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地三年后大户退租弃农


2016年第一天,南方周末资深编辑蔡军剑的公众号“不是官话”发出《一位农民工的新年献词》,以自述的方式呈现了农民工老孙的生存状态,老孙最终下决心做饭、喝水用27元一桶的山泉水,每月用4桶;2015年每天戴口罩上班。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jI0MDQ3MQ==&mid=401888832&idx=1&sn=4412870c275a386a2dc9804e8f8b1dff&scene=0#wechat_redirect

老孙这样的细节描述,让人们从低层社会的个体叙述中看到了农民工和农民的整体命运。

蔡军剑在文后编发了我的短评:

农民工老孙的讲述浓缩了底层的苦难,这是真实的社会,许多人都曾遭遇。住房、医疗、教育市场化改革之后,配套改革没有跟上,成为压在底层人身上的新三座大山,令不少家庭风雨飘摇,家庭买房致贫、家人生病致贫、孩子上学致贫屡见不鲜。冷静反思改革得失,许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忙于赶路,而把社会忘了?

该期公众号发出后,有朋友质疑,从行文逻辑、理性和语言看,该致词不可能出自农民工之手。对此,蔡军剑公开了作者孙维国的身份,孙维国来自安徽全椒县石沛镇,蔡军剑与他认识5年以上了。

蔡军剑还给我发来了与孙维国的一段最新对话,孙维国告知他,耕地承包商将4000多元土地流转费打到他银行账户后,说明年不承包了,原因是种田找不到人,种田成本不断升高,单是人工费用,就让承包商难以接受。为此,孙维国说,自己不会返乡种地,父母年纪大了干不动农活,自己的耕地明年只能丢荒。

孙维国的遭遇道出了当下农村的现实困境,“未来谁来当农民”的预言,已经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现实命题。

2015年,中国粮价普遍下跌,农民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困境。笔者家乡江汉平原糯稻价格降幅达到20%左右,当年百斤糯稻只卖130多元,以前最高价达180元,2014年价格在160多元。尽管如此,目前中国粮价远高于国际粮价,甚至超过国际粮价一倍。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粮食收储积极性大打折扣,粮价前景堪忧。

拙著《大国空村》里,《老耕家:人工再上涨种粮可能不赚钱》,曾专门给农民算了一笔账,一般家庭种一亩地年收入只有1000元上下,种粮一年不如出外打工几个月,警示“种田是吃力不讨好的活”。

而今,雪上加霜的是,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坚挺,尤其农业人工费节节走高。2013年,我的家乡小镇插秧一天的工资是供吃管喝后额外支付140元,相当于170元一天。2015年插秧半天收100元(不管吃饭),一天从140元涨到150元以上(供吃管喝),大约相当于一天200元。据说,家乡有的人均耕地面积多的地方,插秧一天收费高达300元左右。

农业人工暴涨,谷贱伤农,正在以市场的力量驱逐农民,将最后的农村守望者驱离土地。

不过,从世界大宗商品历史走势图看,国际油价从20147月的每桶100美元左右跌到了2015年最后一天的36.69美元,跌幅约60%-70%;国际玉米和小麦都从2012年七八月份的高点跌去一半以上;国内钢铁、煤炭等资源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种种迹象显示,世界性资源品去泡沫化正在进行,并接近谷底。对农地而言,目前也许正是探底的过程,当大耕家抱怨种田不挣钱的时候,低价承包农地的时机也许正在趋近。

不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农业安全是不容忽视的,农产品不能过度依赖进口,而应在适度进口的情况下,尽量保障自给自足。因此,对农业的保护政策必须加大力度,避免大户退租弃农现象蔓延,以守住中国粮食安全底线。

                                                       2016-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