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廉价药全国断供,是体制之耻


 抗癌廉价药全国断供,是体制之耻

一种比较“小众”的肿瘤化疗药物,治疗儿童的肾母细胞瘤、妇科的滋养细胞肿瘤等疗效确切。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部分实体肿瘤诊疗指南中,“放线菌素D”被列入首选化疗方案。该药的价格在化疗药物中算是便宜的,属医保报销药品,0.2mg/支的“放线菌素D”,价格为10多元,一个疗程仅需10余支。可以说,该药是名副其实的廉价“救命药”。(8月24日《长江商报》)

但就是这样的一种“廉价药”,也是“救命药”,却面临全国断货境地。而一旦断货,国外替代药一支就需要近6000元,普通中国人将没有能力使用,换句话说就是“只能等死”。

其实,类似问题三年前即有报道:对付蛔虫的“宝塔糖”、治疗肠道的“颠茄片”、一块钱一支的“氯霉素”眼药水、8元100片的牙周灵片等正在退出市场。据一项对国内12个城市42家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调查显示,医院的廉价药缺口高达342种,其中130种药在10元以下,5元以下的药品占了69%。

每次媒体披露“廉价药”、“救命药”出现大面积断供,一些药企甚至媒体总是将责任归罪于“药价太低”,生产企业没有利润甚至亏损。外行人乍看觉得很有道理,毕竟是国家在限制药价,而正是国家不给涨价才导致企业不愿生产。但笔者需要稍稍提醒大家一点的是,在当今药价普遍“畸高”的大环境下,真会出现大幅度低于正常价格的药品吗?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在注重计划、注重审批的中国,是什么导致这种“救命药”在全国多家医院断货,在全国范围内面临“断供”的窘境呢?

从表面上看,这是企业垄断的结果。据这篇报道披露,国家批准生产放线菌素D及注射用放线菌素D的企业共3家,其中一家4年前已停止生产,原因是“销量不好,且原料成本过高”,另一家将该药生产批文已转让给目前唯一的生产企业——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而海正辉瑞正搬迁“放线菌素D”生产线,导致市场断供,承诺9月底供货。

这么一种“救命药”,中国4875家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2013年底数)中竟然只有一家生产,我不知道弄到这种药的批文究竟需要花多少钱?为何在仅有3家的时候,还允许转让,促成垄断?而如果不是垄断,海正辉瑞在生产线搬迁前一定会加大生产,增加库存,以保障市场需要。而正因为垄断,才会有此次的断供,但这种断供无疑将有助于下一步这种药品价格的调整,甚至是“翻番式调整”。

一些网友会质疑我,如果有利润,为何其中1家企业要停止生产?虽然媒体披露的理由是“销量不好,且原料成本过高”,但笔者理解主要原因还是“销量不好”。那么,一方面全国医院大范围“断货”,一方面却“销路不好”呢?罪魁祸首就是目前药品市场混乱不堪的定价机制、集中采购机制、流通机制及医院“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

笔者在《医保漏洞究竟有多大?(上)》(注:不好意思,近期一定将(中)奉献给大家)一文中曾告诉大家,一些“廉价药”无法正常进入医院,一些“救命药”无法正常与患者见面,有些网友误认为这些药品生产企业系亏损才不愿生产,实际上是医院不愿意采购“廉价药”、“救命药”。

道理很简单,药价越便宜,医院按照比例得到的差价就越少。目前虽然很多地方标榜“药品零差价”,但医院在药品这块得到的政府补偿还是按照药品消耗金额来算账的。说白了,“取消药品加价”政策无非是“皇帝的新衣”。大家看到大街上的药店比米店多得多,且相当奢华,就很容易理解药店的利润,进而了解当现今药价的“猫腻”了。

此外,医生除了顾及医院利益而优先选择“高价药”外,“高价药”所提供的巨大“回扣”空间,更是让医生变成了“药贩子”,一些“过度医疗”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产生的。

说得再清楚一点就是,按照正常市场定价的药品,因为没有行贿官员、让医生拿“回扣”的差价空间,也就没有办法向负责药品集中采购的官员行贿,更没办法组织医药代表向医生公关。作为“一切向钱看”的医院,也不大可能主动采购这种廉价药品,因为他们使用一支国产10多元的药,按照15%的差价就只能得到1块多钱补偿;而使用一只价值6000元的药,补偿就是900元。

窃以为,对这类“廉价药”、“低价药”应该仍然由国家定价,但前提是必须科学测算生产成本,给生产企业留出应有的利润。对极少数生产企业数量较少的“救命药”,甚至有必要规定他们应按照时序、数量供应市场,然后是取消一切中间环节,医院直接在生产企业网上下单,由物流企业直接向医院配送。

毫无疑问,目前因为混乱不堪的药品管理导致“廉价药”、“救命药”断供,很明显是体制之耻,我相信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这种违反市场规律的“怪现象”很快就会过去。

握手言和?总局、马云与消费者都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