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之食品安全和居民养老


1、申论范文:以完善的法律捍卫“舌尖上的安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会议指出,保障食品安全关系每个消费者切身利益,修订食品安全法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高度重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是天大的事。当人们一边为《舌尖上的中国》“口水与泪水齐飞”,一边为吃哪个厂家猪肉、喝什么品牌奶粉而焦虑忧愁的时候,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已经“跌破表”了。而“舌尖上的安全” 一再失守,损伤的不仅是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还有政府的公信力,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产”“管”领域的任何疏漏都有可能对人们的“舌尖”造成致命威胁。从已经曝光的各类食品安全案件可以看出,威胁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不法企业的生产、不法商家的销售、监管的不力、处罚的轻飘等,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整顿也大都是“救火式”,哪儿出了问题就整治哪儿,没有实现制度化、法制化,以至于制劣售假屡禁不绝、愈演愈烈。要实现“产”“管”并举,一部完善的食品安全法是必不可少的利器。
相较于修订前,此次通过的修订草案重点作了四方面的完善:一是对生产、销售、餐饮服务等各环节实施最严格的全过程管理,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完善追溯制度;二是建立最严格的监管处罚制度。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构成犯罪的,依法严肃追究刑事责任。加重对地方政府负责人和监管人员的问责;三是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等制度,增设责任约谈、风险分级管理等要求;四是建立有奖举报和责任保险制度,发挥消费者、行业协会、媒体等监督作用,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这四个方面,涵盖了食品安全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完善追溯制度、建立最严格的处罚制度、加重对地方政府负责人和监管人员的问责等,是对以往执法疲软非常有针对性的“猛药”。食品安全由于涉及环节众多,无论是生产者、销售者还是监管者,都缺乏终端意识,出了问题就“踢皮球”,十几个部门管不住一头猪、一杯奶、一棵豆芽菜的现象早已是见怪不怪。修订草案旨在通过加大对各责任主体的处罚力度,促使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真正成为食品安全的护航者,而非稻草人。通过建立有奖举报和责任保险制度、形成社会共治格局的大思路,则为构筑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提供了更多路径。要全方位守护人们“舌尖上的安全”,必须把监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食品生产领域,仅仅依靠监管部门的力量是不现实的,必须充分调动各类社会力量,形成人人监督食品安全的恢恢天网。
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修订食品安全法体现了党和政府捍卫人们“舌尖上的安全”的信心与决心,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将更加有效地解决目前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期待善政与法令的有机结合,让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法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终结者。
【点评】
该篇文章开头、结尾,分析、对策,结构完整且衔接不生硬,其中,引用古语与现代法规条例相结合的手法也值得考生学习。
其次,用语流畅、趣味性强。例如,“当人们一边为《舌尖上的中国》‘口水与泪水齐飞’,一边为吃哪个厂家猪肉、喝什么品牌奶粉而焦虑忧愁的时候,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已经‘跌破表’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整顿也大都是‘救火式’,哪儿出了问题就整治哪儿”等词语、句子,既能指出问题要害,又突显文字的灵活性,使考官在批改众多“八股文”和一般的作文时,眼前一亮。
2.申论范文素材:以“人口政策和养老服务”为主题
[标题示例]
1.人口老龄化加剧 积极发展养老产业
2.开发二次人口红利 提高养老能力
[开头示例]
1.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区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压力需求持续的增加,我国发展养老产业显得十分必要。
2.中国人口已步入老龄化,随着“以房养老”拟运行的发布,养老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目前“以房养老”应该是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是”以房养老“在中国,确实还要冲破很多障碍。
[结尾示例]
1.养老只有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形成政府、投资者、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老年人多方共赢、健康发展的局面。我国应借鉴各国成功的养老产业发展模式,同时结合我国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加强对养老产业的扶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积极进入、老年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要求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产业,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2.在老龄化的条件下,储蓄动机及为未来所进行储蓄的保值增值都仍然是可行的,而是否能够成为现实则取决於相应的制度条件,特别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性质。也就是说,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制度,由於使未来被供养人口无须依赖自己的养老资金积累,因而为此而进行储蓄的动机不能激发出来。因此,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仅要考虑养老能力的可持续性问题,且应着眼于未来储蓄率的可持续性问题。
 
申论范文:以“人口政策和养老服务”为主题
 
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人口发展攸关国计民生,人口发展规律有迹可循,长周期性和强大惯性最让人震撼,中国必须用瞻前顾后、统筹兼顾、高瞻远瞩的“历史巨眼”来省思和观照,用发展的观点来考量当下的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当各种人口问题进入集中爆发期,一切将为时太晚。问题恰恰在于,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很少。
针对众说纷纭的中国人口问题,有四个基本判断:其一,中国人口与其说是数量过剩问题,不如说是结构失衡问题。其二,中国人口与其说是总量过大问题,不如说增量萎缩问题。其三,中国人口与其说是老龄化压力问题,不如说是少子化亏损问题。其四,中国人口与其说是发展落后问题,不如说是政策偏差问题。
中国是一个地理大国,作为一个人口数量大国是自古皆然,顺理成章。中国的人口密度并不大,全球很多国家的人口密度高于中国。从人口少子化趋势和后果看,当下中国的出生人口增加不是太多,而可能是太少。人口少子化的挑战比人口老龄化更为深刻,因为生育是人类人口发展的源泉,人口少子化带来的巨大而且深远的挑战。
养老问题和生育问题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养老资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其次是政策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是生育所创造和带来的。宏观上我们看到的是少子老龄化,微观上家庭遭遇的是独子老龄化的普遍挑战。在理论上,中国需要的是“适度老龄化”战略,也就是“双子生育主导的老龄化”战略。
独生子女家庭和人口占主体的社会本质上是“风险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需要提出“强细胞”理论来支撑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为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实现安全的和可持续的人口发展,中国的家庭政策要实现战略转移,即从家庭限制转向家庭发展、从计划生育转向优化生育,打造四边型结构为主、多边型和三角型结构为辅的健康家庭人口生态——不仅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而且有兄弟姐妹的关系。控制和减少“独生子女风险家庭”,鼓励和增加“双生子女健康家庭”。优化生育是实现家庭健康发展的不二法门。
“优化生育”不仅仅是指优生优育优教,而且是指:首先在权利的界定上,是个人、夫妇和家庭自由自主自觉的生育,也是对家庭、对孩子、对社会能够负起责任的生育;其次在决策的优化上,是适度的生育,是适量、适时、适龄的生育;再次在效用的预期上,是指低风险的生育、高品质的生育和有保障的生育,生育对家庭的核心价值是天伦之乐、传宗接代和养老送终,生育对国家的核心价值是能提供一代更比一代优、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新增人口,传承文明,创新文化,繁荣民族,以至永远。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重建中国的“大国人口观”已时不我待。简单说,就是要从增量而不是总量、从结构而不是数量、从长远而不是短期、从反思而不是自满来看待中国人口问题。适度的人口增长完全必要。
过犹不及,古有明训;不察时弊,必失未来。超低生育率陷阱理论提出了严重预警。本文的主张是:鼓励生育,持续发展;优化人口,强我中华。在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上,及时修正、完善人口生育政策和社会公共政策体系,努力修复人口结构,降低人口风险,健全人口功能,实现长治久安,早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