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永定下洋)导游解说词(三)
四、初溪村集庆楼解说词
各位嘉宾,我们的下一站就是福建土楼(永定下洋)旅游风景区的主景区——永定初溪土楼群。距下洋镇政府15公里,是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最为重要的申报地之一。
初溪土楼群有36座土楼,由五座圆楼和三十一座方楼组合而成。徐氏一世祖自14世纪末叶,也就是明代初期在此开基,即建造土楼。层层叠叠的土楼群与青山、绿水、梯田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雄奇壮丽的乡村图景。在20世纪80年代经《人民画报》公之于世,引起了众多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2004年经永定方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精心整合,初溪土楼群方正式向游人开放。
初溪村的形成颇有传奇色彩,全村2000多人都姓徐,徐姓是伯益的后代,伯益帮大禹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受封于徐。徐姓第130世能文,因经商在福建的福州开基。能文的儿子天瑞在1302年从福州迁到永定县城。天瑞的第八代中有一位叫常萼的生有两个儿子,一子以打铁谋生,一子是打猎的能手。有一回,常萼的子孙们上山打猎,发现三只野鹿,便放犬追踪,追到现在的初溪村,三只野鹿逃进了一簇竹林中,猎人们守候了一天也不见野鹿和猎犬出来。古人将野鹿视为神异之物,他们认为一定是神灵把他们引到这里来,一定有所指示。仔细一看,这里群山环抱,满山的翠竹郁郁葱葱,一涧溪水绕山潺潺流过,真是一个居住的好地方,于是常萼的儿子便迁到此处开基创业,成了初溪姓徐的一世祖(可让游客猜初溪村的由来),并将该地取名“初溪”,繁体字的“初”字是由三个“鹿”字重叠起来,意思是有三只野鹿出现在山涧的地方。后因繁体字难写便简写成“初”字,于是形成了今天的“初溪村”。
那么,初溪徐姓人靠什么发财建造了如此庞大的土楼群呢?原来初溪的山上有无边无际的竹林,竹子是最好的造纸原料,他们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大量生产土纸销往福建漳州和广东潮州等地。在造纸业最旺盛的时期,村中有40多家纸厂,虽然一个纸厂才4个工人,一天不过生产2个纸,但一个纸当时能卖到40斤大米的价钱,一年到头造纸生产不间断,收入是十分可观的。
现在我要向各位隆重推出集庆楼,集庆楼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即公元1419年,距今已585年(最好能请游客去计算多少年),是永定现存圆楼中年代最久远,结构最特殊的一座圆楼。该楼坐南朝北,占地2826平方米。由两个环圆形楼组成。外圈共有四层,底层有53间房,二层以上每层约54间,共计206间,顶层外墙还设置了9个瞭望台。
一般圆楼,小的设置两处公共楼梯,大的设置四处公共楼梯,底层相通且层层环廊通达,相互往来,十分方便。唯独集庆楼,按底层每户人一楼到四楼各自安装楼梯,各层通道用木板隔开,七十二道楼梯把整座楼分割成七十二个独立的单元(8乘以9等于72。“8”意味着发,“9”意味着长久,“72”意味着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也就是说,楼内居住的人,无论做哪一行都能发达)。也有人称其为“忤逆楼”,意思是每家每户都装楼梯这在当时是很不近情理的。其实这是一个误解,那么,为什么要建这么多楼梯呢?据当地老人说,完全是为了生活的方便和防御的需要(目前有楼梯55架,一楼17架、二楼19架、三楼19架)。
集庆楼在最鼎盛时期住过50多户300多人,因为人多,楼梯多,上下楼也就方便多了。另一方面,由于初溪村地处偏僻山区,那时常有土匪出没,烧杀抢劫,无恶不作。集庆楼的设计者出于增强大楼防御功能的考虑,除了设单门、厚墙(近2米)、一二层不开窗等消极性防御设施外,还设计了9个瞭望台以及多楼梯等较为积极的防御设施。土匪来时,只要关起大门,便可迅速上楼攻击来犯之敌。楼梯多,要送水、送石块、送木头等物品就方便快捷多了。
1930年,共产党在初溪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国民党派广东西河的民团前来攻打集庆楼,久攻不下,民团便放火烧大门,又被楼上泼水浇灭,结果无功而返。但是,大门的石门框被火烧断,如今,被重修换下的断门框仍置放在楼前的门坪上。有心的嘉宾可能注意到了,初溪村所有较大规模的土楼,其楼名中间都带一个“庆”字,从已经毁坏的祖楼“和庆楼”起,代代相传,以示人丁兴旺,万事如意。
集庆楼的房间,楼梯、隔墙全部用杉木材料构建,相邻均靠榫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与厚达约二米的生土墙一道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完整地保留下来供游人观赏,许多外国游客发自内心地赞叹,称“集庆楼是隐藏在深山里的人间奇迹”。
各位嘉宾,福建土楼的建筑艺术让世人景仰,但是客家人的民俗风情更加令人陶醉。景区在集庆楼内设置了大型客家民俗文化展,共展出10000余件具有文物价值的珍稀实物,请您跨越时空,近距离领略客家人“团结友爱、和睦共居、勤奋节俭、热情好客”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客家人有别于中原汉人的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将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请大家根据各自的需求参观和拍照,在规定时间前到停车场集中。(第四部分待续)
联系我请发邮件 [email protected]