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产出与充分就业


高效产出与充分就业

 

廖仁平

 

关键词:经济 相对过剩 就业 需求促进

 

  :模拟分析了“高效产出”与“充分就业”间的对立冲突,提出用“和谐就业”策略调和之,为和谐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新的政治经济理论视角。

 

前言

“机器吃人”[1]与“无人工厂”[2]的概念越来越普及,这仅仅是智能制造时代开始的序幕而已,相继而来的大变局可能会出乎全世界的意外[3],在此大变局过程中,相关传统政治经济管理理论和策略可能大部分失效,必须要有新的科学理论及应对策略方能与时俱进。

当智能机器普遍用于生产时,很少的人工就能产出可供全人类小康甚至于富裕生活所需商品,普通劳动力不再稀缺而是极端过剩…问题在于,随之而来的相对于传统市场经济而言的大量相对过剩人口如何在这种时代中得到必须的生活用品?如果仍然继续保留传统分配方式中少数就业者有较高收入,其它人没有收入或收入太少,这样的政治经济体合理吗?稳定吗?新的有效管理办法又在哪里?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理论思考。

 

1 “高效产出”与“充分就业”内涵界定

为了避免理解歧义和分析简明,本文在此对“高效产出”与“充分就业”进行内涵界定。

 本文“高效产出”暂限定于民生刚需保障性产业(民生刚需保障性商品一般指基本的衣食住行医教等商品,其内涵本身也是与时俱进的…),宏观考察整个国家,若潜在可用劳动总时间数量为N小时,实际只需n小时即可产出全体国民所需全部民生刚需保障性商品,当N>>n时(Nn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则可认为该国的经济生产已经达到高效产出状态,在这种经济体中,劳动力的相对过剩问题非常严重。

本文所指“充分就业”状态是指:在比较人道的劳动制度条件下,经济体中到了就业年龄基本健康且愿意就业的人都有业可就的状态。充分就业状态下全体就业人员的法定量正常工作时间之和就是经济体潜在可用劳动时间总量N

在现有各国劳动管理制度下,“高效产出”与“充分就业”常常是矛盾冲突的。本文就如何化解这种冲突进行一些理论探讨并提出政策建议。

 

2 模拟假定及其分析

假定:初始态时,一国经济体中只生产消费一种商品A(可将商品A看成是各种民生刚需保障性商品总和…不考虑进出口贸易),全国潜在可用的劳动总时间为N小时,在特定生产力水平前提及其它生产要素可持续性协同下,只需耗用n小时劳动即可生产出全体国民们小康(或富裕)生活所需消费的商品总量S0N=10n

问题:该国在政治经济管理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什么问题?新的合理管理策略一般应当包括什么内容?

分析

1)在可持续发展限定下,各生产要素协同产出的S0是经济体初始态比较稳定的潜在总产出量(不同管理制度下,同样生产要素组合的潜在总产出量是不同的,现在的市场性供需均衡产量常常小于潜在总产量…),它实际上意味着社会总劳动时间一般不会超过n小时(无GDP缺口存在的理想状态时等于n小时,本文假定其社会总劳动时间就是n小时),另外9n的劳动时间将被暂时闲置。显然,该经济体在传统就业管理模式中,将存在90%以上的相对过剩劳动力。

21/10的就业者就能产出S0,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管理模式中,这1/10的就业者将以工资形式分配得到S0中的一部分,剩余部份的潜在购买者是没有就业的另外90%的相对过剩劳动力和经济体中没有就业能力的老弱病残等人,但这些人恰恰又没有工资收入…

3)没有工资收入的国民也要活着,也要消费,怎么办?不解决这个问题,不仅S0无法顺利销售出清,资本方的所谓最大化利润也会成为泡影,还会导致各种剧烈的社会矛盾冲突…

4)解决的办法:一是法定减少每个就业者每周的工作时间,二是增加公益岗位数量,三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四是强化民生保障产业的公有化垄断程度…法定减少每个就业者每周的工作时间可以在n一定时相对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公益岗位数量既可产生新的公益供给,也能增加就业岗位;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可以让那些暂时无法就业或没有能力就业的人群也能得到足够的商品进行消费;强化民生保障产业的公有化垄断程度可以充分实现“共有、共创、共享”的和谐价值观。

5)显然,强化民生保障产业的公有化垄断程度充分实现“共有、共创、共享”的和谐价值观这一条与资本主义传统市场经济理念是剧烈冲突的,但这是避免重要公共资源被少数人操纵获得暴利而多数人受穷的重要政治经济管理法则之一。当然,如果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较强,能够充分控制私人经营民生保障产业时的有效供给及合理利润,也可以有条件地允许私人资本进入民生保障产业。关于此,中国当下的经济改革顶层设计中之公益类产业与市场类产业等的分类管理,就是这种管理理念的实践性探索。

6)传统经济理论多是建立在供给不足基础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前提下最大化产出是人们管理经济的主要目标,资源配置给效率最高的生产者是达到这种目标的有效策略之一,迄今为止的各国经济实践初步表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模式在供给相对不足时比较容易实现这个目标…当相对过剩和贫富悬殊问题严重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则成为了这个目标的抑制因素(因为相对过剩的存在,资本方不得不闲置一些产能从而实际上人为地缩小了社会总产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相关反省资本主义的文章越来越多[46]。其中最明显的问题之一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时,资本方利润最大化前提下存在相对过剩时的供需均衡产出量(这个传统的市场性供需均衡产出量可能大大小于经济体的潜在产出量,GDP缺口将非常大)能实现国民总体福利最大化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经常存在的各种“机器吃人”现象越来越明确地提醒人们国民总体福利最大化与资本利润最大化之间是矛盾对立的。怎么办?本文分析初步表明“和谐就业”模式可以调和“高效产出”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从而可以顺利地实现国民总体福利最大化目标。

 

3 一种和谐就业模式设计及其分析

2013年我已经发表文章《论我国产业管理依据及其和谐就业策略》[7] ,文章简要介绍了计划产业与市场产业中单位产品的产销成本构成及模拟实证设计,从理论上说明了单位产品的综合产销成本的大小才是决定产业计划管理与市场管理取舍的经济学依据并提出了“和谐就业”模式构想,同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简要分析,此将相关论述归纳如下。

3.1 我国的计划产业与市场产业设计概述

公益产业:除了各级政府投资开发的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公共设施维护、社区保安、保洁、保绿、停车看管等非营利性的服务岗位外,凡公众需要又不便市场化或不便于完全市场化管理如一般性托老托幼、职业技能培训等都可广义性地扩展为公益产业内容(此类业务中的特殊需求可以市场化)。公益产业主要由政府投资和慈善基金及各种捐款支持。

保障产业:民生必须品保障产业,为国民生存发展提供基本衣、食、住、行、医、教等产品的产业。

支撑产业:支撑一国可持续存在和发展所必须,市场又无法有效管理的产业,如公共卫生、环境保护、道路桥梁(自然垄断性很强)、国家创新创业基金、产品中试公用平台、信息公用平台、基础性科研教育等(各级行政机构及国防等行业也可广义性地看成是一国的支撑产业,它们产出各种行政和国防性公务性服务)。

市场产业:除上述三大产业外的其它竞争比较充分、产品升级变化迅速、提供商品时要求方便、及时、多样化、日常化等的一般产业。

显然,除了市场产业外的其它三大产业,都可以归类为计划产业。计划产业中的一般公益产业、支撑产业,经济人群体是没有多少动力去做的(具有自然垄断的支撑产业如道路桥梁等产业,经济人都想介入但又不能让其介入以获取垄断利润),只能由国家计划管理之。而保障产业与市场产业有较大的交叉重叠,其中的基本衣、食、住、行、医、教等产品的生产部分可以部分或全部交给市场,国家主要以集中招标采购后成本价配发给国民们这种方式进行计划性流通管理。

国民生存保障所需衣、食、住、行、医、教类产业中的基本品(民生必须品),刚需规模大、信息比较对称、技术成熟、易于标准化管理、投入产出相对稳定、确定性比较明显,没必要任由市场竞争,在标准样本精细管理的基础上,大量的市场招标生产(国家重点在国内各地统计选取样本进行精细化管理,动态化地得到相应的各种投入产出经济指标,然后据此面向社会招标,保障承标者们的平均收益…),国家订单性购买这些产品后以成本价或福利补贴价配发给国民以确保国民基本生活,这是国家稳定、人心安定的基础。(如果将这些产业任由市场调节,资本的贪婪投机本性常致的市场失灵一方面有可能导致政治动乱,同时其所致的交易成本也可能远远高于计划)

在此基础上,国家重点培育公益性支撑行业,这些行业除了提供一些必要的公共服务外,主要以低价(最高为成本价)提供其它产业所需各种中间条件,以此激发国民个体创富活力,让国民们能低成本投身到各种市场经济性产业的创业活动中…

3.2 我国“和谐就业”模式构想

计划产业提供的岗位可简称“保障岗”(或“计划岗”),市场竞争提供的各种岗位可简称“竞争岗”(或“市场岗”)。“保障岗”保障人人就业,“竞争岗”激发国民致富活力。本文将其动态组合就业模式简称为“和谐就业”模式。

凡达到就业年龄又愿意就业的人,其职业选择的方式可以是:(1)在国家提供的“保障岗”中就业。(2)竞争上岗国家支撑产业。(3)竞争上岗各类市场产业或自主创业…

到“保障岗”就业为国民就业底线。任何一个有工作能力又愿意工作的人,当其暂时不能实现其它竞争性就业时,都可以申请此种保障性就业。

公益产业和保障产业中这些“保障岗”位中,除少量管理岗技术岗可以纳入国家固定编制外(此类固定编制岗位也应公开竞争上岗),其它一般普通岗位原则上不设数量限制,凡申请即可获得,以确保人人就业的实现。

3.3 “和谐就业”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简析

本文设计的“和谐就业”模式在我国目前及今后三、五十年时间内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大致如下:

第一:“和谐就业”模式中的“保障岗”就业与“竞争岗”就业互为补充,辩证动态统一,既可确保基本公平和稳定又能激发国民竞争创富激情,人人都可以在生存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参与市场自由竞争择业。

第二:对于国民现阶段的终生就业而言,“保障岗”实际上相当于是一种就业中转站,它的上岗及下岗可以很有弹性,每位国民一生中都可多次上下此种岗位…“保障岗”中一般普通岗位的就业收入应低于“竞争岗”最低工资标准但要高于低保收入,以保持其竞争就业动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总体趋势是竞争性岗位就业的相对比例将越来越小,而公益岗位就业的相对比例却会越来越大,也许数十年以后,各国公益就业岗位会总体超过市场就业岗位)

第三:具体实施保障岗位就业管理时,可先城镇后乡村并适当照顾弱势群体逐步推行完善。实施初期,要确保零就业家庭优先就业此种岗位,然后逐步覆盖全体就业者。

第四:“和谐就业”模式中的计划产业既是全体国民就业保障的“家”,也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大学校,还可以是各种劳动力动态储备及弹性供应的基地。到这个“家”的人既可做些实际工作,还可以免费学习新的职业技能以备再次竞争性就业之需,管理机构动态汇总各种劳动力供需信息并免费帮助这个“家”里的人到各种竞争性岗位中再就业…

第五:“和谐就业”模式中的计划产业必然会产出一些产品和服务,虽然其经济效率可能比竞争性市场管理要低一些,但在市场相对不愿意涉足这些公益性产业时,这种计划性产出仍会大大增加国民们的总体福利。此外,它还产出各种“和谐”性社会效益,它能在较大限度降低失业焦虑的同时减少各种“游手好闲”及其衍生弊端,从而总体上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第六:计划产业中的“保障岗”及其劳动力培训储备机制等为市场灵活增减人员提供了一定的社会保障、既降低了竞争岗位中竞争的残酷性又降低了竞争性企业用辞员工的难度。

第七:未来二三十年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数以亿计的农民将变成城市居民,他们要生存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有就业渠道,而此时期的市场能提供的有效岗位可能很难满足这种就业要求,国家若不能及时提供公益性“保障岗”位供这些人口就业,城市化进程将严重受阻。

第八:中国当前的内需不振,直接造成了现有产能的相对过剩。而内需不振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民对未来生存保障的预期较差,有点钱也不敢全部消费。“保障岗”机制不仅可以大大改善国民们对未来保障的预期,同时也直接增加了“保障岗”就业者们的可支配收入,这种收入的大部分必将直接进入消费领域,这又必将直接促进市场产业的繁荣。

第九:随着科技及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人均年劳动时间必然越来越短,市场“竞争岗”职位相对比例也必定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人只能去做公益,这将是人类美好的时代。但若没有低保制度+“和谐就业”模式的生存保障等制度,则科技发展(主要是自动化技术的普及)所提升的经济产销效率不但不会给人类带来福利,反而会让许多人失业。而低保制度+“和谐就业”模式将为不同成长阶段不同境遇的国民们提供不同的生存选择,它既兼顾了公平又不太影响经济发展总体效率。

第十:无论是否就业,活着的人总是要消费的。当经济系统中已经不存在看得见的市场性GDP缺口时(实质是劳动力投入市场的边际净效用趋于零),若任由那些大量没有就业岗位的人自己寻找生存资源,这些人很容易以各种丑恶的方式参与现有社会财富的争夺,这必然以多种直接间接方式降低全体国民们的总体福利。与其如此,还不如让这些暂时没有就业岗位的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让他们以他们的公益服务换取必要的生存资源。

第十一:“和谐就业”模式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中国人最深刻的民族文化特性之一当属“中庸”,比之于其它民族,中国人历来既喜欢创富但又讨厌太激烈的竞争,既厌恶太大的贫富差距又能基本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因为它既通过其中的“保障岗”就业满足了国民对基本生存保障的渴望,也通过其中的“竞争岗”机制满足了人们追求个人发展的愿望。同时,“和谐就业”模式也是博爱、平等普世价值观在经济制度层面上的具体体现。

第十二:中国各地现常见的公益岗位如各种社区服务、城市清洁美化保安等岗位的存在已经说明了“和谐就业”模式在中国的特殊合理性与实用性,今后的问题就是如何结合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程度及需要将其完善普及。

 

4 讨论

4.1 人类高效产出时代已经启动

    随着各国智能制造的不断升级(德国首先提出工业4.0概念[8],中国紧跟着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概念[9]…),未来的工业生产效率将大大提升,就商品生产这一环节而言,商品的产出水平将主要受制于各种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使用很少量的人工就可以产出足够全人类消费的物质产品很快就会成为现实,供给不足将成为历史,促进有效需求将成为各国经济管理常态,若相关就业及分配管理理论和策略跟不上这种时代的要求,严重的相对过剩矛盾必将大大地抑制国民福利的顺利提升。

4.2 机器吃人还是共同分享?

机器没有生命,当然不会吃人,说机器吃人一般是指贪婪的资本家们为了确保其利润最大化而不愿意让广大国民们分享科技发展的成果而故意制造就业紧张的社会氛围,从而造成大量劳工失业陷入相对贫困的现象。

在比较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强势的资本家们可以各种名义掌控原本属于全民的经济资源,他们雇用很少量的工人就可以生产出大量的商品,但他们为了利润最大化经常会人为地闲置相对过剩的产能从而将总产出控制在他们认为合理的所谓供需均衡态…如果任由资本方自由竞争,没有政府宏观调控,相对过剩商品、相对过剩劳动力等就成为必然,这种机器吃人的现象在资本主义历史中多次出现过并仍以各种新方式继续出现…

怎么办?

打破传统的生产与分配制度、重新设计一种和谐共享的就业模式已经成为必要。

4.3 中国梦需要“和谐就业”

“和谐就业”策略就是破解传统政治经济管理中“高效产出”与“充分就业”间矛盾冲突的科学策略。推行这种策略的任何经济体将不太可能存在相对过剩,高效产出与充分就业可以在这种策略中得到充分的统一,科技发展生产力提升将同步提升国民总体福利。这个策略特别适合于共同富裕的价值诉求,也许,它可以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大国策之一。

4.4 大数据技术提升计划经济优势

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将使得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逐渐清晰起来[10],这将让计划经济变得相对“经济”起来从而促进和谐就业策略的实施。特别是对民生刚需保障性商品,因其品质标准化、技术成熟化、产量大宗化等特征明显,相对于市场而言科学地计划性产销这些商品,因其规模优势和很少的中间环节而可以具有较高的成本优势。

4.5 计划与市场间的统一趋势

计划与市场、公有与私有之间的争议已经持续数百年了,这种争议仍将继续,但其每次争议的着重点都会与时俱进地有所不同。争论中较理性的观点可以包容计划与市场[1112],“和谐就业”策略就是这种包容性很强的务实策略,它也符合胡锦涛总书记“不走老路不走邪路”[13]的方针,它值得我们大力推广普及。

  

2015929

于乌鲁木齐

 

参考文献:

[1]  机器吃人_叶檀_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快照-新浪博客

[2] 东莞首家无人工厂:原需650人的工作现仅需60人_新浪广东_新浪网gd.sina.com.cn/news/m/...13.shtml-快照-

[3] 智能化无人工厂,将使90%的人失业,人类面临万年未有之大变局--博客...chensijin.blogchina.com/2631634.html-快照

[4]西方知识界反省资本主义-《党建》2010年第01期-吾喜杂志网wuxizazhi.cnki.net/Articl...045.html-快照-吾喜杂志网

[5]当前西方对资本主义困境的反思- 新华理论- 新华网news.xinhuanet.com/the...4549.htm-快照-新华网时政频道

[6]西方人开始反思资本主义_思想频道_光明网www.gmw.cn/sixiang/2012-02/0...3299.htm-快照-光明网

[7]论我国产业管理依据及其和谐就业策略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blog/2013-8-19/985373.aspx

[8] 工业4.0_好搜百科 baike.haosou.com-快照

[9] 中国制造2025_好搜百科baike.haosou.com-快照

[10] 马云:大数据时代,计划经济将更优越-和平中国forum.china.com.cn/thread-4...1-1.html-快照-互动中国

[11]公有私有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wuxizazhi.cnki.net/Search/NJSH906.001.html 2012-4-8 - 百度快照

[12] 四大错误思维阻碍中国改革进程 - 郎咸平 - 价值中国网www.chinavalue.net/Finance/Article/2012-5 ... 2012-5-10 - 百度快照

[13] 胡锦涛总书记“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咋理解--评论--人民网cpc.people.com.cn/pin...649.html-快照-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