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申论范文素材:以“传统文化继承与国家治理”为主题
[标题示例]]
1.创新社会治理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治理创新
3.在社会治理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 打造道德社会
4.吸收文化精华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开头示例]
1.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集体学习时曾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2.梁启超曾言:“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这些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化认可、共同的政治归属把我们祖先凝聚在一起,同时也深深地印刻在世世代代每一个民族成员的内心里。
[结尾示例]
1.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文化自信使我们勇于亮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我们承继优秀的文明传统,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为伟大的民族复兴而奋斗!
2.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文化自信使我们勇于亮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我们承继优秀的文明传统,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为伟大的民族复兴而奋斗!
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个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心怀世界,放眼全球,向先进国家和地区学习,也要立足中国,尊重历史,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治理经验和智慧,这样的现代化,才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申论范文:治国理政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
历史文化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理想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会贯通,化为己用,我们就能温故知新、彰往察来。办好中国的事,就得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寻找有用借鉴和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既有河清海晏的时和岁丰,也有波涛汹涌的兵戈扰攘,起承转合间书写出了一部治国理政的参考宝典。同时,历史又是精华与糟粕并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也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厚黑学;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也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权谋术。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会贯通,化为己用,我们就能温故知新、彰往察来。
历史文化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理想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大同”、“小康”等理想愿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价值观念,“礼治”、“德治”、“贤治”等治理方法,构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改革开放后,中国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不曾脱离自己的历史文化来搞建设、谋发展。事实证明,办好中国的事,就得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寻找有用借鉴和启示。
当今和未来中国的改革发展,关键要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再提升。而不断回望历史上的治理智慧,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今天问题的钥匙。比如,“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说的是政得其民,就要把人民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攻坚克难要继续践行群众路线、深化作风建设。比如,“奉法者强则国强”说的是依法治国,法律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全面建设法治国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比如,“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说的是官员价值,如何让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领导干部脱颖而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智慧的营养永远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披尽黄沙始到金,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中华文化保持自信。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面向未来,中国历史文化这个根基丢不得,坚守高度的文化自信,让舶来品换上“中国芯”,就能守护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按历史规律办事,治国理政就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2、申论范文:推进结构调整 构建消费大国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方向,把扩大内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扩大内需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是坚持以内需为主导,贯穿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积极扩大居民消费,构筑经济发展的内需动力,实现我国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市场庞大,内需潜力是发展的最大优势。但长期以来,内外需求失调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块心病,国内消费占经济比重过低、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不足,与我国作为大国的持久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只有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牢牢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形成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动力,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十二五”规划建议将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战略任务,表明中央对内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来说,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最关键的一环是提高居民收入,使居民不断增长的消费意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能力。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这表明大部分民众手头拮据,缺乏足够的消费能力。制约居民消费的主要问题,一是收入增速不高,从1978到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7%,远不及同期经济增速,这表明百姓手中可用的钱不多;二是物价水平上涨较快,特别是今年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全面上涨,在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切掉了很大一块;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居民在教育、住房、养老、医疗等方面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多,极大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同时,税负较高也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新税种如房产税、汽车消费税正在酝酿开征或扩大征收范围,税负提高了,意味着居民实际收入的减少,对消费需求具有抑制效应。
有鉴于此,扩大居民消费,关键是要让老百姓兜里有钱,多种渠道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改善消费预期,增强消费能力。首先,要通过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居民收入占初次分配的比例,改变“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的局面。要以工资改革为核心,严格落实最低工资和劳动监察等制度措施,提高就业、创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确保劳动者收入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其次,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加大公共教育投入,推动医疗保险等制度城乡并轨,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网普遍覆盖,平抑商品房价格,为居民消费减少后顾之忧。再次,扩大内需要更加注重发挥投资对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把投资增长更多与调结构、扩消费、惠民生结合起来,实现一举多得。通过加强对投资方向的引导,使更多资金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领域,如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必将带动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并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扩大内需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通过多种措施,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消费需求,不仅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也将推动政府转型,给政府的公共服务带来深刻变化,并使内需成为我国的长远发展核心动力。早日建成一个消费型大国,必将打造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巨大战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