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用水和空气制造活性微生物获得成功
2016年1月10日
中国元年
2016年1月10日,世界杰出医师协会第二届年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举行。国家973计划预选项目——生命空间自组织系统研究首席科学家王锡宁先生在报告中宣布:在亚龙湾实验中,用水和空气制造活性微生物获得成功,首例人造生命体问世 [1]。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王锡宁将2016年定义为中国元年。
用水和空气制造微生物获得成功
生物是具有动能的生命体,新陈代谢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非生物如何获得新陈代谢能力变成生物仍是一个迷。王锡宁设计并完成了一个实验(间称亚龙湾实验):他先是用自来水制造一个带有引绳的冰块,再通过引绳将冰块悬吊在常温空气中并在冰块后方约5厘米的地方隔空放置一块隔热成像纸板,他用美国FLIR T610专家型热像仪对准悬空冰块进行拍摄观察发现,水和空气在悬空冰块表面自组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汽囊个体,这个水汽囊一会缩小一会膨大就像一个活体细胞在不停的自动进行不规则的收缩与舒张呼吸搏动,王锡宁将这种会呼吸的水汽囊称为“冷振体”,冷振体还会沿重力方向间断喷射更小的水汽囊进行自我复制,从冷振体喷射出来的小水汽囊个体称为“冷跃体”。冷跃体也会自主呼吸和自我复制。[2]
人造生命体问世
王锡宁认为:冷振体和冷跃体是两种人造微生物,完全符合人造生命体的五个定义特征。第1个特征是有“自组织的囊”,第2个特征是有新陈代谢能力,第3个特征是有自我复制能力,第4个特征是组成材料(水和空气)来自非生命个体,第5个特征是用人工干预的方法获得。
主要研究历程
2002年9月19日,王锡宁在中国首届数据挖掘大会上作主旨报告——《见证数据挖掘的科学发展力》,报告中王锡宁首次发表科学预言: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跨学科大数据挖掘研究,从已知生命样本的数据群关系链建模,从模型中可以看出不同生命样本之间统一的构造规则是:自发的生命活动会在相同的结构部位重复出现。王锡宁因此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人体心跳从心脏偏中心位置窦房结起源,人类从太阳系偏中心位置地球上起源,细胞分裂从细胞偏中心位置中心体起源,操纵这一切的原来是同一种“空间特征”所为。这意味着我们用系统集成的方法找到了生命起源的真正原因,这个原因单从局部研究是无法理解的。当我们有能力复制这种‘空间特征’时,生命将会通过机器来产生”。
2013年3月18日王锡宁草拟完成相关科学实验研究计划,依托北京环球瞭望医药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课题组,以《生命空间自组织系统研究》为题申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年3月23日国家973计划课题立项形式审查通过,受理编号:SQ2013CB081578。[3]
2013年10月13日第三届国际生命物理学论坛在北京圆山大酒店召开。王锡宁率领课题组在大会上向各国专家来宾首次报告:六碗热成像实验研究进展。2014年10月11日第四届国际生命物理学论坛在北京召开,王锡宁补充报告从“六碗热成像试验”研究中首次发现:寒气感传自组织现象。报告引起轰动,现场有学者建议要用“悬空冰块”验证寒气感传自组织现象。此后,2014年12月21日王锡宁在三亚市亚龙湾完成了划时代的实验,人造生命体从此诞生。
背景资料
2010年5月20日,美国私立科研机构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诞生。这是一种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被科学家称之为地球上第一个能自我复制的人造物种。项目负责人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为它起名“辛西娅”(Synthia,意为“人造儿”)。辛西娅的基因序列是人造的,而细胞膜、介质等材料非人造,因此,辛西娅只是人造生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人造生命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