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储局决定暂不加息,在议息会议后的记者会中,主席耶伦阐述今次联储局不加息的决定,是因为考虑到全球经济存在下行风险;当前外围经济疲弱,恐会拖慢美国复甦动力,并遏抑通胀,令通胀率难以在短期内达标。最值得留意的是,耶伦出人意表地对源自中国的金融波动甚表关注。从以往的经验,外围因素从来不会对联储局的决策有重要影响力,在此之前国基会及世银力劝耶伦不宜过早加息,联储局今次可谓"从善如流",但同时亦无可避免地惹来不少非议。
由于美元是世界性储备货币,联储局加息或减息均会改变全球资金成本,掀动全球金融市场巨变,影响可谓无远弗届。但作为美国的央行,联储局本来只须照顾本国利益就行了,无必要理会其他国家;但外围金融动荡却有可能波及美国,打乱得来不易的复甦步伐,令通缩威胁上升,联储局也许不得不考虑加息对全球金融市的影响。回想这些日子就不难理解为何仍然举棋不定,先是七月A股暴跌,政府出手干预,引发外界质疑中国市场改革的决心,其后在八月下旬上证跌穿3,000点,政府放弃干预,全球股市大幅振荡,美大盘暴挫,恐慌指数直逼50(平均为21)。联储局除了要保障充足就业、稳定物价外,还要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对于中国风险及加息有可能触发新兴市场撤资潮,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波动的风险自然不可掉以轻心。联储局以9比1通过暂不加息,反映官员们此刻不想冒太早加息的风险。
当下中国崩溃论再度引起关注,做空中国一派除看淡中国经济前景外,对中国一切数据,包括GDP的真确性均抱怀疑态度。两个多月来的市场波动,加上GDP被下调,制造业GDP每况愈下,中国经济当前的挑战少不免会被夸大和喧染。
从最近的数据看,中国经济在内外因素影响下放缓是不争的事实,但也非全无亮点,不能一味看淡。
政府设定今年GDP增长目标为7%,由于首二季放缓的速度比预期快,加上主要工业国经济复甦放缓,天津事故及风暴对第三季的制造业也有负面影响,亚洲发展银行调低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至6.8%及6.7%。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也调低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至6.9%。
制造业的持续收缩也引起关注,9月制造业PMI初值由8月的47.3进一步下跌至47,创6年来的新低,中国制造业下行压力未减,但令人宽慰的是,中国的劳动市场仍在稳步扩充之中,今年首8个月,城市新增职位达9,520,000,已完成全年95%的目标,工资持续上升,反映劳动力仍然紧张;政府首要目标为稳就业,经济增长率非最重要,就算低一点也没甚么大不了,只要就业率保得住,消费信心稳,政府也无须依靠过激的经济剌激措施。
话说回来,制造业本来就有产能过剩的问题,收缩是产业结构改革的必经过程,最重要的是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及剌激消费,以弥保制造业收缩对劳动市场的影响。以今年上半年计,消费占GDP7%中的4.2%,投资占2.5%,净出口已降至仅占0.3%,反映经济增长的结构在加速调整,消费的贡献愈来愈重要,经济模式比从前愈见成熟及均衡,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亦有助于减少尤其是对美国贸易磨擦的机会。
谈到贸易,中国是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亦为铜、铁、铝等原材料最大买家,原油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滑令中国受益不浅,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突破年创3,820亿美元的纪录。上月外汇储备流失1,000亿美元固然在市场做成一定反响,随着政府更自信地与市场保持沟通,讯息披露进一步透明化,市场的过度反应可更快平复下来,中国风险退却之日,就是市场反弹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