积可称为劳动量功能能量,表示为标准劳动量,其含义是标准劳动时间。请注意,标准劳动量就是劳动量的财富量。
若社会统一规定各工种劳动力的要求标准,并将工种劳动力与工种劳动力社会要求标准的比值定义为工种劳动力社会达标系数,则工种劳动力社会达标系数与工种劳动量之积是工种劳动量社会功能能量,表示为工种社会劳动量,其含义是社会标准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注意:社会劳动量是劳动量的社会财富量。
某时段某工种标准劳动量预期需求量与预期拥有量的比值反映该时段该工种标准劳动量的需求程度,体现劳动量的重要性存在程度,这里称为某工种劳动量需求系数。劳动量的有用性表现为劳动力达标系数,劳动力达标系数与劳动量需求系数之积是劳动量的有用性与重要性的统一,体现劳动量的价值大小,称为劳动量价值系数。劳动量价值系数与劳动量之积反映劳动量的财富价值尺度,称为劳动量价值量。劳动量价值量=劳动量价值系数×劳动量=劳动力达标系数×劳动量需求系数×劳动量。
劳动行为能力是单位劳动行为时间获取的劳动成果量。劳动行为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要求标准的比值是劳动行为功能系数,劳动行为功能系数=劳动行为能力÷劳动行为能力要求标准=(劳动力×劳动量/行为时间)÷(需求劳动力×劳动量/行为时间)=劳动力达标系数。
劳动行为能力与劳动可持续时间之积是劳动行为能量,劳动行为能量=劳动行为能力×可持续劳动时间=可实现劳动成果量=劳动力×劳动量拥有量=劳动能量。劳动行为功能系数与劳动可持续时间之积是劳动行为功能能量,表示为标准劳动行为时间。请注意:劳动行为功能能量就是劳动行为时间的财富量。
劳动行为功能系数与劳动行为可持续时间达标系数之积是劳动行为质量系数。劳动行为质量系数=劳动行为功能系数×劳动行为可持续时间达标系数=劳动力达标系数×劳动行为可持续时间达标系数=劳动者质量系数。
某时段劳动成果预期需求量与劳动成果预期拥有量的比值反映该时段劳动成果的重要性,称为某时段劳动成果需求系数。
劳动行为的有用性表现为劳动行为质量系数,劳动行为的重要性表现为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二者之积体现劳动行为有用性与重要性的统一,称为劳动行为价值系数。劳动行为价值系数与劳动行为时间之积反映劳动行为时间的价值尺度,体现劳动行为时间的财富价值大小,可称为劳动行为价值量。劳动行为价值量=劳动行为价值系数×劳动行为时间=劳动行为质量系数×劳动成果需求系数×劳动行为时间。请注意:劳动行为价值量就是劳动行为时间的财富价值量。
劳动量价值系数与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反映劳动量价值被劳动行为承认的情况,体现了劳动量价值与劳动行为价值的统一,称为劳动量消费价值系数。劳动量消费价值系数=劳动量价值系数×劳动成果需求系数=劳动力达标系数×劳动量需求系数×劳动成果需求系数。
由于劳动量的消费价值体现了劳动量价值与劳动行为价值的统一,因而劳动量消费价值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劳动价值,劳动量消费价值系数是劳动价值的状态参量。劳动量消费价值系数与劳动量之积反映劳动量消费价值的存在尺度,体现劳动量的财富价值实现程度,称为劳动量消费价值量,简称劳动价值量。公式表示为:
劳动价值量=劳动量消费价值系数×劳动量=劳动量价值量×劳动成果需求系数=劳动成果需求系数×劳动量需求系数×劳动力达标系数×劳动量=劳动量价值系数×劳动成果需求系数×劳动量。
3.用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度量劳动成果大小的方法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成果,进入待消费状态的商品是劳动分工合作的成果,蕴含了很多劳动成果。因此,要用劳动价值成本度量商品,就必须先计量劳动成果蕴含的劳动价值成本。在这里,度量劳动成果的劳动价值成本必须用社会标准来衡量。
劳动成果有简单劳动成果与复杂劳动成果之分。简单劳动成果是人纯粹运用劳动力解决矛盾的劳动成果。复杂劳动成果是人运用劳动力和其他劳动成果共同解决矛盾形成的劳动成果。在简单劳动成果基础上生产的复杂劳动成果可称为1级复杂劳动成果,在1级复杂劳动成果基础上生产的复杂劳动成果可称为2级复杂劳动成果,如此类推,在(N-1)级复杂劳动成果基础上生产的复杂劳动成果可称为N级复杂劳动成果。劳动成果量是劳动成果数量与劳动成果社会达标系数之积。劳动成果量与劳动成果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劳动成果社会价值量。
工种社会劳动量与工种劳动量社会需求系数之积称为工种社会劳动量价值量。生产简单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价值量的总和是简单劳动成果社会生产劳动价值成本,简单劳动成果社会生产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简单劳动成果社会生产劳动价值量。
简单劳动成果社会生产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是用简单劳动成果社会生产劳动价值成本度量简单劳动成果量的计量单位,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社会生产劳动价值成本单位。
这里把简单劳动成果社会生产劳动价值量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定义为简单劳动成果社会生产劳动价值单位。简单劳动成果社会生产劳动价值单位=简单劳动成果社会生产劳动价值量/简单劳动成果量=简单劳动成果社会生产劳动价值成本单位×简单劳动成果社会需求系数。
因劳动成果的生产地点与消费地点、生产时间与消费时间、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不同,生产出来的劳动成果要通过运输、保管、交换等过程才能进入待消费状况。劳动成果从产品到消费品的运动称为流通。简单劳动成果在流通过程中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的总和是简单劳动成果社会流通劳动成本。
简单劳动成果在流通过程中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价值量的总和是简单劳动成果社会流通劳动价值成本。简单劳动成果社会流通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简单劳动成果社会流通劳动价值量。
简单劳动成果社会生产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社会流通劳动价值成本之和是进入待消费状态的简单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成本。简单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简单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
简单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是被承认的简单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成本。生产与流通1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价值量及各简单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1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其与1级劳动成果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1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
1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是被承认的1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成本。生产与流通2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价值量及0~1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2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其与2级劳动成果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2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同理,生产与流通N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价值量及0~(N-1)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N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其与N级劳动成果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N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
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成本与劳动成果量的比值是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与劳动成果量的比值是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单位。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单位=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劳动成果社会需求系数
4. 用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度量商品的方法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成果。商品需求方对商品的功能、使用寿命、外观尺寸、重量等使用参量有着明确的要求标准。商品质量系数反映商品各种使用参量符合需求者使用要求标准的程度,商品数量与商品质量系数之积是商品在需求者心目中的标准商品数量,可称为个人标准商品数量。对商品需求者而言,不符合使用要求标准的商品是不合格商品。不同人对同一种商品的要求标准往往不同,所以,商品生产者只有根据大多数人的要求标准来生产商品,才能保证商品的销路。
商品生产者根据大多数人对商品的要求标准来设计产品,并用型号规格来反映商品各种功能参量的要求标准。为防止商品市场混乱,当今社会统一规定每类商品的生产质量要求标准,每种商品的社会质量达标情况都可以用型号规格商品表示的社会质量要求标准来衡量,商品符合型号规格要求标准的程度表示为社会标准质量系数,商品数量与商品社会标准质量系数之积是社会标准商品数量。
某时段商品社会预期需求量与商品社会预期拥有量的比值是商品社会需求系数。社会标准商品数量与商品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商品社会价值量。
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与商品数量的比值是单位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与社会标准商品数量的比值是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
单位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商品社会标准质量系数)/(商品数量×商品社会标准质量系数)=(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商品社会标准质量系数)/社会标准商品数量=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社会标准质量系数。
商品社会劳动价值量=商品数量×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社会标准质量系数×商品社会需求系数=商品数量×商品社会价值系数×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社会价值量×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
个人对商品的需求情况与拥有情况都是以个人的要求标准来衡量。商品个人质量系数与商品数量之积可称为商品个人标准数量。某时段商品个人预期需求量与商品个人预期拥有量的比值是商品个人需求系数。商品个人标准数量与商品个人需求系数之积是商品个人价值量。商品个人价值量与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之积是商品个人劳动价值量。
商品个人劳动价值量=商品数量×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个人质量系数×商品个人需求系数=商品个人价值量×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
个人拥有的财富可以不蕴含任何人类劳动,但在作为商品交换时,都要参照人类获取类似功能财富的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和社会需求系数来度量价值大小。
商品交换的目的是满足消费的需求,每个人对商品的需求不一致,因而商品个人劳动价值量不可能作为等价交换的尺度,理论上商品在交换时只能以商品社会劳动价值量为标尺等价交换。具体为:
商品A社会劳动价值量=商品B社会劳动价值量=>商品A数量×商品A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A社会价值系数=商品B数量×商品B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B社会价值系数=>商品交换比例=商品A数量/商品B数量=(商品B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A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B社会价值系数/商品A社会价值系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商品社会劳动价值量是对商品社会财富量、商品社会需求价值、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的综合,是所有商品等价交换的标尺,其计量单位是劳动量的计量单位,即社会劳动时间。很显然,商品社会劳动价值量与马克思的商品价值量在性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说明:有一些商品并没有蕴含任何人类劳动,例如,我家地里长的树不是劳动产品,我从来没有为它的成长做过什么,但有人上门购买,而且不论是砍伐或移栽,都不需要我的劳动。这说明商品可以不是劳动产品。但是,不蕴含任何人类劳动的财富,一旦作为商品交换,都要参照人类获取类似功能财富的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来度量价值大小。
也就是说,财富可以不是人的劳动成果,但财富在转变为商品用于交换时,就会自然地蕴含无差别地人类劳动。
三、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分析——商品等价交换原理的发现
商品交换是人们用自己过剩的商品换取自己短缺商品的行为。待售商品对出售者而言的价值较低,因为出售者暂时不需要这些商品,长期闲置还有可能使这些商品失去各种功能而成为废品。但是,待售商品对购买者而言的价值较高,因为购买者迫切需要这些商品用于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这里存在着同一商品对出售者与购买者具有不同价值的矛盾,由于待售商品的价值在交换过程中由购买者承认,这一矛盾在交换双方互相用自己的待售商品换取自己所需商品的交换过程中解决,因此,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购买方心目中的价值。
那么,怎样确定商品交换价值与商品交换价值量呢?这需要对商品交换过程的买卖矛盾进行分析。
由于不同购买者心目中的商品价值各不相同,所以,商品出售者只能根据商品的社会需求情况和商品质量的社会要求标准来衡量商品的交换价值,并以商品社会价值为参照给自己的待售商品定价。商品社会价值的大小可以用商品社会价值系数表示。商品社会价值系数=商品社会质量系数×商品社会需求系数。
当然,商品出售者也可以通过商品拍卖的方式由商品需求者的竞争购买来最大限度地承认商品的价值。同样,商品购买者也可以用招标方式由商品出售者的竞争销售来最大限度地承认货币(或一般等价物)的价值。
受到生产力水平、交换地点远近、保管及运输难度、安全保护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商人供应相同商品的成本存在差异。如果商品出售者根据自己的商品实际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和商品社会价值确定单位商品交换价值量,那么,在商品出售者的商品实际劳动价值成本单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时,确定的单位商品交换价值量就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反之,在出售者商品实际劳动价值成本单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时,确定的单位商品交换价值量就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商品定价权在拥有商品所有权的出售者手里,那么,商品出售者如何确定自己商品的交换价值量呢?由于商品的价值由购买者承认,因此,商品出售者的定价要根据购买者的预期来确定。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商品出售者不知道每个购买者的心理预期价位,同样,购买者也无法预知每个出售者的心理出售价位。这时,购买者与出售者都会以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与商品社会价值为标准来预测单位商品交换价值量。
也就是说,购买者与出售者都要以单位商品社会劳动价值量为基准来衡量单位商品交换价值量。单位商品社会劳动价值量=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社会质量系数×商品社会需求系数。
说明1: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一般以占有社会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几个品牌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的加权平均值为参照标准来估算。
说明2:商品社会需求系数可以根据当地社会总体供需情况估算。
交换在市场中进行,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地点市场的供需情况与供应成本往往不一致。所以,每一地区的商品社会劳动价值量与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商品被市场承认的社会劳动价值量,这里称为商品市场劳动价值量。商品市场需求系数是某时段商品在市场的预期需求量与预期拥有量的比值,反映商品在市场中的供求矛盾存在程度。
单位商品市场劳动价值量是商品出售者与购买者预期的单位商品交换价值量。由于普通的商品出售者与购买者大多不具有估算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社会需求系数与市场需求系数的信息资源或能力,因而,出售者与购买者一般以占有市场份额最多的品牌商品市场价值为参照估算单位商品市场劳动价值量。
商品出售者只能以估算的单位商品市场劳动价值量为基础,根据自己的商品个人市场需求系数来定价。出售者商品个人市场需求系数是指某时段出售者对自己商品的市场需求预期量与商品供应预期量的比值,是反映该时段出售者的商品在市场上供求情况的参量。从理论上说,不论商品出售者估算的单位商品市场劳动价值量存在多大的误差,都可以用商品出售者的商品个人市场需求系数来修正,尽管这种修正存在着时间上的滞后性。
出售者商品供应量决定出售者的商品市场份额需求量,出售者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反映出售者的商品市场份额拥有量,因此,(1/出售者商品个人市场需求系数)是某时段出售者对自己商品的市场份额预期需求量与市场份额预期拥有量的比值,是反映该时段出售者对商品市场份额需求情况的参量。
同一品牌商品在同一市场上可以有多个出售商,各个出售商占有的市场份额不同,尽管各个出售商在每一时段对该品牌商品的销售预期与供应预期各不相同,但他们会尽量保持供销的平衡,以免因库存过多而积压资金或供应不上而失去市场份额,因而出售者的商品个人市场需求系数是维持供销平衡的商品交换价值修正系数。单位商品市场劳动价值量与出售者商品个人市场需求系数的积可称为单位商品个人市场劳动价值量。
单位商品个人市场劳动价值量是商品出售者心目中确定的单位商品市场劳动价值量实际值。公式表示为:单位商品个人市场劳动价值量=单位商品市场劳动价值量×出售者商品个人市场需求系数=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社会价值系数×商品市场需求系数×出售者商品个人市场需求系数。
商品出售者的目的是用待售商品换取所需的商品,因此,商品出售者实际定价时还要考虑自己需求对方商品的程度。商品出售者对自己待购商品的需求程度可直接用自己的待购商品需求系数表示。
待购商品需求系数是购买者某时段待购商品预期需求量与预期拥有量的比值,反映该购买者交换欲求的大小。(1/待购商品需求系数)体现购买者满足需求的程度。待售商品数量与(1/待购商品需求系数)之积是出售者为满足购买需求而愿意承认的交换量,其与单位待售商品个人市场劳动价值量之积就是出售者心理预期的商品交换价值量,可称为出售者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公式表示为:出售者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待售商品数量×(1/待购商品需求系数)×单位待售商品个人市场劳动价值量。
单位待售商品个人市场劳动价值量与(1/待购商品需求系数)之积是出售者为满足购买需求而在心理上确定的最低单位商品交换价值量,可称为单位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1-(1/待购商品需求系数)]是商品出售者为实现购买目的而愿意让价的最大比例。在[1-(1/待购商品需求系数)]<0时,商品出售者会因为不需要对方商品而不愿意交换。
互换商品的甲乙双方为满足各自的购买需求,彼此都按照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等价原则交换,交换等式为:
甲方A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乙方B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 => A商品数量×单位A商品甲方个人市场劳动价值量/B商品甲方购买需求系数=B商品数量×单位B商品乙方个人市场劳动价值量/A商品乙方购买需求系数 => A商品甲方个人市场劳动价值量×A商品乙方购买需求系数=B商品乙方个人市场劳动价值量×B商品甲方购买需求系数
在等式中,商品个人市场劳动价值量是出售者认可的商品市场劳动价值量,其与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之积的反映了出售者商品被购买者承认的劳动价值量,是商品在交换时被出售者与购买者共同认可的劳动价值量,所以,商品个人市场劳动价值量与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之积是商品的真实交换价值量。公式表示为:
商品交换价值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个人市场劳动价值量×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商品数量×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社会价值系数×商品市场需求系数×出售者商品个人市场需求系数×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
由于商品交换价值量=商品数量×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交换价值系数,因而 商品交换价值系数=商品社会价值系数×商品市场需求系数×出售者商品个人市场需求系数×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
在这里,“甲方A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乙方B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 的等式与 “甲方A商品交换价值量=乙方B商品交换价值量” 的等式相同。商品交换价格是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由这一等式可得:
商品A→B交换价格=商品B数量/商品A数量=(单位商品A甲方个人市场劳动价值量/单位商品B乙方个人市场劳动价值量)×(商品A乙方购买需求系数/商品B甲方购买需求系数)=(单位商品A市场劳动价值量/单位商品B市场劳动价值量)×(商品A甲方个人市场需求系数/商品B乙方个人市场需求系数)×(商品A乙方购买需求系数/商品B甲方购买需求系数)
在式中,(单位商品A市场劳动价值量/单位商品B市场劳动价值量)是商品A与商品B交换的市场交换比例,这里可称为商品A→B市场交换价格。
商品A→B市场交换价格=单位商品A市场劳动价值量/单位商品B市场劳动价值量=(商品A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B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A社会价值系数/商品B社会价值系数)×(商品A市场需求系数/商品B市场需求系数)。
由此可得,
商品A→B交换价格=商品A→B市场交换价格×(商品A乙方购买需求系数/商品B甲方购买需求系数)×(商品A甲方个人市场需求系数/商品B乙方个人市场需求系数)。
这个价格公式反映物物交换时的情况。物物交换活动一般在交换双方彼此需求对方产品,且交换品种较少的情况下存在。
当物物交换的种类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单一的物物交换活动因为交换需求不对称的交换矛盾而分裂为以一般等价物为中介的买和卖二部分构成的交换活动。在以一般等价物为中介的交换活动中,所有的交换都是商品与一般等价物之间的交换。用一般等价物换取商品的人是购买者,用商品换取一般等价物的人是出售者。
由于一般等价物本身也是商品,所以,这个商品交换价格公式也适用一般等价物为中介的商品交换。
当商品交换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一般等价物的功能就从以商品功能为主转变为以交换职能为主,具有交换职能的一般等价物按社会流通要求的规格和质量要求标准生产时,称为商品货币。
商品货币的规格按流通便利性要求设定,各规格商品货币之间通常设定为十进制关系,商品货币的计量单位称为货币单位。货币单位的数量称为金额,反映商品货币的量的多少。由于商品货币是按社会规定的标准规格生产,因而,在严格管理下,商品货币的社会质量达标系数等于1,此时,商品货币社会价值系数=商品货币的社会质量达标系数×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同样,在商品货币生产权与发行权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商品货币的生产与发行成本基本固定。
所有商品劳动价值量都可以用商品货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折算为商品货币金额。同样,商品生产或流通过程消耗的各工种劳动量价值量、各种原料劳动价值量和生产设施折旧劳动价值量都可以用商品货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折算为商品货币金额。商品生产劳动价值成本用商品货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折算,称为商品生产成本金额。商品流通劳动价值成本用商品货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折算,称为商品流通成本金额。
当商品货币供应量不能满足交换需求时,人们就用记录商品货币金额的可兑换纸币进行交换,纸币由政府统一发行就成为法定货币。纸币的出现使货币单位成为交换符号。当记录货币单位的工具是磁卡时,货币就从物质存在转为符号存在,称为符号货币或电子货币,符号货币是交换中介物的终极存在。
可兑换纸币是在商品货币供应量不能满足流通需求的情况下出现的替代性流通中介,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商品货币的所有权证书存在。可兑换纸币的几种面额是人们根据流通便利性要求人为规定的易于计算的几种,而且可兑换纸币面额是代表同等金额的商品货币,而不是单位纸币的生产与发行成本金额或社会劳动价值成本。
当可兑换纸币的商品货币所有权证书职能由政府用法律的权威来规定时,就转变为法定纸币。在法律强行规定下,法定纸币的面额等同于相同金额的商品货币。当法定纸币的流通信用可以取代商品货币时,法定纸币就成为市场上唯一的流通中介。
纸币与商品货币都是严格按照规格、尺寸和质量要求标准生产,社会质量达标系数通常等于1,因此,纸币与商品货币的社会价值都取决于社会需求系数。纸币的社会劳动价值量=货币金额×商品货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纸币社会需求系数,商品货币的社会劳动价值量=货币金额×商品货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在纸币发行量过大的情况下,纸币的社会需求系数就低于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这时同等金额的商品货币价值量就高于纸币价值量。
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等价交换公式为:
商品交换价值量=货币交换价值量 => 商品数量×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出售者商品个人市场价值系数×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货币金额×商品货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购买者货币个人市场价值系数×商品出售者货币个人需求系数 => 商品价格=货币金额/商品数量=(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货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出售者商品个人市场价值系数/购买者货币个人市场价值系数)×(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商品出售者货币个人需求系数)=(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货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市场价值系数/货币市场价值系数)×(出售者商品个人市场需求系数/购买者货币个人需求系数)×(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商品出售者货币个人需求系数)=(商品市场劳动价值单位/货币市场劳动价值单位)×(出售者商品个人市场需求系数/购买者货币个人需求系数)×(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商品出售者货币个人需求系数)
式中,商品市场价格=(商品市场劳动价值单位/货币市场劳动价值单位)=(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货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市场价值系数/货币市场价值系数)。
商品交换价值系数=出售者商品个人市场价值系数×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商品市场价值系数×出售者商品个人市场需求系数×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
货币交换价值系数=购买者货币个人市场价值系数×商品出售者货币个人需求系数=货币市场价值系数×购买者货币个人需求系数×商品出售者货币个人需求系数。
因此,商品价格=(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货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交换价值系数/货币交换价值系数)=商品市场价格×(出售者商品个人市场需求系数/购买者货币个人需求系数)×(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商品出售者货币个人需求系数)。
四、结论
上述分析表明,商品交换行为是生产分工合作行为的一种表现。商品交换既是商品功能的交换,也是商品中蕴含的无差别人类劳动的交换,因此,交换过程对商品价值的承认分为对商品功能价值的承认和对商品劳动成本价值的承认二部分。
对商品功能价值的承认分三步,首先表现为社会对商品功能价值的承认,可称为商品社会价值,其大小可用商品社会质量系数与商品社会需求系数之积表示,称为商品社会价值系数。其次是市场对商品功能价值的承认,可称为商品市场价值,其大小可用商品社会价值系数与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之积表示,称为商品市场价值系数。其三是购买者对商品功能价值的承认,称为商品交换价值,其大小可用商品市场价值系数与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之积表示,称为商品交换价值系数。
对商品劳动成本价值的承认同样分三步:一是根据各工种劳动量的社会价值标准把商品劳动成本折算为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这是社会对商品劳动成本价值的承认;二是根据各品牌商品市场份额情况,把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折算为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这是市场对商品劳动成本价值的承认;三是购买者对商品社会平均劳动成本价值的承认,表现为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与商品交换价值系数之积,称为商品交换价值量。商品交换价值量是购买者对商品功能价值的承认和对商品劳动成本价值的承认的统一。商品交换价值量等价交换原则的具体表现是商品交换双方心理交换价值量的等价交换。商品交换价格是这一等价交换原则下产生的商品交换比例。
在交换过程中,交换价值较高的商品被承认的程度高于交换价值较低的商品。商品之间交换的比例实质是单位商品交换价值量之间的交换比例,商品交换价值量的本质是商品劳动价值量,因此,交换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劳动资源的按需分配活动。通过商品交换活动,较高交换价值商品的生产活动能够换取更多的劳动资源,较低交换价值商品的生产活动只能换取较少的劳动资源,从而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
交换行为是用过剩的可交换资源换取急需的消费资源以满足消费需求的行为,因此,商品交换活动既是生产分工合作的活动,也是一种劳动资源按需分配的活动,还是一种消费资源按需分配的活动。这种按需分配活动与生产(或消费)组织过程中的按需分配完全不同,因为交换过程中的按需分配是通过市场交换进行,而生产(或消费)组织过程中的分配是通过管理机构协商进行,不一定能够真正做到按需分配。人们一般把通过社会管理机构进行的资源分配活动称为社会分配活动,把通过市场交换进行的资源分配活动称为社会交换活动。社会分配活动与社会交换活动是二种不同形式的资源分配活动,不仅如此,分配行为是一种组织行为,而交换行为是一种市场行为,二者是不同性质的行为。
(说明:本文是《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方式》中有关商品等价交换原理内容的整理,商品等价交换原理是解决资本贡献比例问题和揭示资本创造利润原理的理论基础。《剥削与资本无关,与权力有关——谈<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错误根源》一文解释了剩余价值理论错误根源及资本贡献比例、资本创造利润原理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解决资本家与劳工利益合作分配问题的理论基础。
《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方式》一书系统解释了人类社会研究起点问题、文化成因问题、经济行为成因问题、商品等价交换原理问题、人类社会成因问题、矛盾论与系统论相统一的关系问题、社会系统的构造原理与运行方式问题、社会能量的转换问题、经济周期的成因问题、人类社会发展速度问题、人的成长规律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社科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
本文仅在网上供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