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交大台创软启动荣军波的我,冒着36岁高龄(比起90后)赶了两个小时公交,与几百名90后研究生博士生一起,旁听了翟婉明院士:我的求学梦与铁路梦的大型报告。7点开始,9点半结束。全是干货,觉得值。厚着脸皮混这个学术场子,对,值!
听院士做报告,这次最有感觉。97年上西南交大的我,都是十几年前的事,98年本科听沈志云院士的报告,觉得高大上。但是当时社会的发展来说,觉得搞学术研究变不的现。当时一心想的是早点毕业赚钱,当时牛B的企业是营销高手史玉柱,TCL李东升,微软打工吴士宏,长虹董明珠。当时华为就是觉得可怕,几千人的招学生,虽然学的是机械,但是哪想到搞技术啊。真是一个方东兴第二。入错了行啊。搞技术有钱吗?好像很遥远。就是觉得计算机牛啊。可是一台电脑5000多,买不起,好像买起的都拿来打游戏。
扯远了,翟婉明当院士,就在身边一步步发生。当时读本科,一个老乡读翟婉明博士,经常对我说的就是板凳要做十年冷。我当时满脑子都是快点发财,技术就是读不进去。记得博士每天都是晚上两点摸黑回宿舍,现在这个老乡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也是院士团队重要一员。回想自己,混社会十多年,商场上学习的榜样牛根生史玉柱好像一个一个的OUT,新的商场新秀我是看不懂他们的模式的。企业管理好像越来越学不懂啊。没规律啊,看不懂啊。反倒是技术的积累来的实在些。这个规律好像好摸一些。所以2012年,软启动自主开发买了4年后的我,全力转向技术研发,也走了3年的弯路,但是有了一些积累。所以还是听得懂院士的一些话了。
翟婉明院士有个标准说法:土生土长土院士,没有出国留学,倒是出国讲学。
1963年出生于江苏普通农村,父母文盲,学习刻苦那是没得说,1981年拿到西南交大的通知书的时候,正挑着粪在家里夕阳底下说有信。到交大报到的时候,是在四川乐山峨眉山脚下,坐了3天四夜的火车,农村娃第一次出远门,只带了10元,结果上海专车要7.5元。所以靠带的干粮一路饿着到学校的。回想,97年笔者从武汉到成都也是32小时。那种经历犹如昨日。
峨眉时期奠定学术地位
专业对口不?没有
读大学那就拉开差距了,翟婉明当时学习刻苦,本科21岁就发表了两篇论文。但是当时专业是机车柴油车,他想起当时农村的拖拉机,也觉得不少很对胃口,但还是认真学习。开阔了眼界,看到柯西定理等都是老外名字命名,梦想有一天以自己名字命名。上自习是一种习惯,每周唯一娱乐看露天电影一场。大学4年,3年寒假没回家。学习的时间是很多的。笔者97年在峨眉西南交大上了一年专科,后专升本到成都总校读大二。峨眉的风光那真是全国独有。蒋介石峨眉官邸离交大峨眉校区也就500米不到。三线建设国家下了血本,把铁路大学放在山沟沟里。
院士本科对力学,数学特别感兴趣。要不是体育成绩不好,年年拿第一。1985年面试研究生,结果一年就把研究生课上完了,课题有限元分析内燃机活塞温度场分布也弄完了。导师意见,一年就毕业了,太快了。最少要两年。怎么办?没有消极等待,注意没有骄傲(笔者应该是一点小成绩骄傲不得了,吃了大亏了,现在不敢虚骄傲了,人外有人,永远对知识表示敬畏),把边界有限元方法用到内燃机温度场中,成为国内最早的研究者。80年代,有限元热。1986年,钱伟长在交大90周年作报告,当时院士已经是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报主编,当时钱伟长题词:研究生就是要有创新,把其他领域算法放到本领域相结合也是创新。
提前一年研究生毕业,孙翔(后来西南交大校长,长期企业实践起来,后回校任教)看到海报,要求翟婉明读他的博士。可是那是机车车辆工程博士和他当初的内燃机可是不同啊。就是放在现在来说,决策换专业本科好转,博士要转专业,可不是玩笑。孙翔写了两封信,翟婉明回校后又长谈一次,一个月准备,十月考试,第一全校三个博士。1988年,25岁,关键问题:大系统动力学模拟:快速数值算法,用显示积分替代,笔者搞开发软启动的时候,一个公式,单片机要在非常短时间要控制,要算出来。这个可是核心技术啊。深有体会。翟婉明当时发明的算法现在09年还在被机车动力学仿真软件作为新的应用。并且在交大运达科技上市公司中得到应用。搞仿真的应该知道这个价值。
1990年,攻读博士两年半,原定博士研究工作基本完成,翟婉明准备论文答辩。结果孙翔意见:重新开始新研究方向。相当于再读一个博士。因为老师又拿到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车辆与轨道相互作用,属于交叉学科,对翟婉明来说又是全新领域。当时通过了雅思英国考试,可以出国,但是英国当时铁路没有对口专业。国内又有具体课题,虽然不是很愉快。但是马上无条件接受导师的建议。面对全新领域,天才也要补基础,首先基础大学课程铁路轨道。跨专业学习,深入研究动力学是本研究力量基础。查阅国内外文献铁路动力学,轮轨关系天然是其连接纽带。博士论文一举成名天下知。理论上从本质上有突破。当时为重载铁路提供关键理论支撑。当时未看到提速高铁,结果97年提速,铁路老线路上振动大了。这个理论就有用武之地了。。
最近十年来,自2001年以来,把理论拿来应用。为提速高速铁路高速列车--轨道--桥梁相互作用铁路大系统动力系统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为新桥设计,旧桥加固提供评估方法。把桥梁,行车安全,乘客舒适度作为一体考虑。
现在,国外讲学,欧盟铁路基础结构研究国际合作平台,欧盟出钱安排人到交大翟婉明课题组学习交流。
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十年47岁。
最后,翟婉明讲了八点人生感悟
A.要有梦想,大胆追逐,没梦想,不可能有今天科学上的成绩。个人梦想如果偶尔和国家现在和未来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来联系,那是最好的。
A.要有梦想,大胆追逐,没梦想,不可能有今天科学上的成绩。个人梦想如果偶尔和国家现在和未来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来联系,那是最好的。
B.不畏艰难。世上没有任何成功不是靠全身投入而获得的。国内外科学突破都是如此
C持之以恒。认准了方向,就要坚持。不要轻言放弃。当时搞博士论文,搞数据编程,很多都是都是绝望。自己搞得到底行得通不。只有靠坚持,才有成功
D大胆创新,特别是交叉学科。
E脚踏实地 根据自身实际,不好高骛远
F抓住机会,永远不要把机会拒之门外。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来。当时博士论文也没想到后面提速高速铁路。
C珍惜青春,大部分创新年青时候做出来,最富创造力阶段91年28岁。
演讲结束,6个研究生提了问题。有一个研究生问翟老师抓住了提速高铁的机会,我们现在还有大机会没。翟婉明院士大声回答:毫无疑问。引起全场长时间掌声,论坛气氛达到高潮。
接着翟婉明院士作了解读:我们高铁运营里程已经世界第一,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也是世界第一。世界的聚光灯在中国。中国的国家名片是高铁。高铁的技术支持在西南交大。西南交大目前已经在国际高铁舞台上。原来我们发表文章,外国先拒绝再接受。现在,外国先接受再消化。地位完全变了。工程大发展,但是相关基础研究要补课。这是未来的巨大机遇。要保证高铁长期,安全可靠运行,后期维护标准的难度不低于建造的难度。越往后,技术课题越多,挑战越大,舞台也大,前景广阔。
就写这么多,只是自己记录,不可当真。
欢迎大家免费试用交大台创软启动器。质量,没得说,卖到拉萨,出口德国。价格吗?你说了算,真的,信不信由你!包你满意!哪里买,百度台创软启动 QQ:623094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