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观点。首先明确结论,对方是坏人,然后推导出,对方的观点都是错的,都是别有用途的(这种做法下面简称“有阴谋论”)。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那你就是敌人,就属于另一方。
这种观点经常出现在“公知”和“自干五”中的一些“意见领袖”的微博或网评中,以致于某知名官媒“煞费苦心”在某期中不同位置放上了两篇意见相左的观点,但在传播中,“公知”只传一个观点,“自干五”只传另一个,而且都打上了官媒的旗号,都说自己和官方观点一致(实际官媒并未表态)。
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可取。从最终的结果看,“公知”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一面,“自干五”也有,“公知”有歪曲社会的一面,“自干五”也有,如果由于一人处于“公知”,就知道他或反对他,这本身就是错误的。真正的判定应是从其观点本身,对即是对,错即是错,对的地方应支持,不对的地方应反对。这不是“骑墙”,而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的基本素质(要命的是单纯支持“公知”和“自干五”都认为自己是独立思考者)。
但在现实中这种独立的思考者,很难获得支持。背后的原因有:
1、从小就受到“非黑即白”的教育。白雪公主是好人,巫婆是坏人,唐僧是弱者,孙悟空是好人,白骨精是坏人,对历史名人也一样,最后获胜的刘邦、李世民、朱元璋是好人,项羽、李建成、李自成是坏人,因此无论社会多么精彩,在一些人眼里只有两类人:好人或坏人,一开始就给他们归类。当然也有意外,例如某人因贪腐被抓,外界态度立变:之前好得不能再好,之后坏得不能再坏,以致出现了“不查,都是孔繁森;一查,都是王宝森”的说法。
2、攻击性的观点,更符合某些利益团体的利益,更易得到支持和推广。
3、通过寻找人的污点(甚至制造污点),否定一个人,进而否定其观点,已成套路。
4、通过提高对方观点的负面性,挖掘并放大其阴谋,更易于否定一个人。
如此,独立思考经常腹背受敌,境况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