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工城里买房 不能只靠办公室的一组数据


让农民工城里买房 不能只靠办公室的一组数据

田庆林

从去年底始,“农民工买房去库存”就成了热门话题。从“是不是会发补贴”“宅基地收不收”,到“户口怎么算,看病怎么办”,就业稳定不稳定,失业政府管不管等五花八门的问题呼之欲出。

有些人说,“农民工进城买房不靠谱,如果城里的房子连农民工都买得起,哪儿还有啥库存,城里人早把房买光了。”这话说得虽有些轻率,但也是实际存在的问题。

有人说还,农民工的收入待遇今非昔比,进城买房绝非痴人说梦。不少技术工人、高端服务业打工者的收入不比城里普通职工少,有的甚至超过了打工者所在大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但这毕竟占农民工比例很小,专家不能以偏概全。

也 有人说,“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离土不离乡,为了去库存,让人家进城买房岂不是强买强卖。”这话说得也有些武断。咱不能把鼓励进城买房的喜事、好事搞 成“强制拆迁”“强迫上楼”的怪事、错事,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想想我家小时工的表现,谁说农民工都没有进城买房的意愿?特别是已经在城里打工几十年 的农民工,衣食举止早与城里人无二,怎么就不能圆个城市安家梦?

既然一头是楼市“恨嫁”,一头是农民工“愿娶”,为啥“良缘”难结?从“想买”“能买”到“敢买”,农民工进城买房之路确实还有城里人难以想象、不曾遇到的沟沟坎坎,得靠相关改革,填平路、扶上马、送一程。

金 融服务的大门得再敞开些。农民工流动性强,一般都很难享受到政策性住房金融支持,纳入住房公积金存缴的比例不足6%,而异地买房时,办理商业银行 贷款更是易遭歧视。像城里人办理按揭贷款时轻而易举出示的收入证明,对家政服务等行业的农民工就“难于上青天”。如果农民不能像市民那样获得房贷支持,买 房意愿自然被冲淡。

城乡土地制度需要进一步衔接。在试点地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试点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减轻购房负担。

公共服务的覆盖得更公平些。我们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多与户籍挂钩,农民工买了房,却不能享受同等的城市福利,岂不是进了城,反倒多了后顾之忧?

解决农民工在城里买房的难题,不仅要靠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更需要拆掉金融、土地、户籍、教育、医疗等一系列制度路障。

有专家就根据统计数据算过账,我国农民工夫妇俩均在城市打工的家庭,地级市、县级市和中心镇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1∶6.75、1∶3.75、1∶1.5。按照国际上认同的房价收入比1∶3—1∶6的合理区间看,农民工在地级以下城镇买个房子,支付能力还是没问题的。

这 话不知道是那位不着边的专家说的,无从考究,我觉得即使通过改革拆掉附加在“农民工、外地人”身上的金融、土地、户籍、教育、医疗等一系列篱笆,那么农民 工到城市来干什么,就业岗位是什么,这些问题不知道这些离谱的专家考虑过没有。不要动不动用一个惯例,两组数据就断然为国家出主意想办法。

农 民工真实的收入到底是多少,这些离谱的专家了解过吗。但我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与他们有过一定的接住,他们工资的主要来源是从事建筑、城市最脏最累的工 作,个别农民工一个月的收入的确比城镇个别人多,但大多是通过每天不少于12个小时工作熬得的报酬。农民工从事第三产业的相对收入可以,但每天工作不少于 12个小时的比比皆是。就这样,在城里辛辛苦苦干一年,除去日常生活费用,在北上广还买不到1平方米的房子,即使在处于三线的省会城市,他们靠着不稳定的 工作带来的不稳定的收入,如何能在城里居住?就西部不发达的省会城市兰州,房价均价每平方米都在8千元以上,在甘肃较发达地级市天水市房价均价每平方米都 在6千元以上。试问专家,这样的房价,农民工如何能进城买房子?

专家,您们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要坐在研究室拿上几组离谱的数字忽悠国人。空谈误国,空谈误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那些是学西方国家经验、美国经验成功的?

看看金融政策,学美国,搞了一个什么结果;被某些专家号称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学西方国家,不仅掏空了百姓腰包,遏制了日常消费,还造成了经济的持续下滑。

农 民工进城买房,听起来是自家的小事,实际上也是中国城镇化的大事,是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要事。我们追求的城镇化,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以人为核心的城 镇化。这个“人”不仅是老市民,还有农民工这样的新市民。要让农民工从“进城一阵子”变“留城一辈子”,就得解决住房问题。而解决住房问题,不仅要靠深化 住房制度改革,更需要扫除金融、土地、户籍、教育、医疗等一系列制度路障。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好他们在城市有稳定的就业、社会保障等福利待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