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集团推进国企改革 正式改组为长虹控股公司
===本文导读===
===全文阅读===
今日,四川长虹(600839)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出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的公司名称变更为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虹控股公司”)。根据绵阳市报请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的改革方案,作为四川省确定的首批国企改革试点企业,长虹控股公司的改组成立,意味着长虹国企改革工作正稳妥有序地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据了解,改组后的长虹控股公司董事会目前由8名董事组成,其中包括 5名外部董事和3名内部董事(含1名职工董事)。赵勇为长虹控股公司董事长,刘体斌为副董事长。公司将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基础、以资本运作为助力,加强战略管理、投资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国有资本价值。后续,长虹控股公司将重点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
一、规范和完善控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外大于内”的董事会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个经理层由董事会按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
二、改革投资授权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控股公司自主经营的活力,适度调整扩大对控股公司重大投资审批权,提高企业投资决策效率;
三、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瞄准提升行业竞争力,以引进急需高端人才和激发现有人才活力为目标,全面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实行高效的中长期激励机制;
四、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引入各类企业法人和战略投资者(包括非国有资本),推进产权多元化。
当前,信息家电行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互联网+、物联网正快速颠覆原有行业格局,家电行业面临市场和转型的极大考验。长虹将通过对传统国有体制与机制的转型变革,进一步明确控股公司定位,完善控股公司与下属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经营效率,激发转型动力和创新活力,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挑战。
长虹相关负责人表示,2013年,长虹确立了“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新三坐标智能战略,全面开启融入互联网+的转型,并从2014年开始,加快了智能终端的迭代升级。先后发布了基于家庭互联网的CHiQ电视、CHiQ冰箱和CHiQ空调,引发了家电行业“CHiQ现象”。今年3月26日,长虹隆重推出全球第一台移动互联电视----CHiQ二代电视,并发布了全球首款物联网手机,进一步强化了长虹智能终端产品阵营,不断深入践行“以人为中心”的产品定义理念。
长虹将继续紧抓此次国企改革契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新三坐标智能战略的强力驱动下,通过理关系、调结构、建平台,纵向激活力、横向赋能力,聚焦优势资源,优化“智能设备+应用服务”的家庭互联网产业布局,构建智能产业生态。同时,不断提升技术和产品创新竞争力,推动长虹公司向智慧社区下的智慧家庭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型升级。
随着日前广州国企改革意见正式出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终于悉数出炉。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资产证券化、提高国资集中度已经成为一线城市国企改革的共识,而各城市也因地制宜,在改革中加入符合当地改革优势的特色因素。
资产证券化成主导途径
混合所有制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核心,而利用资本市场以资产证券化实现国企混合所有制亦是主导路径。因此,在一线城市出台国企改革意见中,资产证券化成为各方改革的共识。
广东国企改革方案明确,至2020年,竞争性领域的市属企业全部实现整体上市或至少控股一家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结构显著调优。业内人士透露,根据广州国资国企改革进度,其资产证券化率要从20%达到70%,2017年将超过70%。而北京国企改革意见提出,到2020年,国有资本证券化率力争达到50%以上。深圳国企改革方案也明确,将混合所有制比重由现有的75%提升至85%,资产证券化率由43%提升至60%。
上海则强调,经过3-5年的持续推进,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除国家政策明确必须保持国有独资外,其余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企业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崔长林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产证券化是目前国企改革的关键一步,以前国企可能存在资产不清晰、不透明等问题,管理也比较混乱,资产证券化实际上就是通过上市或注入上市公司,让资本有一个市场化衡量标准,也是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全面提高国资集中度
除了资产证券化外,提高国资集中度也是各地国企一大亮点。北京国企改革方案提出,到2020年,城市公共服务类和特殊功能类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应占到国有资本总量的60%以上,竞争类企业以战略支撑企业为主。
上海国企改革意见明确,形成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国资布局。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
深圳国企改革方案也提出,推进85%的国有资本集聚到“一体两翼”产业体系。最新出台国企改革意见的广州指出,到2017年,市属企业调整至30户左右。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80%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中到前20户大企业集团。
“从目前各地国企改革方案看,把国企集中在公共服务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种趋势,更加体现国企公共属性和特殊功能。而一般性竞争领域则是逐渐在收缩或退出,因此一般性竞争领域完全可以交给市场,也符合三中全会提出的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的思路。”崔长林说。
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则认为,不管是对国企进行分类,还是提高国企集中度,其实都是在为下一步剥离做准备。在改革前期,可能主要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而后一些带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领域,如自来水、公路等,也可以逐渐向市场开放,国外经验证明,除了军工外,其他行业都可以适当交给市场来做。
各自改革因地制宜
和中央企业按照国资委的统一部署迈着整齐步伐齐步向前不同,地方国企改革更多体现出了因地制宜。
北京在国企方面,要在一级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具备条件的一级企业实现整体上市,改革力度较大。其中重点提及要和央企、中关村企业、区县企业互相参股,有很浓的“京味”,属于利用首都的优势进行改革。
另外,广州国企改革则强调将推动国资金融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若干国资金融控股平台。加快市属银行、证券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发展,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增强资本实力,实现快速扩张和上市。
上海则在员工持股方面率先破冰,2014年11月,上港集团抛出酝酿已久的员工持股草案,涉及1.6万余名员工,认购金额高达18亿元。
一位专家透露,虽然全国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各地情况又有所不同,完全按照一样的模式、经验不太现实,如果因地制宜,发挥当地的优势也是国企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比如北京有中关村全国知名,央企也比较多,和中关村企业、央企相互参股,有利于混合所有制的顺利推进。而广州金融服务业比较发达,打造国资金融控股平台,不仅可以发挥当地的优势,也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增值。(来源:北京商报)
近日,广州市印发《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至此,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国企改革方案已悉数出台,其中,提高资产证券化率和国资集中度,将国有资产聚集于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成为共识。
广州:2017年资产证券化率要超70%
随着近日广州国企改革意见正式出台,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国企改革方案已全部出炉。梳理上述方案可以发现,资产证券化、提高国资集中度已成为一线城市国企改革的共识。其中,广州的改革方案在领导退出机制、薪酬与股权激励、重组、金融等方面被券商人士称为迄今“最市场化”的方案。
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广州国企改革方案明确:至2020年,竞争性领域的市属企业全部实现整体上市或至少控股一家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结构显著调优。广州方案除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通过IPO上市以外,还强调:支持上市公司整合资源加快发展,推动同行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支持已有上市平台的企业通过定向增发、资产置换等方式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
业内人士透露,根据广州国资国企改革进度,其资产证券化率要从20%达到70%,2017年将超过70%。而北京国企改革意见提出,到2020年,国有资本证券化率力争达到50%以上。深圳国企改革方案也明确,将混合所有制比重由现有的75%提升至85%,资产证券化率由43%提升至60%。上海则强调,经过三至五年的持续推进,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除国家政策明确必须保持国有独资外,其余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企业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
提高国资集中度成重要命题
除了资产证券化外,提高国资集中度也是四地国企改革一大特点。其中,广州提出:到2017年,广州市属企业将调整至30户左右;其中,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80%将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并且集中到前20户大企业集团。北京提出,到2020年,城市公共服务类和特殊功能类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应占到国有资本总量的60%以上,竞争类企业以战略支撑企业为主。上海拟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深圳也提出,推进85%的国有资本集聚到“一体两翼”产业体系。
此外,广州还将推动国资金融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若干国资金融控股平台。据悉,广州国资委正推动国资金融业加快发展,实施“232”战略:促进两家金融控股平台、三家银行、两家证券公司做强做大。
根据中金公司最新研报观点:“已经形成品牌或有一定经营绩效的广州市地方国企,有望受益于激励机制到位而进一步提升经营绩效,主要是大消费及科技相关的地方国企,例如珠江啤酒、广百股份等;同时,越秀地产、广州浪奇等有望成为重组整合未上市资产的标的,以及广州市的金融及商贸国企企业有望从本轮改革中受益。”
“借道上市”资产腾挪有看点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A股共有976家国有企业,数量占比仅36%;但其市值高达33.92万亿元,占比为55.4%。梳理近期的国资上市公司重组案例,上证报记者发现,央企与地方国企的改革思路呈现两个明显特征:即央企倾向于在注册制前夜卖壳回笼资金,有魄力的地方国资则善于资产腾挪,由夕阳产业上市公司“腾壳”让当地优质资产上市。
其中,广州国资就有“资产腾挪”的典型案例。去年底,广州友谊披露拟定增百亿元收购越秀金控并增资的方案,成为广州国企改革的一个范例。山东国资的“腾壳”特点也较为显著。目前,12家山东省属集团拥有22上市公司,另外13家省属国企集团没有上市公司平台。已有的“腾壳”案例包括青岛出版借道青岛碱业上市等。
梳理地方国资改革的进度,自2013年底上海首先发布针对国企改革方案规划的上海国企改革20条,截至目前,已有20余个省区市发布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实施意见。但除去江苏、广东发布了方案的实施细则外,其余省份的实施意见大多是提出一些方向性的目标,尚无实施细则。即便是方案中提到具体企业集团的江苏和广东,其试点步伐也都较为稳健。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DF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