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为何半年四提盘活存量资金


在下半年刚刚启幕的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指出,各级财政将已收回沉淀和违规资金2500多亿元,加快统筹用于急需领域;国务院将239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存量资金调整用于在建重大项目。

这已经不是总理第一次强调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问题,去年他就提出要求,把挤占挪用的钱归位,把“跑冒滴漏”的钱堵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而今年仅上半年,他在四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部署盘活财政存量资金。4月1日,“部署盘活和统筹使用沉淀的存量财政资金,有效支持经济增长”;5月13日,“决定进一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以改革创新盘活存量资金”;6月10日,“改革创新机制,加快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坚决改变资金使用‘碎片化’,提高使用效益,是用足用活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举措”;6月17日,“通过调整结构、盘活存量,增加安排中央投资,重点投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粮食仓储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等,带动更多地方和社会投资”。

财政存量资金是指按预算安排应支出但尚未发生的资金,主要体现为国库存款余额与政府财政专户的资金余额。由于预算编制与执行不到位等原因,中国的财政资金沉淀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以2012年为例,央行的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国库存款余额高达3.23万亿元,政府财政专户的资金余额占国库存款余额的44%,达到1.42万亿元,巨额资金闲置,说明使用效率较低。

另一方面,受经济增速放缓与结构性减税的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速回落,这种情况还可能要持续多时。而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较快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等目标,使财政刚性支出压力进一步增加;尤其是一些地方面临偿债高峰期,偿债压力巨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势在必行。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不仅有利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也有利于激活经济发展。盘活存量资金,使资金注入实体经济,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存量资金用于调结构,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将这些资金投向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不但有助于改善民生,提高消费能力。总之,盘活的存量资金一旦投入使用,会发生乘数效应,成倍放大,释放一定的流动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带动财税增长。

然而,光靠事后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减少财政存量资金,不要造成留存、低效和腐败,这就需要健全预算管理制度。目前,编制下一年预算不是对财政支出进行合理评估,而是依据上一年的财政支出基数,从而导致预算单位法制意识不强,编报预算随意性较大,争报与多报预算,闲置财政资金,挤占挪用,“跑冒滴漏”随之而来。

因此,针对预算随意性带来的低效与浪费,应当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实现预算支付均衡。同时,还要建立预算约束机制,避免财政用款单位挤占财政资金,要对挤占行为进行问责惩罚,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高的单位,给予奖励。唯此双管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解决财政资金留存乃至贪腐问题。

在具体的措施上,按总理要求,一是应该全面清理财政专户,防止资金大量沉淀,各地一律不得新设专项支出财政专户。严禁违规虚列支出,严控权责发生制核算范围和规模。加强收入缴库管理,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二是对预算周转金和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规模占比设定上限,不得在预算外新设偿债准备金,已设的纳入预算管理,促进资金科学安排,加快流转。

盘活存量资金主要是手里缺钱,账上却又有钱趴着没动,盘活的目的是增加可用资金。但盘活的资金一定要用到刀刃上,不能将趴着的钱盘活了,却“跑冒滴漏”,甚至变成“唐僧肉”,变成政府“改善生活”的钱。因为不排除一些单位会将盘活的资金用于发放津补贴、修建办公楼等。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更要坚持中央八项规定,加强“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管理,压缩一切不必要的支出,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国家告别经济和财政高速增长时代,政府必须带头过“紧日子”,保持清廉,与人民共度时艰,方可赢得民心,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